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我刚刚看完了。第一感觉,就是哭到缺氧。
下午2点30分,普通影厅,137分钟时长。
看完之后,难掩激动,久久不能平静。
看完全片我才理解,海报上那句话: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
至今,回想起来,依然是画面感十足。
在开始聊这部电影之前,我还想提醒一下进影院的观众,不管男女,纸巾多带一些。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影院四周都是一阵阵静静的呜咽。
尤其是替换底片闪回的那一段,我的四周围全都在流泪。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观众情绪与影片产生共振,那种身为中国人的巨大的震撼,可能一瞬之间,就会在你心里排山倒海。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场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
走出影院,我也想对每一个遇到的人说一句: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
1:观感如何
看完《南京照相馆》,你要问我最直接的观感是啥,我会用2个字形容,欣慰!
为啥欣慰?
我欣慰,首先是电影品质,没有辜负这个题材。
电影真是拍出了历史的真实,到现在,“雨花台、挹江门、中山门、中华门,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么糟蹋!”还在我脑海回荡。
我欣慰,是电影既拍出了南京大屠杀的残酷,也拍出了中国人的气节,“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我欣慰的,还在于演员们,包括群演的表现是如此投入。
我最大的欣慰,是国产电影,终于用最直观的角度,足够精良的制作,去呈现了那段历史。
比如那段扳机和快门来回切换的镜头,就是用电影艺术的手法,让人印象深刻。
说真的,在看《南京照相馆》之前,我真的心里还有几分担心,怕申奥导演对历史题材的驾驭不够,无法完全呈现出这个题材应有的厚重,现在看来,是我过虑了。
就我那一场,片尾曲出来的时候所有观众都舍不得离座,就足以证明,影片的品质。
我愿意向所有人推荐这部电影,不仅是它所呈现的题材,也在于这部电影本身,是够分量的。
在这里,我也敢断言:暑期档票房大门,这次应该是被申奥这部电影,真正打开了。
2:关于故事
电影的故事,实在没什么怕剧透的,所以我就简单给大家介绍下。
故事的核心冲突就是“送出底片”。
而故事背景,当然就是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12月,13日早晨日军攻入南京城后,开始了长达40多天的大屠杀,有30多万军民死于那场劫难。
1995年,吴子牛导演就拍了正面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南京1937》;其后又有《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都曾引起强烈反响。
《南京照相馆》的故事,切口又要更小一些。
电影开场,就是惨烈的南京保卫战。
日军大举攻城,从通济门、光华门、雨花台、紫金山第二峰一线多点同时进攻。最后城墙被炸开缺口,日军第6师团1部突入中华门,随后南京沦陷。
影片的故事从这里真正开始,接下来故事以小见大,聚焦于影片中一座小小的吉祥照相馆。
这个方寸之地,却成为了乱世中几人的临时避难所。
有因为邮局撤离时被一个老伯喊住回去帮找女儿的信,结果意外逃过一劫、没被炸弹一起炸死的邮差阿昌(刘昊然 饰)。
有和胡蝶演过戏的女演员毓秀(高叶 饰)。
还有照相馆老板老金(王骁 饰)夫妇,一个孤儿(杨恩又饰)。
他们原本素不相识,却因为一卷记录日军暴行的胶片意外被命运捆绑。
因为日军摄影师伊藤(原岛大地 饰)在找人冲洗底片,表示可以用冲洗照片换一张离开南京的通行证,在翻译官(王传君)的争取下,一张变成了两张。
可在照相馆的暗房中,随着相纸上的影像慢慢显现,他们发现照片中许多被屠杀的百姓都曾经是他们的旧相识。
也就是他们意外冲印出记录日军屠城暴行的铁证。
面对日军的胁迫与屠杀,这些小人物在暗房中做出了生死抉择:是“保命”还是“保证据”?
另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谁又能成功躲过日军惨无人道的杀戮,将罪证底片送出去?
看完这段介绍,我知道大家想说啥?
故事很有意义,但是好看程度怎么样?
一开始看电影的时候,我也这么想。
可是看完我却发现,这不仅是一部有意义的电影,也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比如送出底片这个核心悬念上,就又生出很多新的悬念,比如一开始观众以为这是7个只能活2个的选择题,也就是好歹能有两个活着出去。
但到最后才知道,给他们通行证的日本摄影师伊藤出尔反尔,让他们冲照片的时候口口声声说他们是朋友,背地里却早就通知关卡的日本兵,见到拿这张通行证立刻杀掉。
也就是伊藤给的通行证,不但不能保证人活着出城,反倒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那这些人之中究竟谁能成功离开南京?他们又如何将罪证底片安全送出的?
不得不说,越往后看,电影故事越完整,越往后看,越是泪流满面。
电影137分钟的长度,作为一部电影而言,影片全程无尿点,到最后,我完全是意犹未尽的感觉。
甚我所在的电影厅几乎百分之九十的人也都没动椅子,都在静静地看完片尾曲。
这真是一个好故事。
3:关于王骁、高叶和刘昊然
接下来说说表演,我认为所有演员表现都在及格之上。
先说我认为演得最出彩的,高叶。
高叶扮演的毓秀,原本是一个略有些贪慕虚荣的小演员,却阴差阳错在照相馆和刘昊然演的小邮差假扮夫妻。
角色有戏,高叶也演得真好。
最好的一场戏,是日本人当街摔死啼哭婴儿,正在假扮夫妻拍照的二人不忍直视惨状,被吓得不敢出声,高叶则是一直止不住地颤抖。
高叶一个捂嘴的动作,就将日军铁蹄下小人物的恐惧与无奈演了出来。这种无声的情绪张力太震撼了。
再说王骁,作为南京人,王骁的南京话是全片最正宗的,天然就让照相馆老板老金这个角色,多了一层信服感。
这个角色也被演得很有尊严,最开始他就认为,“照片不能再洗了,洗了就是汉奸”。后来又和大家一起决定拼命留存罪证、将真相传递出去。
老金的高光段落有两个,一个是拉下背景布,给大家数城市美景的段落,王骁真挚的表演,让这个设计感多少有点重的段落,看得人荡气回肠。
另一个段落,就是和日本兵硬刚,太燃了。
至于刘昊然,演技完全撑住了。
阿昌这个小邮差,原本只想求活,可到最后,却为了底片与日本兵舍命一搏。
刘昊然的少年感放在影片中格外有感染力。
最好的一场戏,应该是照相馆中起火,底片面临被烧毁机时,阿昌眼中瞬间燃起的怒火与泪水,那份少年的血性与不甘,顿时让情绪燃了起来。
饰演孤女的杨恩又表现依然很好,她是所谓的天才型演员,那种表演的感悟力有时比成熟演员还打动人。本片中一句“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着”,童稚中带着巨大的悲伤,令人心痛无比,演得好。
4:关于王传君
最后说说王传君饰演的翻译官,一是这是全片前半段的反派,二是这也是一个极有立体感的角色。
这个角色在日本人手下苟且偷生,前半段看的我怒火中烧,但人物最后的结局却把震到了。
这个人物看似卑微怯懦,实则内心充满了无奈与绝望。所以他最后的选择和结局,也是看的我内心五味杂陈。
正是这些生动的人,传递出影片最动人的情感内核。
5:对历史的呈现咋样
首先我可以不夸张的说,就算是拿来跟同类型战争大片相比,本片的制作也绝不逊色。
开场的攻城戏,战火中空袭和扫射平民的压迫感,被鲜血染红的河面等场面,都拍得极其真实,制作相当精良,美术尤其好,让人印象深刻。
但我知道很多人更关心的,其实是影片对历史的呈现。
那我也直接说了,就是直给,没那么多《南京南京》式的多角度反思,就是直接呈现日军的暴行。
比如,影片首次揭露了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双重面孔:他们一面假扮友好、强迫南京百姓摆拍亲善照片,企图用摆拍照片告诉全世界和平的假象,粉饰侵略暴行,一边犯下滔天罪行。
有场戏,是日本人正在南京街头摆拍所谓亲善照片时,王传君饰演的日军翻译官拿着大喇叭让百姓“一会儿都给我笑”。
可此时一阵婴儿啼哭惹烦了日本摄影师,此时一个日本兵走过来抢过婴儿,而他的解决方案就是:像丢垃圾一样拎起孩子,摔在地上。
那声戛然而止的啼哭,混着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喊,愤怒大骂的一个百姓,则被当街刺死。
而砸死婴儿的日本军官还一脸得意的对着摄影师笑。
还有一场戏,是正在枪杀百姓的日军,喊来随军的摄影师,让他拍下自己的“英勇瞬间”,也就是“子弹穿过中国人身体的照片”。
可摄影师还没准备好,他已经一枪击杀了一个百姓。摄影师说太快了,而他们的解决方案是:不好拍,那我多杀几个,总能拍到。
影片中,很多标志性历史场景被高度还原呈现:日军攻占南京城后,在城门前“胜利”留影;
城内街道尸横遍野,无数百姓倒在血泊之中;
日军闯进医院烧杀抢虐,伤兵们拼死相护却丝毫阻挡不了他们的恶行。
至于拍摄的效果,我只想说:真实,自有千钧之力。
6:关于申奥导演的发挥
一句话,这将是申奥导演真正的代表作。
电影摒弃了宏大叙事的手法,就是聚焦于这个小小的照相馆。
影片以黑白色调开篇,全片都充满沉重且充满历史感的氛围,将观众带入那段不忍回首的历史岁月。
导演正是通过这一微观视角,让观众得以窥见历史的宏观悲剧。
看完全片我更加理解,照片是凝固的时间。
也更加理解之前申奥说的,“希望能通过‘照相馆’这个细微的切口,以小见大。”
我认为导演做到了。
7:多说一句票房
当然,不止我一个人觉得好看,很多网友给出的评价也是出奇一致。
目前影片点映及预售总票房已经突破1000万,但我认为,这场票房热潮才刚刚开始,随着影片口碑发酵,我认为影片很可能成为暑期档第一部破10亿的票房爆款,甚至20亿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说,对于这样的电影,讨论票房有意义吗?
当然有。
好莱坞揭露纳粹集中营黑暗历史的《辛德勒的名单》,全球票房3.22亿美元;歌颂人性之美的《美丽人生》,全球票房1.7亿美元。
影片名垂影史的同时,也取得了极佳票房成绩,票房和影片艺术性,是不矛盾的,而多一分票房,就意味着更多观众看到了这个故事。
这也是我希望《南京照相馆》票房成功的原因。
小时候听大人讲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不敢细想,如今却觉得,历史越是惨烈,越是应该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影院看到那段血泪记忆。
不仅是看那些残忍的罪行,也是看那群小人物,在这段幽暗历史中发出的微光。
正如刘昊然说的:“灾难时刻他们骨子里的一些东西会被激活,如果南京城变成炼狱,那生存下来还有什么意义?他们想要传递照片,也是想要传递一份希望。”
照片是最真实的证物,历史需要正面凝视。
他们当年拼死把底片送了出去,让世界看到,今天我们走入影院,宛如完成了一场岁月的接力:铁证如山!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