文|布菲‍‍‍‍‍‍‍‍‍‍‍

短剧的造富神话一直在上演,一部爆款剧编剧分成上百万如今已经屡见不鲜。

红果等平台最近也在持续加码对创作者的激励。近期红果发布的剧本限时激励显示,剧本保底5-12w+20%版权分成,全生命周期分账,30集投稿审核通过后,即可预先向创作者支付最高5w的报酬,这一限时活动还与投稿激励活动、拉新剧本激励活动、春芽计划-品类激励活动等叠加。

据了解,之前红果短剧给编剧的版权分成是10%,20%是极少数头部创作者才可以享受到的。如今激励翻倍证明了短剧圈愈发重视剧本,也让身处其中的编剧从业者们感受到了新变化。

平台激励,收入提升

短剧编剧小一认为红果撒钱,不仅是要把更多的创作者收入麾下,还要拉新用户。“品类激励政策里有新的类型。习惯看微短剧的群体偏中老年,红果希望编剧写新类型,像科幻、末世、校园甜宠这类容易吸引年轻人的他们现在也比较鼓励创作,目的是拓宽受众群体。。”

小一在短剧里赚到的第一桶金是2万元。她毕业于北电文学系,此前做过电影、长剧编剧,今年2月份看到校友工作室收稿,于是写了自己的第一部短剧,被工作室以2万元的价格买断。“这个工作室改番茄小说为主,但并不是为直接红果供稿,而是给其他短剧公司、平台供稿,只是现在大部分其他短剧平台的,最后都会上线红果。”

这部作品在五一期间上线红果,热度有5000w+。刚入行的新人编剧能直接拿到分成的很少,她目前在筹备自己的平台直投作品,通过后便可以拿到保底5w收入,如果成为热播作品,还会得到分成收入。

当然,重视剧本和收入提升也不意味着短剧编剧就会一跃成为项目的中心。小一认为,“平台和编辑才是中心,编辑起项目,找编剧写,然后剧本出来找公司承制,编剧依旧是打工人地位,只是比传统影视剧里要好一些。

传统国产剧里,编剧要听制片的,制片公司要听平台的,平台码盘过会要码到能过会的导演和演员,为了过会不断调整剧本只 为了导演和演员满意,才能开拍。整个环节里没有人在乎观众,没人对观众负责。但短 剧不是, 它只看观众买不买单,好像就是一个完全针对观众需求的产品,编剧和制片人地位是平等的,编剧直接投剧本给平台,平台把剧本给制作方挑选。”

另一方面,番茄丰厚的待遇也意味着过稿难度大,而且30集起投、完稿不低于80集的标准也意味着投入成本高。小北告诉骨朵,自己之前投的平台大多为10集一卡,全本60—80集,而一卡阶段反复修改最终仍然没能签约分文拿不到的情况也很常见。“但不写连1%的机会都没有。”

比起传统影视剧行业编剧需要高度依赖学院招牌或者人脉,短剧编剧圈更加平民化。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活跃着大量的收稿编辑,红果等也开通了创作者直投,只要开始写、开始投就算是入行,比传统影视剧圈更具开放性,可以算是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创作平权。但小一也指出,近期红果直投的门槛也在变高,无上线作品甚至作品数据不好的创作者如今申请直投的通过率非常低。

持续涌入这个行业的新人可以保持行业活力,不过目前来看,能得到高回报的毕竟还是1%的幸运儿。也有被高收入吸引来的创作者通过认师父、买短剧编剧课入门,学费不菲,赚钱成效却难说。

改编vs原创

打开红果短剧五一剧场,改编IP占了绝大多数。

对于平台来说,IP改编拥有读者基础,能为短剧带来更稳定的流量加持,可以反哺IP,实现双向引流,达成闭环。对于初入短剧行业的创作者来说,改编剧本往往会更容易一些,依托故事现有的框架和情节进行二次创作,比从0到1的写一个剧本轻松许多。小一的第一部改编短剧作品只用了五天时间就完成了全本。

当然,挑什么样的作品改编也很有学问。要综合书的数据、男女主人设、故事开头和主线、情节吸引力、评论情况等来考虑,以番茄小说为例,站内所有标有番茄原创的都可以拿来改编,少数不可改编书单可在飞书内查询。

通常编剧们倾向选择评分9分以上、在读10万以上、篇幅也不过长的作品改编。今年的爆款短剧《好一个乖乖女》即改编自同名人气小说,连载期间在读数便达到了几十万,女主的白切黑酷飒人设、训狗式的感情线都很有张力,另一部改编自它的短剧《鸣冥》也颇受欢迎,据传民国版乖乖女也在计划中。

短剧圈改编撞款是常事,编剧小北曾经选了一本书改了20集,期间发现该作品的改编短剧上线了;还有一些作品在首秀阶段就被锁定,故事连载期间改编短剧已经上线;还有作者改编自己的书,赚原作和编剧两份钱。“短剧多本拍摄,除了盗版之外,有一个原因是平台在测试受众,也是拓宽用户。”小一补充道。

但是被改编多次或者出过爆款、以及未完结需要编剧大幅度填充主线的故事,剧本的创新要求和创作难度也会相应提升,对于一部分创作者来说,这种情况下的改编性价比便不如原创了。

原创剧本过审难上一层。小一目前正在写一本定制选题的原创剧本。“是一部宅斗打脸复仇题材的爽剧。付费流通常是原创,所以卡点非常严格,不像改编无明显付费点。带我的编辑会给我发爆款作品对标。我目前也在深入学习短剧的技巧,想冲爆款。”

原创的创作自由度更高,但短剧编剧们选择原创题材时也会以平台需求和流行趋势为优先导向,言情故事仍是短剧主流,小北写过古言、宫斗、年代、霸总、萌娃,一些更贴近社会情绪、当下热点的类型她认为非常考验手速,过审也有难度,所以不打算尝试。小北还创作过某平台的原创定制剧,定制剧的风险在于有些甲方的需求比较小众,一旦定制方不予通过也很难再投其他渠道,“写定制就要做好甲方不收就卖不出去的打算。”

短剧编剧是个好职业吗?

小北之前是互联网内容运营,工作稳定但重复性非常强,创作度不高。“之前的工作时间久了我感觉自己一直被消磨,开始恐慌。辞职后就想在自由生活的同时写点有意思的东西,当时觉得短剧门槛低变现又快就做了,现在做短剧两个月了,虽然还没赚到钱但是创作欲满足了,我对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是满足的。”

对于小一这样专业出身的年轻编剧来说,短剧编剧是个很好的跳板。过去两年小一一直在一个长剧项目里,项目流产后只拿到了6万块,而她仅花了五天时间写的第一部短剧,就为她带来了2万元的收入。

除了能快速见到回报,做短剧编剧在地域上也解放了小一。短剧编剧的工作流程简单,小一在线上可以全部完成,主要是看小说、和编辑聊剧情、开写,她做长剧编剧时期需要和团队反复开线下会。

“做了短剧编剧我可以计划离开北京换个工作环境了,短剧在哪里都能写,不用再赡养北京房东。另外,短剧也有过会一说,但这个过会仅仅针对剧本,基本走个过场很快就完成了,不像长剧一样机制冗余,流程漫长,短剧平台的运转更高效有活力。”

入行了短剧之后,她越发意识到传统影视剧圈给年轻创作者的机会实在太少了,反而短剧可以让大批年轻人涌入。

“写长剧和电影的时候我很少见到和我同龄的,年轻人没有资源在这个圈子里很难出头,传统影视圈已经老龄化了。我在短剧圈里接触到的大都是95后,00后,也有很多是像我一样的科班出身,我们都不怎么喜欢看短剧,但我觉得短剧给了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创作的机会,一个行业还能吸纳年轻人,它就是健康的。”

小一透露身边转做短剧的同学朋友非常多,除了像她一样做编剧的,还有在平台深耕的,“我有些同学,23、24年入行的,已经在平台已经做到主编位置了,薪资也非常可观,还有一些导演朋友以前拍过艺术电影走电影节、拍广告接品牌方订单,后来甲方建议她做短剧,就转型当短剧制片人接承制的订单了。”

她目前在计划开短剧工作室,写短剧的同时,也在写一个喜欢的电影剧本,希望短剧不仅能养活自己也能养活自己的梦想,据她观察,“不管是背靠公司的坐班编剧还是自由编剧,大多数人都希望写出爆款后独立开工作室,提高剧本产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也许短剧就是我们这代人的机遇。

这个机遇也不是一直存在的,今年我身边有些从事传统影视的制片想转短剧制片,去一些短剧公司或者短剧平台面试都不通过,因为要求有短剧流程经验,编剧是现在相对好转的。”

一部分从业者在这个欣欣向荣的行业里掘金圆梦之时,也有不少创作者在行业底层挣扎。坐班的短剧编剧们往往背负着沉重的KPI,三个月内没有大热作品可能就会被辞退,不坐班的野生编剧们自由度高,同时也要承担收入不稳定的风险,而且短剧的高浓度情绪化创作风格很容易让创作者疲惫,透支创作生涯。

创作者们如何在这个行业里突围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是一个值得长期观察的命题。

‍ ‍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