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大学著名教授黄天骥的记忆中,上世纪50年代,当时还是大学生的他在校园里经常遇见一位穿着旗袍的女教师,印象深刻,因为她的打扮“有点特别”:“脸庞圆圆的,额前刘海剪成半月形,脑后小髻梳成小球状。”

她就是冼玉清。年方二八即立志独身不嫁,一生钻研学术,典籍考据、诗词画创作等成就卓然,被誉为“不栉进士”“岭南才女”“岭南第一位女博学家”。她生长于富豪之家,生活上却极为简朴,助人救国时又慷慨大方,事后还不愿留名。

近日,在冼玉清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由她辑录的、尘封多年的珍贵文献《近代广东文钞》面世,堪称岭南文化遗珠的首次系统性结集,也是一部流动的岭南人文史诗。

与陈寅恪莫逆之交 资助冼星海留学深造| “岭南才女”冼玉清的铿锵人生

学术成就斐然 多才多艺“如李清照再世”

《近代广东文钞》从清代道光时期至20世纪50年代的广东名家中选出150位,辑录了其具有代表性的262篇文章,其中有些名家的文章甚至本人文集都未收录,如梁启超《汤觉顿译〈英人强卖鸦片记〉序》在《饮冰室文集》中未收。

冼玉清先生亲撰按语,数十年前手泽跃然纸上。全书聚焦社会百态与历史风云,涵盖政治、外交、军事、民俗等多元领域。文史研究者可从中钩沉学术脉络,普通读者亦能透过名家笔墨,触摸广东近现代转型的灼热温度与厚重肌理。

与陈寅恪莫逆之交 资助冼星海留学深造| “岭南才女”冼玉清的铿锵人生

冼玉清(图片采自《冼玉清研究论文集》)

冼玉清先生的著作远不止于此,她半生致力于岭南文史的研究,勤于著书立说,学术著作逾 300万字,涉及历史、文献、艺术、诗词、金石、方志、书画、考据等多个领域。

学术代表作《广东释道著述考》对广东历代佛教、道教著述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的考释,被誉为研究南禅及佛学的必备之书;《粤东印谱考》(后改名《广东印谱考》)开广东印谱研究之先河;《广东女子艺文考》则系统梳理了岭南女子的文学遗产,填补了女性文化史研究的空白。还编纂了《广东文献丛刊》《岭南丛述》等著作,对散佚古籍进行抢救性整理;校注了《粤东笔记》《南越笔记》等地方文献。此外,她还协助陈垣、顾颉刚等学者进行南汉国历史考古,堪称“岭南文化活字典”。

秦牧评价她是“近百年岭南杰出的女诗人、国学学者、广东文献专家……想不出有哪一位妇女在这方面的造诣超过了她”。柳亚子曾以诗赞其“才高咏絮簪花外”。

她不仅博学学术成就斐然,还多才多艺、能诗善画,有《碧琅玕馆诗集》《碧琅玕馆词钞》《琅玕馆近诗》《流离百咏》等多部诗集传世;擅长工笔,尤擅兰竹,作品《墨兰》《牡丹》清雅脱俗,被收藏界视为珍品。友人评价她“穿绿袍、簪鲜花,如李清照再世。”

与陈寅恪莫逆之交 资助冼星海留学深造| “岭南才女”冼玉清的铿锵人生

《冼玉清先生造像》,陈永锵绘。(图片采自《琅玕清韵:纪念冼玉清先生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书画作品集》)

师从康有为弟子 立誓终身不婚投身教育

冼玉清祖籍广东南海西樵村,1895年1月,出生于澳门一个富商家庭。自小勤学好问,八岁开蒙入私塾,后转入风气开明的澳门启明学校,兼顾体操、算术、地理、音乐等科目。1907年,冼玉清转读近代教育改革先驱、康有为弟子陈子褒创办的灌根学塾(又名子褒学校)学习。在此期间,冼玉清深受老师平民义学、女子教育与“教育救国”等思想熏陶,她曾回忆“我一生受他的影响最深,立意救中国,也立意委身教育”。

少年时冼玉清便立誓终身不婚。她在自传中称:“想全心全意做人民的好教师,难免失良母贤妻之职;想做贤妻良母,就不免失教师之职,二者不可兼得,所以十六七岁我就决意独身不嫁。”在那个守旧的时代,这一选择当然也让她饱受非议,但她毫不在意。

1918年,时年23岁的她随父母游览岭南大学,非常喜欢。同年转入岭南大学附中读书,两年后升入岭南大学文学院,1924年毕业。次年,时年30岁的冼玉清留校获聘国文系助教。两年后,因她学识广博,兼任附中低年级的国文、历史教员,这开创了国内女教师教男中学生之先河。在学生眼中,穿着淡蓝色旗袍、布鞋的她平易和善、知识渊博。被大家尊称为“冼子”“冼姑”。学生回忆她“讲解李清照《声声慢》时,连窗外的雨声都仿佛成了词中意境”。

抗战期间 以笔为剑坚守文人风骨

抗日战争时期,岭南大学几度迁徙,冼玉清冒着战火随校辗转。1938年10月,日军向广州进犯,岭南大学宣布疏散,几经困难的她返抵澳门避难。一个月后岭南大学在香港复课,她受邀赴港。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当时日方企图联系冼玉清参与组织香港东亚文化协会,她断然拒绝。1942年7月中旬,岭南大学在粤北曲江仙人庙大村(今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复课。冼玉清冒险化名穿越战区。途中行李尽失,历经周折,40天后终于抵达。

其间,她写下《流离百咏》、“抗战八记”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学生陈香梅后来回忆,冼玉清与吴重翰等教授常在简陋茅屋中组织诗词品鉴活动。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坚持“茅屋林涛,清茶一杯”,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也是对文化的坚守。

新中国成立初期,香港崇基学院等机构也月薪1600元诚聘冼玉清,她全部回绝,正如她自述“有一事我认为做正确的,就是肯跟共产党走……我应该支持共产党建设新中国”。

与陈寅恪莫逆之交 资助冼星海留学深造| “岭南才女”冼玉清的铿锵人生

20世纪50年代的冼玉清,时任岭南大学文物馆馆长。(图片采自《冼玉清诞生百年纪念集》)

资助冼星海留学深造 与陈寅恪莫逆之交

冼玉清生活简朴,穿得朴素、吃得简单,但对学生很慷慨。许多半工半读的学生都曾受过她的照拂。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在她班上受教两年。在岭南大学完成预科后,冼星海计划赴法深造,但费用却让他为难。冼玉清得知后,慷慨解囊500元,这在当时可谓一笔巨款。

而冼玉清与陈三立、陈寅恪父子的交往更是一段岭南佳话。

1941年,陈寅恪在香港大学任客座教授,香港沦陷后生活困顿。冼玉清闻知,托人给陈寅恪送去价值40元港币的“军票”。虽然陈寅恪最终未接受,但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让他铭记于心。

1949年,陈寅恪携妻女南下岭南大学赴任,冼玉清在码头参与迎接。在岭南大学共事期间,陈冼两家经常结伴访古。两人同样学贯中西潜心学问,学术上的契合与人格上的共鸣使两人成为知音。陈寅恪曾为冼玉清的《修史图》题诗:“流辈争推续史功,文章羞与俗雷同。若将女学方禅学,此是曹溪岭外宗”,盛赞她为学为文的沉实风格与独立精神。

身后散尽钱财不愿留名

1964年,年逾古稀的冼玉清赴香港治疗,立下遗嘱明确表示“钱财所以济人利物,非徒供个人享受”,将毕生积蓄分为两部分:少量用于亲属,绝大部分捐作社会公益。此外,还将她珍藏的文物和书籍、手稿,分别赠赠给广东民间艺术馆、广东省文史馆及中山大学等单位。

病中的她还将多年积蓄十万港元捐赠给中山医学院第一医院等。她不想让人知道这些事,在1964年11月8日给广东省统战部门的信中说“此款是已出之物,如何用途,由你们支配,总要用得适当就好了。但此事只系围内人知道便了。切不可宣传,更不可嘉奖。”。

1965年10月2日,冼玉清因乳腺癌不治,病逝于广州肿瘤医院,享年70岁。当时已目盲体衰的陈寅恪悲痛挽诗:“香江烽火犹忆新,患难朋交廿五春。此后年年思往事,碧琅玕馆吊诗人”。4年后,陈寅恪溘然长逝。

与陈寅恪莫逆之交 资助冼星海留学深造| “岭南才女”冼玉清的铿锵人生与陈寅恪莫逆之交 资助冼星海留学深造| “岭南才女”冼玉清的铿锵人生与陈寅恪莫逆之交 资助冼星海留学深造| “岭南才女”冼玉清的铿锵人生

广州图书馆藏《冼玉清先生水仙图卷》,收录了水仙花作品三祯。(胡霄摄)

相关阅读:

与陈寅恪莫逆之交 资助冼星海留学深造| “岭南才女”冼玉清的铿锵人生

《广东女子艺文考》《更生记》《广东文献丛谈》

与陈寅恪莫逆之交 资助冼星海留学深造| “岭南才女”冼玉清的铿锵人生

《广东释道著述考》

与陈寅恪莫逆之交 资助冼星海留学深造| “岭南才女”冼玉清的铿锵人生

《冼玉清论著汇编》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孙珺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孙珺(除署名外)

部分资料来自广州图书馆“广州小故事”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亚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