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弹射释放航母战斗力

空警-600舰载预警机从福建舰上电磁弹射起飞。这是战机离舰瞬间。图/视觉中国

海天之间,鹰起鹰落。

2025年9月22日,中国海军宣布,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已于福建舰上完成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

巨舰甲板之上,一股相当于“近7万台空调以最大功率同时运行”的能量,在数秒内瞬间迸发,又在须臾间归于平静。伴随这股收放自如的巨大推力,重达数十吨的舰载机从甲板上呼啸而起,刺向海天。

这背后,是中国自主设计、研发、制造的电磁弹射系统。它彻底解放了舰载机的作战潜能,不仅让“满油”“满弹”出击成为现实,更带来了出动效率、作战半径与打击效能的全面跃升。

电磁弹射带来的历史性跨越,宣告了福建舰核心战斗力正加速生成,更预示着人民海军“三航母时代”正破浪而来。

电磁弹射的“暴力美学”

舰载机,是航空母舰战斗力的核心。

这些呼啸而起的战机,是航母遂行空中拦截、对海对陆攻击、夺取战区控制权及护航等任务的“空中利刃”。而决定这柄“利刃”能否快速、有力出击的关键,正在于它的起飞方式。

9月22日,中国海军宣布,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已于此前成功完成在福建舰上的首次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这是我国首次在弹射型航母上,实现多型号先进舰载机的电磁弹射和阻拦着舰。

电磁弹射起飞突破了过往的作战性能瓶颈。军事专家张学峰表示,采用电磁弹射,让舰载机得以“满油”“满弹”出击,作战效能实现飞跃。“作战半径增大,载弹量提高,打击能力得以大幅提高。”

上海政法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军事专家杨震对此表示,“满油”“满弹”不仅可以提高空战和对地/舰攻击能力,同时作战任务规划的弹性与飞行员的战术选择也得到极大丰富。

此外,杨震还从飞行员训练的角度分析了另一大优势。他表示,相较于滑跃起飞,弹射起飞对飞行员的操控技术要求更低,同时也提高了起飞的安全性。这一改变能让飞行员将宝贵的飞行时数更集中地投入到高阶战术对抗训练中,从而有效加速舰载机战斗力的生成。

在福建舰之前,我国的辽宁舰、山东舰航母均采用滑跃起飞方式。所谓滑跃起飞,即在飞行甲板前端设置一个斜曲面甲板,舰载机经由这道“跳台”顺势上扬,获得一定的航迹倾斜角和向上的垂直分速度,最终成功起飞。

张学峰指出,滑跃起飞技术相对简单,便于快速列装并形成战斗力。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不仅限制了舰载机“满油”“满弹”,导致作战半径和载弹能力受限。而且,固定翼预警机即便在确保足够燃油量的情况下,也难以采用滑跃起飞。

为了突破这些作战瓶颈,发展弹射技术势在必行。传统的弹射起飞为蒸汽弹射,它利用高压蒸汽推动活塞,但系统复杂、占用空间大且难以精细调节。

而中国在研制弹射器时,直接跳过了蒸汽弹射,自主设计、研发、制造了电磁弹射器。央视网援引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论称,中国打破了又一个此前属于美国的技术壁垒,并成为第一个使用电磁弹射系统从航母上发射隐形战斗机的国家。

电磁弹射器的运作过程是力量与控制的“暴力美学”。它需要极短时间内释放巨大能量,将重达三十余吨的舰载机,在短短几秒内从静止加速至起飞速度。“相当于近7万台空调同时以最大功率运行。”据央视网报道称,电磁弹射所需的磅礴能量要在2至3秒,瞬间释放、瞬间平静,做到“下手”收放自如。

电磁弹射相较于蒸汽弹射的优势是全方位的。

杨震分析,电磁弹射具备更高的弹射速度和更广的调节范围,能以更高频率出动舰载机,意味着能更快形成以多打少的空中优势;电磁弹射器体积小、重量轻,能释放出航母宝贵的舰上空间用于装载更多物资、装备。此外,电磁弹射起飞还摆脱了对巨量淡水资源的依赖,这一点在海上尤为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先行者,美国“福特”号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长期受困于可靠性问题。张学峰表示,其系统故障率与设计指标相去甚远。“原先设计的是四千多次弹射才发生一次故障,但是后来实际使用中却发现每一百多次就会出现一次故障。”

电磁弹射释放航母战斗力

歼-35舰载战斗机从福建舰上电磁弹射起飞。图/视觉中国

尖刀、重拳、大脑

如果说电磁弹射是福建舰强有力的“臂膀”,那么由它弹射而出的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便是航母探向远海的 “重拳” “尖刀”与“大脑”。

中国航空学会舰载机分会总干事韩维教授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称,电磁弹射起飞和着舰试验的成功,是舰载机与航母核心技术的“双向赋能”,有力推动航母编队体系作战能力实现“代际跨越”。

这套新体系的基石与灵魂,正是作为“空中大脑”的空警-600固定翼预警机。

空警-600是我国第一型舰载固定翼预警机,能够遂行预警探测、指挥引导、目标指示和作战协同等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军事专家洪源表示,空警-600的起降成功,意味着中国航母编队对远海的控制力从“阶段性存在”质变为“持续性掌控”,其空防圈和打击圈都将得到极大延伸。

“它补齐了过去的防御短板。”张学峰分析,以往舰队依赖驱逐舰雷达和预警直升机,对超低空突防目标的探测能力和范围都比较有限。而固定翼的空警-600能将舰队的警戒线向外极大地推移,为拦截包括隐身目标在内的来袭威胁,争取宝贵的预警时间。

然而,空警-600的价值远不止于预警、防御。

杨震称它是航母战斗群的“空中大脑”。它不仅能独立为整个空中机群提供情报保障与作战指挥,更凭借有源相控阵雷达,可以为战斗机隐蔽接敌、发射导弹提供先决条件,甚至能在战斗机不开雷达的情况下,为空对空导弹提供目标引导。杨震认为,这种“隐蔽猎杀”能力,是“现代空战跨时代的进步”。

在“大脑”的指挥下,歼-35和歼-15T这两柄“利刃”得以发挥最大效能。

洪源表示,空警-600在航母上起降成功,重塑了远海预警指挥链路,大幅拓展了预警探测、空域监视范围。而歼-35、歼-15T两型舰载战斗机的起降成功,使航母编队具备了“隐身突防+重载打击”的双重能力。

歼-35是五代隐身舰载战斗机,利用其低可探测性,突破敌方防空网络,重点承担航母编队夺取制空权任务。韩维形容它“像一把隐身的尖刀”。

歼-15T相较于歼-15舰载战斗机,经过改进飞行平台、航电和武器系统,实现弹滑兼容,歼-15T依托其巨大的载弹量和超长的航程,大幅提升了航母编队的远程攻防与持续作战能力。

韩维还认为,三型先进舰载机在福建舰上起降成功,还实现了电磁弹射技术对舰载机的“赋能”。高效的电磁弹射与阻拦系统,大大提高了预警机出动回收效率,能够保证预警体系对战场态势感知持续在线。

而对于歼-35和歼-15T战斗机,电磁弹射则彻底解放了它们的作战潜能。使用电磁弹射,歼-35能以“满油+隐身构型”快速起飞,凭借低可探测性突破敌方防空网;歼-15T则可以“满油”“满弹”升空,依托其大载弹量和大航程实施饱和式对敌攻击。

洪源表示,这三型舰载机在福建舰上集体起降成功,为中国海军遂行远海作战任务、加速从“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的全球战略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随着更多型号舰载机上舰运用,中国海军维护海洋权益、遂行远海任务的实力和底气将更足。

电磁弹射释放航母战斗力

歼-15T舰载战斗机从福建舰上电磁弹射起飞。起飞助理做出放飞手势。图/视觉中国

“三航母时代”破浪而来

“大家期盼的那一天不会太远。”2025年9月25日,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针对福建舰是否即将交接入列,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表示,福建舰试验训练正按计划顺利推进。

福建舰,舷号18,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自2022年6月17日下水以来,这艘满载排水量达8万余吨的钢铁巨兽便时刻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从2024年5月首次出海试航,到2025年9月完成关键的舰载机弹射试验,在一年多时间内顺利开展多次海试,进度远超预期。这预示着,人民海军的“三航母时代”正加速到来。

张学峰认为,未来,一个形成完整战斗力的福建舰,其作战能力较我军现役航母有很大提高。他表示:“这种能力的提升,意味着我们有了在远海‘拒敌于千里之外’的硬实力,能够有效反制强敌干涉、捍卫国家利益。”

同时,福建舰的入列,还将使我军具备与其他航母协同、应对高端对手高强度作战的全新可能。

从更宏大的地缘战略层面来看,张学峰认为,一个体系完整的福建舰战斗群,是西太平洋地区的“稳定器”和“压舱石”。这种战略力量的增长,其首要意义在于通过强大的威慑力来预防和管控危机,实现“摄战止战”。他也指出,“如果真的发生冲突,我们也具备战胜高端对手的实力。”

要将强大的航母能力转化为持续的战略存在,需依靠多艘航母形成轮换。

“航空母舰是对维修和保养依赖程度相当高的舰种。”杨震分析,他以美国海军的“优化舰队反应计划”为例,一艘航母完整的部署和维修周期正常为36个月,包括6个月的维护期、3个月的基础训练与3个月的合成训练、1个月的预备海外行动期和8个月的海外部署期,此后航母返回港口转入高戒备程度的待命状态,随时视情展开第二次部署。

杨震表示,为了在特定海域维持不间断的航母力量存在,至少需要三艘航母形成理想循环。“一艘在目标海域战备执勤,一艘机动待命,另一艘则在船厂进行维修与保养。”这正是“三航母”的战略必然性所在。

一支强大远洋海军的意义远不止于军事对抗。

杨震指出,在全球化时代,海盗、海上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已成为威胁国际航运的“海上公害”。航母凭借其广阔的态势感知能力和高效的舰载机动性,能对海上不法势力进行快速、精准的威慑与打击,为国际航道提供安全保障。

不仅如此,在应对重大气象灾难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时,航空母舰更将化身为一座“全能的海上救援平台”。

当气象灾难导致灾区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全面瘫痪时,航母可以依靠其完善的通信、控制和指挥系统独立在灾区展开救援行动,凭借其强大的战略机动性,能够抓住“黄金72小时”窗口,拯救更多生命。

同时,航母强大的发电机组和通信系统还能成为临时的电力与通信枢纽;完善的医疗设施使其能化身海上医院,通过舰载直升机转运和救治重伤员;航母的舰上设备还能够为灾区提供持续、大量的淡水,成为稳定灾后秩序的关键一环。

日益强大的中国航母力量并非地区和平的威胁,而是区域稳定的新支点。杨震表示,它不仅代表着海军“硬实力”的飞跃,更意味着中国提供海上公共产品能力和意愿的增强。对受到地区动荡威胁的世界而言,这种力量正是和平与繁荣的希望所在。

南方周末记者 刘佳伦

责编 姚忆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