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01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吃人不吐骨头,却在《辛丑条约》中突然“刀下留人”,不割地只赔款。
别说当年没把中国“大卸八块”是列强的“恩赐”,你以为他们良心发现?真相却让人直呼:这算盘打得,比算盘珠子都精!
刀架脖子上,反而割不下去了?
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了。这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一笔账,赔款高达白银4.5亿两,按当时中国财政收入来看,得掏30年,年息还2厘,真是肉割到了骨头上。
可就是这么一个让人血压飙升的条约,偏偏一个字都没提割地。这是怎么回事?要知道,早在这之前,列强一边逼着签南京、马关等条约,一边已经把华夏的东南西北割了个遍。
从1842年开始,中国就在这场列强“剪羊毛”的盛宴上当了冤大头。香港给了英国,台湾送了日本,库页岛交给沙俄,哪次不带走一块地?
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把颐和园当游乐场,慈禧太后灰头土脸从北京一路逃到西安。就这架势,怎么看都像是“亡国亡天下”的前奏。
结果呢?第二年一签条约,不割地,只赔款。原因很简单,列强看得比谁都明白,真要把中国分了,那可不是发财,而是“养蛤蟆”——又费钱、又惹事、还不讨好。
英国最先醒悟,它靠着海上贸易吃饭,巴不得中国市场稳稳当当,谁要把中国搞得七零八落,它的货往哪儿卖?
所以英国外交部早在1899年就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不支持其他国家瓜分中国领土。说白了,就是“你别吃独食,大家轮流掏口袋。”
美国立刻举双手双脚赞成。你想它远隔重洋,既没地理优势,也没殖民传统,它想的是如何进来捞一把。瓜分中国,它根本插不上手,那还不如维持现状,各国都能进来做买卖。
法国也附和了,虽然心里惦记云南那点地儿,但真要接盘一个“乱世江山”,它自己也犯嘀咕。
最现实的还是俄国。它当时已经控制了东北大片领土,强占旅顺、大连。可英美一联合,它也得往回收收手。再说东北虽然肥,但边民多、地广人稀,想治理好,得投多少人力物力?
列强心里算盘打得啪啪响:还不如收点现金。于是乎,《辛丑条约》就变成了一个“白银分账本”,你出兵多少,我分你几两,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割地,是真仁慈吗?真不是。是因为他们知道,中国这口锅,烫手。
中国人拿菜刀都能跟你干到底
时间拨回到1900年6月10日。天津郊外,一支由西摩尔指挥的联军部队,从租界地启程一路向西,目标明确——北京。说是保护使馆,实际上就是想快刀斩乱麻,一鼓作气拿下皇城。
这支部队由英、美、德、法、日、俄、意、奥八国联军组成,人数约2000人,带着火炮、机枪、步枪,自诩装备精良、战无不胜。
可他们万万没料到,在距离北京不到80公里的地方——廊坊,竟遭遇了一场出人意料的硬仗。
根据当时亲眼目睹那一仗的俄国人说:清军与义和团联合在廊坊阻击西摩尔军团。当天清晨8点,中国骑兵率先出击,在火力掩护下突击火车车站。
联军初时应对不及,阵脚大乱,清军炮兵随后进场,集中火力轰击联军指挥部;义和团更是发挥出色,虽多为民间组织,但士气高昂,不畏生死。
他们用火把点燃铁路,制造浓烟封锁视野,还借着树林地形对联军进行多路包抄。德国军队虽尝试支援,却遭骑兵拦截,最终,西摩尔不得不撤回天津,未能挺进北京。
你以为洋人就这样死心了?不,他们很快又组成更大一支军队,8月再次进军北京,这才最终攻陷了紫禁城。
但问题也就来了。西摩尔第一次失败,严重动摇了列强对中国战场的信心。原本以为“几天就能吃下中国”,结果连廊坊一小站都寸步难行。
中国人的抗争不只在战场上,还有在后方。全国上下对义和团的支援络绎不绝,从山东、河北源源不断增援战线,很多人连棺材都不准备,披麻戴孝直接冲锋,誓与家国共存亡。
八国联军的情报系统迅速更新,中国不是“待宰的羔羊”,而是一头“刺猬”,表面柔软,动手一扎血。
正是这场廊坊之战和义和团的全民动员,改变了列强的策略。他们意识到——全面占领中国,不是来发财,是来玩命。
谁都不想当厨子,全想当食客
虽然最终联军还是打进了北京,但列强也意识到一个问题:中国这个地方,真不好管。国大地广,人多胆大,哪儿哪儿都可能蹦出个义和团。
这时候就出现了个极其微妙的局面:谁都想要好处,可是谁也不想接盘。
俄国最先在东北耍了一手“既要又要”。1900年以后,它以保护侨民为名,控制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大部分地区,并把重兵部署在哈尔滨、旅顺、大连等要地。
可英国不干了。它担心俄国如果长期占领东北,整个长江流域就可能受其威胁。于是它联合日本提出抗议,施压沙俄撤军。
而日本自己呢?也早就盯上了朝鲜半岛以及山东半岛,尤其是德国势力控制的胶州湾。日本想的是,以后哪怕不能全吃下中国,也得在海边插几个“经济钉子”。
法国在云南修建滇越铁路,看似搞发展,实则为了军事运输通道。可一旦真要驻军,面对大理、昆明、昭通这样的山区地形,光补给就够喝一壶。
列强嘴上说合作,背地里全是提防。一旦瓜分开了,边界如何划?兵力谁来调?税收谁来收?战后治理成本谁出?没有一个问题是好解的。
于是大家很快达成了一个“默契”:继续维持“清朝表面稳定”,但背后控制财政、关税、铁路、矿产,一样不落。
也正因为此,《辛丑条约》签订后,虽然没有一寸领土割出去,但中国的铁路主权、海关关税、金融命脉,几乎全被列强握在手里。
你别看清政府还能坐在龙椅上,实际上已如木偶人一般,背后拉线的,是那些站在上海、天津租界的洋人财团。
可列强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一个国家哪怕再多困难,只要人民还有血性,就不会轻易被灭亡。
正是这场没有被瓜分的“危机转机”,为中国近代的民族觉醒埋下了火种。中国人民从未停止抗争,也从未被打倒。
参考资料:
揭秘:《辛丑条约》中列强为何不瓜分中国.中新网.2012-08-14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