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去领略一下在通州生根发芽、历久弥香的17种运河味道。从散发着草木清香的串茶,到醇厚醉人的运河漕运烧锅酒;从传承百年风味的通州“三宝”,到融合宫廷秘味与现代创意的椒麻鸭翅;再到凝聚着千年医道智慧的中医非遗疗法……茶香、酒香、药香、美食香,这些香韵袅袅的历史见证者,绽放出别样光彩。
茶韵酒香非遗流芳
通州旧城南关的老茶馆里,李立军的粗陶碗刚斟满茶汤,茶客便迫不及待捧起——金黄澄亮的液体中,紫花与茶梗舒展如蝶,未及入口,草木香已顺着鼻腔漫进心脾。这碗串茶曾被称为“穷人的茶”,实则是北方先民应对“茶禁”的智慧结晶。
黄芩,这种开着串状紫花的草本植物,因耐旱易生成为北方山地的常客。唐宋以降,茶叶因税赋高企成为奢侈品,通州百姓便将目光投向漫山遍野的黄芩。民国初年,第一代传人李宏在南关支起茶摊,用铡刀切茎、铁锅炒青,为脚夫挑夫们递上一碗碗消暑去火的金黄茶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第二代传人李德祥蒸制新茶的香气飘满胡同,成为老街坊们温暖的记忆。
作为老南关串茶的第三代传承人,李立军的制茶工坊藏着八道严苛工序:立秋后七日采割的茎秆需带三分之一紫花,洗净后入屉蒸青——火候全凭肉眼把控,茎段断面呈“翡翠青”时必须立刻起锅。炒制环节更似一场指尖舞蹈:铁砂铺底升温至180℃,茎段与紫花在锅中“沙沙”作响,李立军的手腕如钟表摆轮般翻动,确保每寸草茎都均匀裹上焦香。“炒老了味苦,炒嫩了香闷,这活儿跟打太极似的,得用巧劲。”他展示着掌心的老茧,那是三十年来与铁锅对话的印记。
如今的串茶早已超越“消暑饮品”的范畴:青花瓷罐里,炒青后的茎段与胎菊、枸杞配伍,成为都市人的养生新宠;电商直播间里,李立军演示“凉泡法”——冰镇后的茶汤加入薄荷叶,琥珀色液体在玻璃杯中泛起涟漪,弹幕里“太治愈了”的留言不断刷屏。但让他忧心的是,野生黄芩逐年减少,年轻人嫌采割蒸炒费时费力。为此,他在小院里辟出试验田,尝试人工培育改良品种,“得让这串紫花,永远开在运河两岸。”
茶香飘四海,酒韵传千年。马驹桥镇六郎庄村,掀开南屋地板的木质盖板,酒窖中飘出的醇厚酒香仿佛穿越百年。七八个银灰色储酒罐静静伫立,坛身上“1973”“1990”的褪色标签,诉说着一个酿酒世家与运河的不解之缘。
陈学增家的酿酒史可追溯至清末。其祖父在天津河西务烧锅当掌柜,民国时自营“同庆泉”。五爷在新中国成立后执掌通县酒厂,年幼的陈学增便在酒坊里帮着翻曲、踩窖。如今他的酿酒工艺已成为通州区级非遗,从润料到陈储的七道工序里,老五甑工艺的精髓贯穿始终。伏天踩曲需趁晨露未晞,曲块发酵时每日测温三次;入缸发酵的红高粱与运河水的比例严格到克,“多一分水则味淡,少一分曲则香散。”他指着酒窖角落的竹制曲模,那是陈家传承百年的“秘密武器”。
二楼的“藏酒室”堪称通州酒业博物馆。上千瓶老名酒中,1978年的“潞泉酒”瓶身蒙着岁月包浆,1974年的“通州老窖”标签仍清晰可辨。这些藏品不仅是陈学增的心血,更是运河漕运的味觉注脚——元初张家湾码头漕粮云集,优质稻米催生酿酒业;明代码头北移后,大、中、小烧酒巷因酒得名,至今仍在地图上静默诉说着昔日繁华。据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任德永考证:“明清通州设酒税司,御酒作坊专供宫廷,可见其酒业地位。”
如今他的“老陈汤”酒铺里,60度高粱酒凭借“入口绵、落喉甜”的口感圈粉无数,资深酒友纷纷感叹:“喝出了漕工们当年的厚道劲儿。”更让他欣慰的是儿子小陈的回归——年轻人跟着父亲从制曲学起,从辨别曲块“菊花心”到掌握蒸馏“看花摘酒”,成为全国认证的品酒师,一步一步踩实传承之路。
千年医道承脉非遗匠心
运河流芳中,一缕药香延传百年。大运河畔孕育出独特的传统医术,在通州区107项非遗技艺里,邵氏中医按摩针灸疗法与王氏拔罐刺络疗法如两颗独特的星子,以人名作为技艺标识,在传统医药领域独树一帜。这两个以姓氏命名的非遗项目,不仅承载着精湛的医术,更镌刻着医者仁心的传承故事与文化脉络。
中医技艺上,同样依赖师徒间手把手的教学,徒弟需在无数次实践中感受经络走向与气血变化。在固生堂诊疗室,邵广会的教学正在进行。他手持汉医传统的一次性灭菌针灸针,为徒弟们悉心演示腹部行针技法。“腹部穴位与脏腑经络紧密相连,行针时要像春风拂柳,看似轻柔,实则暗含巧劲。”话音未落,银针已精准刺入患者腹部穴位,动作行云流水,引得众人赞叹。一位被腰腿疼痛折磨许久的老人在家人搀扶下蹒跚而入,邵广会立刻迎上前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迅速判断出老人是风寒湿邪入侵,经络阻滞。随后,他施展家传的五行指推拿手法,一边治疗一边向徒弟们讲解:“推拿时要顺着经络走向,就像疏通河道,让气血顺畅流动。”针灸治疗时,他更是不断强调:“手法的轻重、穴位的选取,都要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灵活调整。”
邵氏中医按摩针灸疗法历经166年岁月沉淀,起源于清代邵凤结合《针灸甲乙经》与阴阳八卦的智慧创造。阴阳八卦针、五行指均被纳入通州区非遗保护项目。为了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注重传承的邵广会将临床诊疗与人才培养并重,鼓励徒弟们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循着非遗传承的足迹,记者又来到通州潞城镇王莉萍的医馆,这里的教学同样一丝不苟。“持针要像握毛笔,手腕发力,快、准、稳!”王莉萍手把手纠正徒弟的姿势,针尖在患者肩井穴上方悬停,紧张的气氛在空气中蔓延。只见她手腕轻抖,刀针迅速刺入皮肤,紧接着将竹筒扣在皮肤上完成拔罐,一气呵成。面对记者跃跃欲试的请求,王莉萍耐心指导:“您摸摸这竹筒的弧度,贴合穴位才能吸得稳。拔罐前要预判肌肉走向,像这位长期伏案的患者,斜方肌僵硬,得从肩峰向大椎穴斜着扣罐。”徒弟们认真记录每个细节,王莉萍的指导清晰有力:“‘刺络放血’是古人智慧,但你们这代人要用新法子传承。”从她指向《黄帝内经》批注的手势里,仿佛能看到四代人对这门技艺的坚守与创新。
王氏拔罐刺络疗法的雏形,始于1855年的地方医学世家姜大夫。他常年钻研《黄帝内经》《外台秘要》等医学名著,总结出独特治疗方法,免费为百姓治病,声名远扬。1938年,掖县(今山东莱州市),在战斗中身负枪伤的吴安义被送至姜大夫处。治疗期间,吴安义拜入姜大夫门下,潜心学习医术。姜大夫毫无保留地将毕生绝学及竹筒拔罐刺络疗法倾囊相授,期望他能在部队救死扶伤。新中国成立后,吴安义放弃仕途,回到河南濮阳(原属山东省)范县胡楼村,继承姜大夫遗愿,免费为乡亲们诊疗,凭借精湛医术赢得百姓赞誉。此后,吴安义将这门技艺传给女婿王乃菊,王乃菊又将各种手法、药方悉数传授给女儿王莉萍。四代传承,始终秉持悬壶济世的初心。
舌尖非遗百味传香
老通州人都知道通州有“三宝”:大顺斋的糖火烧、万通酱园的酱豆腐、小楼饭店的烧鲇鱼。它们穿越百年时光,曾经是通州地区的标志性美食,如今被列为通州非遗。在这条美食传承之路上,不仅充满匠心与坚守,还藏着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如同撒在美食里的独特“佐料”,为传统技艺增添了别样魅力。
踏入通州大顺斋直营店,迎面一幅图文展板诉说着老字号的沧桑过往。泛黄的纸页间,200余字的历史沿革看似简洁,背后却藏着第17代传承人刘志国长达一年的艰辛考据,年过花甲的老人摩挲着展板感慨:“这字字句句,都是我在博物馆资料室翻阅古籍、在南京老巷叩访古稀手艺人的心血。”
故事缘起于一位南方友人的疑问:“糖火烧究竟诞生于南京,还是通州?”这句追问如星火,点燃了刘志国探寻根脉的热情。他白天扎进档案馆,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抽丝剥茧;夜晚辗转南京街头,循着老人口中的传说,叩开一间间老宅。终于在斑驳的历史尘埃里,拼凑出完整的故事——1637年,京杭大运河北端的通州码头,来自南京的回族糕点师刘大顺一家,将麻酱与红糖奇妙融合,烤出了第一炉香气四溢的糖火烧。此后,两间门脸的“大顺斋”在通州落地生根,历经乾隆年间的扩张,逐渐成为回民胡同里飘着甜香的金字招牌。刘志国将历史渊源、经营智慧与独门技艺悉数记录,七万余字的手稿里,不仅有古老配方的传承密码,更饱含着一位手艺人对老字号的深情守望。
三百年间,大顺斋历经风雨,既有洪水漫街的困境,也有乾隆年间列为贡品的荣光,代代传承人的改良让技艺愈发精湛。到了刘志国这一代,传统与创新的碰撞更为激烈。年轻团队提出“低糖版”“抹茶味”等创意,老匠人却坚守配方底线。一场别开生面的品鉴会打破僵局,街坊邻居的一句“传统吃情怀,新口味图新鲜”,让大顺斋找到了平衡之道——双轨生产线并行,一条延续百年记忆,一条探索新潮风味。“就像运河的水,既要保持源头的清澈,也要容纳支流的活力。”刘志国的比喻,道尽了传承的真谛。在刘志国的带领下,大顺斋糖火烧制作技术被列入“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中国金牌旅游小吃,成为通州区闪亮的名片。这场炉灶前的“甜蜜较量”仍在继续,传承人既是历史的守护者,也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用双手与智慧,让糖火烧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续写着非遗美食的传奇篇章。
尝过糖火烧酥脆与甜蜜交织的百年风味后,目光投向通州三宝的第二“宝”——万通酱园里一块块封存着时光密码的酱豆腐,让醇厚咸香在舌尖上续写非遗传奇。
据《通县志》记载,1918年,回族人马兆丰于通州旧城南大街北口、回民胡同西口处创办万通酱园。豆腐坯子在绍兴装坛启程,历经大运河上数月漂泊间自然持续发酵,待运抵通州,匠人即刻添加红曲、黄酒等配料,并依北京人口味调配其他佐料,封坛曝晒入库。如今,万通酱园已蜕变成为仙源食品酿造有限公司,生产工厂也从通州漷县迁至河北张家口。当记者踏入制作车间,醇厚的腐乳发酵香气扑面而来,一座座小山似的坛装、瓶装、桶装腐乳整齐排列,宛如承载时光的容器,静静诉说着腐乳酿造的奥秘。
李铁军回忆起带年轻徒弟的场景,特别有意思。他带着徒弟们围在发酵坛旁,神秘地说:“你们听,这坛子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就说明发酵得差不多了。”徒弟们个个侧耳倾听,憋红了脸,那认真的模样,仿佛在捕捉世间最珍贵的天籁之音。可听了许久,大家仍是一脸茫然,纷纷表示只听
到自己的心跳声。李铁军笑着鼓励:“这得靠经验,多看多听多感受,有一天你们就能和腐乳‘对话’了。”
“我们的品牌能延续百年,最重要的就是坚守初心,怀匠心、做匠人、践匠行。”李铁军的话语掷地有声。工厂果断拒绝与传承百年做法相悖的各种行业潜规则,高标准严选原料,兢兢业业做好每一块腐乳,成就一粒粒黄豆的修行,“让世界尝尝中国腐乳的味道,是百年仙源的根,是我们百年老字号的魂。我们真心希望把这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如今,仙源腐乳积极求变,不仅与国内众多头部调味品牌建立深度合作,与国内大型连锁超市、头部代表性火锅餐饮等渠道加深合作,还通过拍摄制作视频、开拓研学游、筹建通州仙源腐乳博物馆等方式,让传统技艺走进大众视野,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老字号敏锐捕捉市场风向,计划推出便携式包装,贴合年轻人饮食习惯,研发更多健康潮流新花色,让新生代也能领略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让这坛百年酱香在新时代续写传奇。
尝罢酱豆腐醇厚酱香,且探通州三宝最后一味——小楼饭店里,非遗传承人田胜正以“三上三下”的精湛技艺,在锅铲与鲇鱼的共舞中,续写运河畔的美食传奇。
鲜活鲇鱼,留中段,切成2厘米宽的马牙丁,腌制5小时,经过挂糊等步骤后,即将来到小楼鲇鱼最核心的步骤:炸。油锅翻滚,田师傅熟练地提着鱼块放进锅中。油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会让鱼肉水分流失。为此,小楼鲇鱼在炸制过程中发明了特殊方法。“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燉’一会儿。”田师傅说,其实方法很简单,油面出现大泡时把锅拿下灶台,等油泡变小了再放上去,如此反复三次便是“三上三下”。
据说,烧鲇鱼这道菜最初的起源是因运河边的百姓捞到鲇鱼后不会烹制,便有人拎着鱼到小楼饭店找掌柜加工烹饪,由于大师傅手艺好深受喜爱,无意间成就了店里一道名菜。由于鲇鱼生性滑溜,在厨房里发生过不少趣事。有一次,田师傅在清洗鲇鱼时,一条鲇鱼突然从水盆里跃出,在厨房的地面上快速扭动,差点溜到角落里。田师傅和几个徒弟手忙脚乱地围追堵截,费了好大的劲才把鲇鱼“捉拿归案”。还有一回,田师傅教徒弟煎鲇鱼,他反复强调要等油温合适再下鱼,不然容易粘锅,一个徒弟太过紧张,油还没热透就把鱼放了进去,结果鱼和锅牢牢“粘”在了一起,怎么也翻不了面。田师傅哭笑不得,只好手把手重新教。在这些充满趣味的“小插曲”中,徒弟们不仅掌握了技巧,也对这道美食有了更深的感情。
为了丰富小楼鲇鱼的味道,田师傅还创制了大蒜烧鲇鱼,基于类似的方法,他又做出了焦熘鲇鱼、焦熘肉片、焦熘饹馇,并称“小楼三焦”。“都说要守正创新。今天的我们在守住老味道的同时想有所创新是很难的。但不创新,‘一招鲜’吃几辈子也是不可能的。‘通州三宝’既是金字招牌,更是这座城市的名片。”田师傅意味深长地说。
除了“通州三宝”,还有一些美食融合了外来文化与宫廷秘味,在漫长的岁月中传承演进,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通州城的晨光里,大运河水泛着粼粼波光,将百年前的漕运喧嚣轻轻揉碎在涟漪中。穿过古色古香的街巷,位于通州区胡家垡村甲8号院的怡丰园饭庄飘来一缕独特的辛香——那是椒麻鸭翅出锅的讯号,勾得老食客们鼻尖一动,脚步不自觉地拐进朱漆大门。
“这鸭翅啊,可是带着龙气儿下凡的。”传承人赵虎师傅擦着汗笑,后厨里铜锅滋滋作响,琥珀色的卤汁正咕嘟着气泡。木勺搅动间,椒香、麻味、肉香交织成一张味觉的网,将百年前的宫廷往事娓娓道来。
椒麻鸭翅最早可追溯至清末宫廷御宴中的“全鸭席”,由御厨朱七创制。1915年,朱七带着秘方走出宫门,在北平创立怡丰园酒楼。那时的食客们不知道,这道带着花椒香的鸭翅,正从红墙黄瓦走向市井民间。后来,战火硝烟中,秘方在鲁菜大师苏德海、便宜坊传人程明生等老师傅手中薪火相传。直到2017年,第五代传人赵虎拂去历史尘埃,让“怡丰园”三字重新在通州街头亮起,椒麻鸭翅才得以穿越百年,带着运河的活力,重新摆上寻常百姓的餐桌。
“您瞧这鸭翅,得像看孩子似的盯着。”赵虎举起一只刚炸好的鸭翅,表皮琥珀般红亮,“先大火快炸逼出油脂,再文火慢炸锁住肉汁,这一急一缓之间,才见真功夫。”指尖在鸭翅上轻轻一按,皮脂下的胶原蛋白微微颤动,“听这声音,得是‘滋滋’带脆响,才算炸到位。”
烧煮环节更是讲究。二十余种香料配成的宫廷秘包在汤中翻滚,白芷、良姜、草果,香气依次绽放,如同一场味觉交响乐。赵虎守在锅边,不时弯腰观察汤汁浓稠度,再用竹筷轻戳鸭肉,“一摸软硬,二看汤色,三听气泡,四闻香头,少一样都不成。”最绝的是收汁拢芡时,手腕一抖,明油亮芡如琥珀裹身,鸭翅在盘中泛起缎面般的光泽。咬上一口,椒麻味如同春日运河的潮水,从舌尖漫到舌根,却丝毫不觉燥辣,反留一线回甘在喉间,麻得舒服,辣得温柔。
刚出锅的椒麻鸭翅色泽红亮,肉香扑鼻,形美、味醇、明油、亮芡。刚入口,浓郁的椒麻味瞬间溢满口腔,却柔和不燥,肉质饱满紧实。赵虎告诉记者,和市场上的“酱鸭”“卤鸭”不同,椒麻鸭翅的甜麻鲜香有黄金比例,既过了麻瘾,吃完胃部还没有灼烧感,回味绵长。此外,其在食材选择方面也很讲究,每一只鸭子都是鲜活的白羽鸭,肉质紧实,胶原蛋白丰富。
椒麻鸭翅不仅是美食,更是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技艺传承体现了南北饮食文化的交融,并通过漕运历史与运河号子等民俗元素,唤起人们对大运河商贸繁荣的集体记忆。通过非遗展演、社区活动等形式,椒麻鸭翅的传承成为通州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助力非遗“活态化”发展,成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中一张鲜活的“舌尖名片”。
【第四期·传统技艺中的美食与传统医药类十七项】
•仙源腐乳制作技艺
•马头齐记香油制作技艺
•纪各庄豆腐制作技艺
•花馍(通州)
•陈记白酒酿造工艺
•椒麻鸭翅烹饪技艺
•刘记酱卤技艺
•花馍制作技艺
•大顺斋糖火烧制作技艺
•通州瓤豆腐制作技艺
•老南关串茶(黄芩茶)制作技艺
•通州饹馇饸制作技艺(区级、市级)
•传统烧鸽技艺
•小楼烧鲇鱼制作技艺
•莫家菜之葵花大斩肉
•王氏拔罐刺络疗法
•邵氏中医按摩针灸疗法
【就事论事】
熔铸城市金名片
关一文
老陈烧锅酒的少掌柜从制曲学起,咂摸着“多一分则味淡,少一分则香散”的讲究;甜蜜的糖火烧“擂台”上,抹茶味和老味儿不分伯仲;椒麻鸭翅、老南关串茶采用国潮包装、走进非遗市集、开启直播带货。在“尊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的传承中,通州大运河畔这些香飘千里的非遗项目,一代代、一步步熔铸成如今运河北首的一张城市金名片。
传承者们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令人钦佩。串茶制作工序繁杂,从采割、蒸青到炒制,每一步都饱含着传承人的心血,正如李立军凭借三十年经验把控火候,确保每一碗串茶都风味独特。运河漕运烧锅酿酒工艺传承百年,陈家严格遵循老五甑工艺,从踩曲、发酵到陈储,各环节都严守标准,只为酿出最纯正的美酒。大顺斋的刘志国为探寻糖火烧的起源,不辞辛劳查阅古籍、走访匠人,传承百年配方。这些传承者对传统的坚守,让非遗技艺得以代代相传,保留了文化的原汁原味。
一代代传承者坦然面对时代浪潮的冲击,迎接诸多挑战。野生黄芩资源减少威胁着串茶的制作,复杂的传统技艺让年轻人望而却步,传承队伍面临断层危机……一道道难题、一个个坎儿,反而磨砺出非遗传承者们积极求变的热情。串茶与胎菊、枸杞配伍,成为养生饮品,还通过电商直播推广新喝法;万通酱园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与各大品牌、渠道合作拓展市场,计划推出新包装和新口味;椒麻鸭翅入驻环球影城,借助沉浸式体验吸引游客,推出“椒麻+”系列满足年轻人需求。这些创新举措,让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传统医术类非遗同样在守正创新。邵氏中医按摩针灸疗法和王氏拔罐刺络疗法里古老的医学智慧,在临床诊疗中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邵广会和王莉萍的教学课上,不约而同把重心放在了实践与理论结合上,为传统医术注入新鲜血液。
通州区非遗清单上的107个名字,代表着107种传承,无数的秘籍、心得、流派,在一寸寸光阴中流转,在一次次大胆尝试中融新,最终成就出一张张新时代金名片,积淀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这座千年之城的一方文化沃土。接下来,考验还将持续,这一棒怎么跑,咱们拭目以待。
【特别需要关注】
马头齐记香油制作技艺:马头齐记香油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历经六代传承。其传承家族齐氏祖辈由运河而上,来到通州漷县镇马头村定居,并将香油制作技艺延续至今。
刘记酱卤技艺:刘记酱卤熟食在旧时是运河漕运人解馋首选的吃食。每当漕粮上坝,运河号子响起,酱卤熟食就开始叫卖。其具体创立时间虽无明确记载,但从相关描述可知其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
通州瓤豆腐制作技艺:漕运时代,瓤豆腐沿着大运河从南方“漂流”到北方,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瓤豆腐”又名“让豆腐”“洪武豆腐”,做法是将控好水的豆腐抓成泥状,包入肉馅后做成豆腐团子,再下油锅煎至两面金黄,即可蘸酱料直接食用。在老一辈通州人的记忆里,瓤豆腐属于冬日限定美食。现在,瓤豆腐专卖店就开在漕运码头牌楼旁。
通州饹馇饸制作技艺:通州饹馇饸制作技艺流传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是运河饮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说在京杭大运河开漕之际,船工们从山东带来酥脆的煎饼,但日久受潮,煎饼变得皮软,入口不脆了,有人便将煎饼卷成卷状,切段油炸,食之香脆,长久不易变质,饹馇饸便成了码头船夫们最爱的航船美食,从此在北运河码头方圆数十里的民间流传开来。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记者:关一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