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8岁的北大才女田晓菲嫁给53岁美国导师,父母气得咬牙切齿,但田晓菲却觉得对方就是自己一直寻找的灵魂伴侣,这辈子非他不嫁!
(参考资料:新浪教育——北大校友:魅力人生田晓菲2008年04月21日)
在很多人眼中,田晓菲都是一个早慧的才女形象。13岁那年她就踏入了北大之门,此后一直在学术这条道上奋力前行,做出了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成就。
出生于学术世家,这一点也许是她最大的优势。父母都是研究文学与文字的专业人才,这样的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塑造了田晓菲的性格,很小的时候她在父母的引导下开始阅读古典文学,对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她的童年回忆中,家中总是充满了朗朗读书声。每到周末,一家人就会聚在一起,进行一个小型的诗歌比赛。对于年幼的田晓菲,大人们从不干涉她的兴趣爱好,一切引导都是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
在这样的环境中,田晓菲的天性保持得非常完整,兴趣爱好也得到了健康发展。如果了解她的成长背景,就不会对她小小年纪考入北大感到太过吃惊,一切都成功都是有迹可循的。
在北大沉淀几年后,田晓菲选择了出国深造,后来顺利获得了哈佛的博士学位,此后她一直在大学中担任教职,是哈佛东亚系的重要讲师。也正是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相伴一生的灵魂伴侣,也由此引发了不少争议。
从外形上看,田晓菲是一个典型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知性优雅,一头乌黑的长发,搭配一副眼镜,更显出她学者的风度和涵养。但与这样一副温文尔雅的形象不同,无论是学术还是个人生活上,田晓菲都是一个相当“激进”的人。
2004年的时候,亚运村举行了一场群星云集的交流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三十多位学者齐聚于此,田晓菲夫妇也在受邀之列。
此前不久,她还在论坛上与其他学者展开了激烈论战,舌战群儒,丝毫没落下风。这一点出乎了很多人都意料,原来真实的田晓菲竟然是这样的锋芒毕露,个性鲜明。
田晓菲的研究领域集中在魏晋南北朝的诗歌方面,在国内的文化观念中,这一时期的文学是比较苍白薄弱的,成就不高,但田晓菲偏偏要独辟蹊径,重新审视这被严重低估的文化史。
她认为,现代研究之所以会忽略这个时期,是因为这一时期正逢战乱,能流传下来的资料和成果不多,所以人们就产生了误解。但它能孕育陶渊明这样伟大的诗人,足以说明那个时代的文化成就并不低。
对于国内读者来说,田晓菲除了极高的学术成就外,她的感情生活也是一个逃不开的话题。丈夫宇文所安,比她大了30多岁。两人相识时还是师生关系,宇文所安也是一个热爱诗歌和传统文化的人,志趣相投,两人很自然就走到了一起。
不过,田晓菲也曾出面辟谣,两人是在她毕业工作后才走到一起的,并不是外界传得沸沸扬扬的师生恋。
对于田晓菲来说,年龄从来就不是感情的障碍,和丈夫在一起,她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爱好。田晓菲说,两人经常一起工作,家里有两个书房,他们一人一间。
在这样松弛自由的氛围中,他们各自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一天可以工作12个小时,丝毫不觉得疲倦。工作间隙,两人会互相分享心得,说话缓解一下压力,然后继续精神百倍地投入工作。
夫妻俩不仅志趣相投,在研究理念方面也出奇的一致,这也是他们能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宇文所安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对资料收集相当看重,他认为一切理论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考据工作上,这一点田晓菲相当认同。另外,宇文所安提倡文史不分家,这也是田晓菲做研究一直坚持的观点。
宇文所安的父亲是个非常优秀的物理学家,从小生长于理工科的环境,宇文所安的研究风格也更偏于理性和冷静,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思维对于文学研究非常宝贵。
夫妻二人都是哈佛东亚研究的重要人物,对于自己华人教授的身份,田晓菲并没有太大焦虑,因为在这里,中外学者的占比非常均衡,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是个少数派。
对于国内的研究和教学方式,她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国内大学分配学生,是根据老师的级别和身份,但有的老师就是更擅长研究而非讲课。而哈佛则不同,一个老师如果不上擅长讲课,或者研究质量堪忧,他分配到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少。
作为一位优秀的华人学者,田晓菲带着中国文化走入了更广阔的世界,同时,她又以女性的身份在学术界大放异彩,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她都值得我们尊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