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81岁的叶帅在工作人员搀扶下,从北戴河海水中走上岸时,脸上毫无倦意,精神饱满。这一幕正好被镜头捕捉下来!令人怀念。
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边,叶剑英在海边钓鱼。此时,几位画家正在附近写生,被这如诗如画的场景所吸引,沉浸在创作之中。
叶剑英注意到了他们,主动放下手中的鱼竿,走上前去与画家们攀谈起来。他的语气和蔼可亲,笑容满面,毫无高高在上的架子,仿佛只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在与邻里闲聊。
交谈中,画家们得知眼前这位气质不凡的老人竟是大名鼎鼎的叶剑英元帅,不禁又惊又喜。其中一位画家鼓起勇气,提出为叶剑英画像的请求。
叶剑英听闻,欣然应允,他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配合着画家们的创作。画家们迅速拿起画笔,在画纸上勾勒出叶剑英的轮廓,一会一幅生动的画像便完成了。
叶剑英看着画中的自己,十分满意,当即决定赋诗回赠画家们。他略作思索,提笔挥毫,在落款处,他没有写自己那威震四方的大名,而是谦逊地自称 “渔叟”。
诗中还写道 “画家渔叟喜相逢”,将画家置于自己之前。身为战功赫赫的元帅,叶剑英此举绝非简单的客气,而是在主动弱化身上的权力光环,展现出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与敬意。
“渔叟” 一词,在中国悠久的文化长河中有着深刻的内涵,它并非指普通的钓鱼老头,而是代表着那些看透世事、隐居山林却洞悉天下大势的高人。
叶剑英选用这个词,仿佛是在公开场合为自己悄然换了一个身份,从手握军权、指挥千军万马的元帅,摇身一变成为了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智者。这一转变,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意。
再看叶剑英的晚年生活习惯,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养老。他每天早睡早起,生活规律得如同部队生活一般。
坚持游泳、打乒乓球,通过这些运动保持着良好的身体状态。他这样做,绝非仅仅为了多活几年,而是在坚守军人的基本素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果敢的决断能力。
对他而言,身体就是革命的 “武器”,必须时刻保持最佳状态,不能让它 “生锈”。
从这个角度来看,北戴河游泳与颐和园垂钓,本质上是一回事。游泳是为了锻炼身体,让这具 “武器” 时刻保持锋利;垂钓则是在磨炼心性,在静谧的环境中观察思考,沉淀内心。
如此一来,叶剑英的晚年形象便愈发清晰。对外,他通过这些举动,让周围的人放松警惕,营造出一种他真的要 “退休”、安享晚年的假象。
而对内,他依然是那个自律、头脑清醒的元帅,严格要求自己,通过锻炼保持着良好的状态。他深知,在关键时候,自己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有分量,每一个决定都必须正确无误。
这两手准备,实则只为完成领导层的平稳交接。在 20 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这是中国最为重要、最为敏感的政治任务。
老一辈革命家如何优雅、平稳地退场,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稳定与发展。这绝非仅仅依靠命令和程序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有人挺身而出,带头做出榜样。
叶剑英深深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必须承担起这个带头人的重任。但如何退,何时退,其中大有学问。
退得太早、太急,都可能引发外界的猜测和不必要的动荡。因此,他需要时间,需要精心铺垫,需要找到一种能让所有人信服的方式。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叶剑英花了大量时间,将 “渔叟” 形象稳稳地立了起来。1983 年,中国钓鱼协会正式成立,叶剑英出任名誉主席。
这一举措,几乎等同于为他 “钓鱼爱好者” 的身份进行了官方认证,进一步强化了他志在山水、无意政事的印象。而这,正是他晚年布局中的最后一步关键棋。
1985 年 9 月,88 岁高龄的叶剑英正式请求辞去所有中央领导职务。这一重大举动,在当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震撼了整个中国。
但由于前期工作准备得极为充分,他的辞职显得顺理成章,没有引发任何政治震荡。他用 “渔叟” 形象向世人表明,自己绝无贪恋权力之意。
又凭借元帅的威望和健康的身体,证明自己并非被迫下台。正因如此,他的辞职被视为高风亮节的典范,而非权力斗争失败的无奈之举。
回首那张叶剑英在北戴河游泳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笑容满面。如今看来,那确实是胜利者的笑容。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