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用9个月,攻克美国垄断了50年的技术,每天为国省2亿


中美关税战,中国敢跟老美硬刚到底,哪来的底气?


答案是,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制造,中国的科技。


从卡脖子到自主研发,中国制造每次都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这不由让人想到,中国大型压缩机核心技术的诞生。


2002年,我国想引进此项技术,美方指着鼻子嘲笑:“给你们20年也造不出来。”


美国之所以这么狂,是因为他们已经拥有这项压缩机技术将近50年,而我国对此研究却是一片空白。


中国科学家用9个月,攻克美国垄断了50年的技术,每天为国省2亿


面对美国肆无忌惮的技术打压,中方技术人员决定放弃外购、自主研发。


毋容置疑,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国内能担此重任的企业也寥寥无几。


在这紧要关头,拥有着丰富的重工机械制造经验的沈阳鼓风机集团,接受了这项严峻的挑战。


而该集团内一位女工程师,则成为这项技术能否被攻克的关键人物。


她,就是沈阳鼓风机集团的叶轮设计师——崔连顺。


中国科学家用9个月,攻克美国垄断了50年的技术,每天为国省2亿


2002年,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正式启动,拉开了西部大开发建设的帷幕。


“西气东输”,顾名思义就是将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至东部沿海城市,一路上要穿过戈壁、越过高山、踏过丘陵,全程将近4000公里。


在这长途跋涉中,需要每隔200公里建立一座加压站。


加压站内配备大型压缩机,就相当于给整个天然气输送管道安装一个个“心脏”,为管道提供连续不断的动力。


中国科学家用9个月,攻克美国垄断了50年的技术,每天为国省2亿


当时,我国各大企业还都没有自主生产这类大型压缩机的能力。


但若没有压缩机,这项关系民生的大工程将无法落地。


天然气长距离运输的开挖、铺设等工序,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最简单快捷的方式,就是从国外引进压缩机使用到工程中。


经过各方比选,中方选择了美国通用公司的产品。


中国科学家用9个月,攻克美国垄断了50年的技术,每天为国省2亿


起初,中方只想引进技术,然后自主生产,可美国通用公司显然没那么好说话。


谈判席上,通用公司的代表一副高高在上的表情,漫不经心地狮子大开口:“每天支付2亿专利费,不然我们就不会提供技术支持。”


甚至还扬言道:“给你们20年也造不出来。”


每天2亿的天价专利费?必然会给工程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与其一直被卡脖子,不如奋起直追,自行研发制造。更何况中国人骨子里有一股倔劲,越是不被别人看好,越是要争口气。


经过多方考察和各项实力综合比选,在行业内颇有名气的沈阳鼓风机集团临危受命,承担起了为西气东输工程研发配套大型压缩机的任务。


中国科学家用9个月,攻克美国垄断了50年的技术,每天为国省2亿


虽然压缩机制造的工艺极其复杂,但对于我国专家来说,核心构件三元叶轮的研发才是重中之重。


只要突破了这一技术难关,研发制造大型压缩机则指日可待。


在经过慎重考量后,沈鼓集团将这一重任交给了资深叶轮工程师崔连顺。


虽然崔连顺一直主攻方向叶轮研究,但她对如此大规模的压缩机三元叶轮,却研究甚少,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前路未知,却不容多想,崔连顺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接下了这一历史重任。


中国科学家用9个月,攻克美国垄断了50年的技术,每天为国省2亿


为了早日突破技术难关,崔连顺全身心地投入到叶轮的研发工作中,她成了实验室的钉子户,吃住都在这里解决。


她不分昼夜地泡在实验室里,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手绘图纸、文献资料,还有测算草稿,凌乱而有序。


由于美方的技术垄断,业界能查到的有用资料实在太少,团队里的伙伴忍不住抱怨研发无从下手。


作为团队的主心骨,崔连顺默默地拿起笔,写下几个关键的工作内容:材料、工艺、测试。


中国科学家用9个月,攻克美国垄断了50年的技术,每天为国省2亿


首先确定材质,然后是关键的叶轮切割,最后是进行测试。


制作三元叶轮的钢坯,对强度、韧性、腐蚀性、抗压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由于没有确切的资料,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方法,一点点测试。


一次次失败后,他们终于确定了符合要求的钢坯,这才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


接下来,就是根据图纸切割叶轮,这一步至关重要。


三元叶轮的切割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误差要求控制在微米级别,大约是一张普通A4纸厚度的百分之一。


微米之差,就有可能从头再来。


所以,在叶轮切割成型时,每个人都绷紧了一根弦儿。


崔连顺更是亲力亲为,每一步切割所需的刀头、刀柄,她都谨慎选择。


中国科学家用9个月,攻克美国垄断了50年的技术,每天为国省2亿


作为团队的灵魂人物,她不仅要安排各项工作的繁枝细节,还要安抚团队人员的失落情绪。


然而,自主研发的过程何其容易。


面对一次次失败,看着一块块堆积的废料,沮丧的团队伙伴开始相信起了玄学:难道美国人真给我们下了咒?


即便内心同样失落,但崔连顺却从不表现出来。


中国科学家用9个月,攻克美国垄断了50年的技术,每天为国省2亿


她默默地拿起废掉的钢坯,一边查找失败原因,一边轻描淡写地说:“不管别人有没有下咒,命要自己挣。”


付出终有所得,历经整整37次失败后,崔连顺团队终于制作出了达标的叶轮。


然而这不是结束,前方还有更严峻的挑战等着他们。


中国科学家用9个月,攻克美国垄断了50年的技术,每天为国省2亿


这项挑战,就是叶轮的整体性测试。


既是叶轮研发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国产叶轮的终极考验,决定了产品能否投产使用,可谓成败在此一举。


2003年春天,在内蒙古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上,崔连顺团队正在进行压缩机测试的准备工作。


此次研发的压缩机,不仅关乎民生,还关乎国家的脸面,所以沈鼓集团的领导们提出极其严苛的测试要求。


即压缩机在测试中,要抗住三轮考验:先在正常工况下工作半小时,然后再超速运转15min,最后再回归正常工况运行4小时。


在此过程中,如果不出现问题,即可投入使用。


中国科学家用9个月,攻克美国垄断了50年的技术,每天为国省2亿


当庞大的压缩机运转起来发出轰鸣时,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呼吸声都变轻了,时间也变得慢了。


在万众瞩目中,压缩机在正常工况下平稳运行了半小时,之后却在超速运转的最后阶段,发出异常刺耳的声音。


在这紧要关头,有人提出紧急制停,崔连顺却顶着巨大压力,毫不犹豫地喊着:“再坚持一下,再坚持10秒!”


中国科学家用9个月,攻克美国垄断了50年的技术,每天为国省2亿


现场堪称“度秒如年”,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上。


在这漫长的10秒后,压缩机终于完成了超速运转测试,回到正常工况运行,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压缩机在正常工况下平稳运行,那轰鸣声都似乎变得动听起来。


当压缩机的叶轮停止转动,现场先是鸦雀无声,紧接着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成功了!”“成功了!”


仅仅9个月,崔连顺团队就做到了!她打破了美国近50年的技术封锁,不仅可以每天为国家省出2个亿的专利费,还猛烈地回击了美国的嚣张。


更重要的是,国产压缩机的制造成本只有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使用寿命却延长了40%。


可以说,我们自主研发的大型压缩机,完全可以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产品。


中国科学家用9个月,攻克美国垄断了50年的技术,每天为国省2亿


曾经趾高气扬、漫天要价的美国通用公司,在业界逐渐失去了话语权,并在5年后悄悄退出了中国市场。


而崔连顺团队研发的三元叶轮,已经广泛应用到化工、石油等行业,成为国内压缩机领域的中流砥柱。


如今,国产压缩机也走出国门,并且用于各种极端环境,比如极寒环境下的俄罗斯北极油气田,还有极热环境下的沙特沙漠管道。


中国科学家用9个月,攻克美国垄断了50年的技术,每天为国省2亿


有人说,崔连顺创造了中国压缩机的历史。


事实上,她从来不是一个人,她的身后还有千千万万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中国科学家用9个月,攻克美国垄断了50年的技术,每天为国省2亿


在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像崔连顺这样出色的工程师、科学家还有很多。


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将国家利益视为一切,潜心研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让国家挺直了脊梁、站直了腰板。


当今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诸如崔连顺一样的大国工匠。


在科技为王的信息时代,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崔连顺们,突破技术壁垒,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END-


参考资料:

纪录片《大国重器》之《国之砝码》

崔连顺:美国恶意刁难,九个月打破技术封锁,每天为国家挽回2亿——经典人物记

每天省2亿!中国女科学家用9个月,攻克美国垄断了50年的核心技术——Ta途说

作者:天骄

编辑:柳叶叨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