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一个农村来的穷小子,追求一个世界顶级的明星。”
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曾这样评价自己。
2010年,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在瑞典哥德堡,签下一份18亿美元收购协议,引起行业震动。
全球车企简直像在看一个“痴人说梦”的笑话。
要说这一场收购案到底有多疯狂?
就这么形容吧,当时的吉利还只是个年净利润才11.8亿的小厂子,却要赌上差不多67年净利润总和的120亿人民币,蛇吞象式地将一个成熟的“洋牌子”吞入肚皮。
这一疯狂举措,不仅可能让其陷入严重亏损,还可能损坏沃尔沃本身的品牌形象。
如今15年过去了,吉利这场“疯狂豪赌”,赢了吗?
尤记2010年,吉利向汽车行业放出豪言,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收购美国的沃尔沃公司。
消息一公布,车企行业一片哗然。
很显然,国内市场并不看好这次的跨国收购案。
毕竟,自1990年美国福特收购沃尔沃以来,这家公司的业绩就一路下滑,几乎没上升过。
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时,更是陷入巨额亏损,经历几次股权变更。
沃尔沃在被福特收购的10年间,汽车从原来的50万辆下滑至37万辆,累计亏损超过50亿美元。
对于日薄西山的沃尔沃,连福特都没能让其起死回生,吉利有什么资本“吞下”呢?
当时,连《金融时报》都断言:“中国企业根本不懂如何经营豪华品牌”。
对此,李书福不以为然,坚定道:“不能说福特搞不好,吉利就搞不好。美国人搞不好,中国人也搞不好,这个不一定。”
话说得漂亮,但钱从哪里来呢?
要知道,福特当年收购沃尔沃,单是并购资金就花掉64.5亿美元,还不包括后续投入的运营和研发成本。
这次“打折”到18亿美元,虽是“2.8折清仓出售”,可对2010的吉利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此时,李书福再次做了一个惊人下巴的决定:倾尽所有借贷,不惜一切代价拿下!
从大庆到浙江、上海的嘉定,再到民间借贷,从几亿到几十亿,把能借的渠道都借了个遍,甚至在国内无可借贷的情况下,吉利还向福特公司借了2亿美元。
然而举债跨国并购成功,并不意味着接下来就一本万利了。
例如,北汽就曾用40亿人民币买到淘汰的车型文件。
还有上汽就曾斥巨资,收购韩国的双龙40%的股权,但由于没处理好市场和工会的关系,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过,幸运的是,15年前的这场跨国并购案,并让吉利被拖垮掉,还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为什么说吉利赚大了?
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截止2025年,沃尔沃在斯德哥尔摩上市后的市值达180亿美元,吉利持股价值增长了9倍。
这还不算吉利从沃尔沃获得的技术资产和品牌价值。如果仅按收购价的18亿美元来算的话,沃尔沃现在已经10倍增值。
2024年,沃尔沃在全球的销量突破了70万辆,单在中国的市场贡献超 15万辆,运营收益已经连续多年创造新高。
沃尔沃的加入,更是带着吉利进入了一个质的飞跃阶段。
要知道,2009年的吉利,年销量仅有32.7万辆。
仅用了10年时间,到2019年,吉利销售量已经达136.2万辆,增长率为316.5%,甚至连续3年突破百万销售关口。吉利的净利润更是10年接近10倍的增长。
最重要的是,沃尔沃技术,带着吉利腾飞从原来的“低端品牌”跃升为“全球品牌竞争者”,多次夺下自主品牌销量第一的桂冠。
这个曾经被福特视作“烫山芋”甩卖的沃尔沃,如今却变成了吉利香喷喷的金蛋。
李书福当年拜见瑞典领导人时,被问的第一个问题:“你知道沃尔沃这个品牌意味着什么吗?”
这看似平常的谈话背后,透露出的不言自明的态度,是沉甸甸的收购者责任和义务。
李书福在收购沃尔沃后,并不急着让资金回本,而是做出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先是保持100%的品牌独立性。
沃尔沃保持原班科研人马,总部保留在瑞士 。保持沃尔沃的高端定位,并通过领克、极星等子品牌,进一步给沃尔沃强背书,吸引高端消费者。
紧接着,进行平台共享和技术协同。
和沃尔沃共同开发CMA(紧凑型模块化架构)和SPA(可扩展平台架构),降低研发成本 ,实现技术协同共享。
例如:CMA架构一出来,直接让吉利从低端定位一跃成为高端定位;CMA架构支持领克、星越L等车型,零件通过率高达78%,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通过资金的注入和提供融资平台,帮助沃尔沃迅速扭转连年的亏损。
这也得以让沃尔沃2021年上市时,市值超200亿美元,比收购时,增长了10倍,并助力其进一步扩展全球市场。
并在成都、大庆建厂,借助沃尔沃全球覆盖130个国家的销售网络,加快国际化进程。领克更是通过沃尔沃的销售网络,进入了欧洲市场。
还与沃尔沃共建欧洲研发中心(CEVT),汇聚2000多名顶尖工程师,孵化出CMA模块化架构。
让领克01从图纸到量产仅用28个月,更夸张的是,张家口工厂每120秒就能下线一辆新车。
更绝的是,吉利通过技术共享研发出SEA浩瀚架构,连奔驰都被吸引过来合作了,这比沃尔沃2017年宣布全面自动化竟然还早。
如今回头看,吉利收购沃尔沃这笔交易,无疑集聚了极大的胆识和魄力,这无疑是一笔中国车企跨国收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事实证明,机会只属于能看得懂、抓得稳机会的人。
-END-
参考资料:
百度 《当年举债120亿收购沃尔沃,如今15年过去,吉利赚了多少?》
央广网《李书福:30多年创业历程中无数次被歧视》
搜狐汽车《6年后,再看“吉利举债收购沃尔沃”:这笔投资,赚了多少呢?》
腾讯网《当年举债120亿收购沃尔沃,如今14年过去,吉利赚了多少?》
作者:唐小舒
编辑: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