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法国媒体突然发出了警告,称一旦美军直接介入台海战事,极可能遭受重创,且想全身而退的空间非常小。 顺着这个消息,先把地理这张底牌摊开。台海离大陆海空基地就是几百公里的量级,福州到台北直线不到300公里,东南沿海机场、港口成片分布;而美军主力要从冲绳、关岛起步,冲绳到台湾北部约600—700公里,关岛则在2700公里开外。打个比方,一个在自家门口换气补给,一个要背着氧气瓶横跨泳池,谁省力不用多说。 补充一下手里能伸多长。东风-21D大致覆盖1500公里,东风-26号称4000公里级,外加机动再入、末段变轨的“难拦”打法,配合DF-17这类滑翔式高超声速弹,构成了典型的“近海堵门”。这些型号的具体命中参数外界很难精确核实,但对港口、机场、油弹库这种“不能挪窝”的目标,压制强度是客观存在的。美国这边不是没招,分散跑道、快速修复、ACE分散作战这些年一直在练,可乌克兰战场已经证明:长程精确打击叠加无人机侦察,一旦咬住补给点,再硬的设施也得一遍遍修。 把镜头转到海上,美军航母过去是吓人的“巨拳”,在台海这种狭水道附近却容易变成“被人盯着的拳套”。反舰弹道导弹是否在实战命中过航母,外界没有公开证据,但从“天-空-海”多域链路看,中国“遥感+北斗+海空长航时无人平台+岸基雷达”的链条在不断完善,锁定大中型水面目标的概率在走高。美军也不是纸糊的,航母战斗群靠E-2D预警机、SM-6、合作交战能力在外层织网,再加隐身舰载机前出压制,这是一盘复杂对弈。即便如此,2023年CSIS对台海的多轮推演里,多数场景都出现美军航母和大批战机受损的结果,亏不亏,一望便知。 顺着海空打击就得谈补给。跨太平洋作战的“命脉”在油料和弹药,KC-135/KC-46的加油机要频繁出动,T-AO/T-AKE这类补给舰要顶着威胁靠前驰援。可当对手的反舰、反辐射火力把海空“灰区”填满,补给船队就像在狭路上倒油桶,动作越慢越危险。对比1991年海湾战争那种“一个方向一路畅通”的舞台,今天的西太平洋更像被布了密集球网的篮球场,传球失误成本陡增。 再把“退路”这件事掰开讲。台海周边长期有预警机、电子侦察、远程声呐浮标、岸基对海对空雷达在织网,JY-27A等反隐身雷达公开报道已列装,海上反潜有运-8反潜机、052D/055的牵引阵。必须承认,中方的反潜体系起步晚、在深远海对核潜艇的持续跟踪上与美军仍有差距,但近海“堵门”能力在上升,“想进就进、想退就退”的窗口在收窄,这比“毫无逃脱机会”更贴近现实。 说到代价和造血能力,这才是法国媒体那句“胜利等于失败”的落脚点。美国军工很强,但不是瞬间回血。以大件为例,福特级航母一艘从开工到交付往往要十来年,伯克III批次驱逐舰也得三四年一艘,F-35A单价约8000万美元,年产一百五六十架量级;高端弹药如JASSM/LRASM、SM-6产能近年在扩,但短期也难覆盖大消耗。对比之下,中国近十年连造052D/055、075的速度大家有目共睹,这是“补船”的直观差距。真要打成消耗战,谁扛得住,不妨掂量一下。 再对比一个“场外因素”。一旦事态升级,日本本土基地几乎不可能置身事外,三泽、岩国、嘉手纳都会在射程伞下,东京的政治承受力得跟着加码;欧洲盟友更不愿远赴西太“硬上”,红海行动里各家谨小慎微就是一面镜子。盟友不是铁板一块,美方越受伤,队友就越谨慎,这会反向加重前线压力。 按时间线往后推,一场高烈度对撞即便迅速停火,也会把西太空中加油、远程封锁、弹药储备、基地韧性这些老问题全数摊开。这不是打一仗就能“赢回来”的事,而是多年苦工才能修复的系统工程。 收个尾。台海风高浪急,离别人家门口太近,离美军的维修厂太远。谁若硬闯,不是赢不赢面子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付得起学费的问题。法国媒体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就算勉强撑住场面,也是“赢在当天,亏在十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