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政治经济的大棋盘上,美澳两国最近下了一步备受瞩目的棋。当地时间不久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与到访的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郑重其事地签署了一项关键矿产协议,这可是一份价值高达 85 亿美元的稀土供应大单 ,瞬间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特朗普在签约后,那兴奋劲儿都快溢出来了,对着记者就夸下海口:“差不多一年以后,美国获得的稀土和其他关键矿物将多得用不完,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置。” 这话一放出来,就像一颗石子投入舆论的湖面,激起层层浪花。大家都在猜测,美澳这是要搞什么大动作?真能如特朗普所说,在稀土领域掀起一场大变革吗?
在稀土的国际舞台上,中国的角色曾经十分尴尬。上世纪,中国虽然拥有丰富的稀土储量,可技术却被西方国家卡着脖子 。那时候,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稀土被贱卖,以极低的价格把稀土矿出口到国外,然后再花高价把人家提炼好的稀土制品买回来,这就好比捧着金饭碗要饭,被西方占尽了便宜,中国稀土一度被西方称为 “黄金卖出白菜价” 。
但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不服输的劲儿,怎么能一直被人拿捏呢?1972 年,北大化学系接到紧急军工任务,要分离稀土元素中性质最相近的 “孪生兄弟”—— 镨和钕,徐光宪院士接下了这个重任 。他另辟蹊径,选择萃取法,经过无数个日夜的钻研,导出 “串级萃取理论” 公式,还设计出全新工艺 。
1974 年 9 月,“串级萃取理论” 在稀土三厂首次实践成功,彻底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稀土分离的局面 。徐光宪院士还通过全国讲习班无偿推广该技术,到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稀土分离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 。
随着技术的突破,中国稀土产业开始崛起。中国掌握了全球领先的稀土分离核心技术,全球 92% 的精炼稀土都产自这里 。在开采环节,中国稀土矿产量占全球近 70% ,是全球稀土市场上最重要的卖家,也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提供全部 17 种稀土金属的国家 。
在精炼方面,中国更是拥有超过 90% 的稀土精炼能力,从稀土矿到高纯度稀土产品,中国的精炼技术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 。中国还在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下游应用领域建立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从矿山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闭环优势 。
如今,中国稀土已经从曾经任人宰割的 “小绵羊”,变成了一张威力巨大的 “王牌” 。特别是在出口管制方面,中国有了十足的底气。2025 年,中国进一步加强了稀土出口管制,对稀土相关技术等物项实施出口管制,不仅管控稀土矿、金属冶炼品这些实体物项,还把开采、冶炼分离、磁材制造等核心技术都纳入监管 。
这一举措,就像给中国的稀土产业加上了一把坚实的大锁,让那些妄图在稀土上做文章、打压中国的国家无从下手。只要中国愿意,完全可以通过调整稀土出口政策,在国际政治经济博弈中打出漂亮的反击牌 。
美澳的这份稀土协议,看似来势汹汹,可在了解了中国稀土产业的真正实力后,就会发现,他们想打破中国的垄断,简直就是难如登天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是经过几十年的技术积累、政策扶持和产业生态建设才形成的,就像一座坚固的堡垒,不是轻易就能被攻克的 。
美澳签署的这份 85 亿美元稀土协议,看似野心勃勃,特朗普的那句 “多到根本用不完”,也说得豪情万丈,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更像是一场不切实际的幻想 。中国在稀土领域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技术、政策和产业生态优势,让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上的地位坚如磐石 。美澳想要打破中国的稀土垄断,面临着技术、成本、人才等重重困难,短期内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合作共赢才是发展的主旋律 。美国与其费尽心思地和中国在稀土领域对抗,不如正视中国在稀土产业的实力和地位,寻求与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的共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让稀土这一珍贵的资源在全球工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人类科技和工业不断向前进步 。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