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中国错失了“亚洲第一个装备隐身舰载机国家”的头衔,赶在歼-35B正式服役前,美国向日本交付了首批F-35B舰载机,标志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再次拥有了能够在航空母舰上起降的战斗机,并且还是五代机,可谓是一步登天。
新田原基地那天很热。跑道尽头灰影掠过,三架F-35B低空切入,机腹灯光一亮,先给出一段常规滑跑着陆。紧接着,短距着陆,风扇与矢量尾喷的低沉嘶吼压住了地面噪音。第三次,垂直降落,像钉子一样稳稳落在甲板模拟区域。节奏拿捏得死死的,镜头都不太跟得上。
驾驶舱里坐着美国飞行员。交付动作在日本本土完成,画面传出去,消息立刻刷屏。当天3架到位,今年的节奏还在往前推,日本年内将拿到8架,驻扎在新田原航空基地。这处基地与吴海军基地相对接近,明显是在为未来上舰做准备,目标直指“加贺”。
时间表摆得很直白。日本计划到2029年组建2个F-35B中队,每个中队14架,分别编入“加贺”与“出云”。往后再看一个节点,2031年,日本自卫队手里要凑齐42架F-35B,另有105架F-35A,整体数量在美国之外位居前列。节奏快,体量大,消息一串起来,压力感就来了。
这张牌不止一架飞机那么简单。日本的航母化路径,是一套组合拳:改出云级,买F-35B,舰队搭上宙斯盾和反导拦截弹,远程对陆火力配“联合防区外空对地导弹”。队形成型之后,防空、反潜、对地打击、海上拦截能接上口径,整支编队的样子就不一样了。很多人惊讶的点在这里——起点高、速度快,像是“出生就在罗马”。
话题绕不开出云级。这个家伙从图纸上看就不像普通的“直升机驱逐舰”。全通式飞行甲板、右舷舰岛、外飘甲板,甲板面积算下来比满载4万吨的黄蜂级还大,而它满排只有2.6万吨。日向级受限于甲板长度,改装空间捉襟见肘,只能老老实实当直升机平台。出云级体量上来,潜力就出来了。
航速是个关键。出云级能跑到30节,两栖攻击舰常见的水准在20节上下。甲板风越大,固定翼飞机起飞越顺,这个差距直接映射到起飞距离。机库也是“做实了”的,长约125米,宽21米,高7.2米,面积明显比两栖平台更撑得住做航空节点的需求。为此还砍掉了坞舱,这个取舍,指向性很明显。
名称上戴着“直升机驱逐舰”的帽子,许多人心里都清楚,它按轻型航母来做了底。顾虑不言自明,周边目光都在盯。2019年起,日本启动中期大改,划分新的甲板作业区,铺耐高温涂层,升级航空指挥系统,让更大规模、更复杂的空中编队能跑起来。未来是否加滑跃平台没有定论,但这个选项被摆到了台面上。
飞机是核心里的核心。三兄弟的家底得说清楚:F-35A负责常规起降,F-35C按航母标准加大主翼和水平尾翼,用拦阻索回收,F-35B则走短距起飞、垂直降落这条路。外形相似,骨子里差别明显。B型塞进了升力风扇,配矢量喷口,内部结构像是重新翻修的屋子。
短垂战机难不难开,飞过的人最清楚。老一代“鹞”式和AV-8B,飞行员要把方向舵、踏板、操纵杆、油门,再加喷嘴角度像弹钢琴一样配合,手忙脚乱还容不得出错。F-35B的做法是,让飞控去干脏活累活。驾驶舱里盯着屏幕,按步骤操作,垂直起降、高速巡航在逻辑上被“拆解”了。驾驶门槛直接被拉低,训练周期也能缩短。
速度上不丢人。B型能破1.6马赫,这是短垂机里的头一个做到超音速的。“短腿”的老毛病也缓解了些,不挂副油箱能带上6.3吨燃油,接近F-15的肚量。在170米跑道条件下,带两枚1000磅炸弹、两枚空空导弹,作战半径能顶到800公里以上。这套账,很多海上任务已经够用了。
当然,三兄弟里,B型在机动、航程、载弹量上不占优,价格还高。可上舰方式更“省事”。不需要弹射器,不需要拦阻索,甲板的周转更灵活。更致命的一点,回收环节省去了“钩索”的生死一线。拦阻着舰是飞行员的噩梦,钩不上就得在极短时间拉升,错一次就是大事故。B型用垂直方式落回甲板,这道坎小很多。
这也解释了一个现实,日本拿到F-35B后,形成初始战斗力会快。对许多国家海军来说,这是个不对称优势。小甲板也能起落隐身机,跑一段就能起飞,点到为止的威慑感,节奏都在自己手里。
看整支编队的“综合分”。F-35B是战术飞机,打击纵深要借助载机导弹和护航舰。日本规划里,B型手里握NSM隐身反舰导弹、AGM-158C远程反舰导弹,护航舰也能放反舰弹。这套打法能打,威胁不小。对比放到区域层面,055型驱逐舰的远程打击与高超声速能力已经构成对美航母级别的威慑。两艘出云级扛起一片海域的压力,分量还差了一截。
护卫圈的厚度更有说服力。日本当前有8艘搭载宙斯盾系统的驱逐舰,核心任务是用标准-3、标准-6去拦截对舰远程打击,包括反舰弹道与高超声速手段。解放军手里,055型已经有8艘服役,还有8艘在建;052D三十多艘,052C六艘,盾舰对比一眼明了,能扛住多大规模的饱和攻击,能打出去多粗的一拳,差距摆在那儿。数字不撒谎,45对8,海战是体系与弹量的较量。
就算只看舰载机对抗,局面也没到“谁一出手就碾压谁”的程度。一艘辽宁舰常态可带24架歼-15,一艘出云级能放12到14架F-35B。数量在海天一线的对峙里就是变量。歼-15T的升级版放到体系里,借助感知、引导、协同,打到隐身目标并非完全没有机会。演训里,歼-10C曾打出过“击落”隐身机的战果,这类例子给了另一种参照。
还有一层意义,很多人反复提。日本时隔多年再次把喷气式固定翼飞机放回航母甲板,象征意义大过纯军事。盟友的手在后面,约束的手松了。老名字“加贺”被重新打在舰艉上,历史的影子就被喊了出来。上一艘“加贺”参与侵华,参与偷袭珍珠港,军国主义的记忆被强行召回。今天这一步,引发的情绪反应可以想见。
情绪里夹杂焦虑,也有冷静的声音。地区安全的结构性摩擦不会靠一条新闻改变,战略博弈的回合远不止“谁先拿到了隐身舰载机”。常态化存在、稳定化沟通、可控的军事节奏,这些都离不开实力支撑。把手里的事做扎实,才是最硬的话。
我们在意的,不单是短期的“谁抢了个头衔”。更在意长线的博弈能力和规则塑造力。隐身舰载机固然重要,体系作战才是决定性的“分水岭”。侦察预警、信息传输、联合火力、抗打击韧性,这些都要靠长期投入去填。
这事也提醒了一个现实,人家是“系统性升级”。舰、机、弹、训,一环扣一环。我们这边加速推进歼-35B、完善大型航母海试、扩大055与052D的数量,把协同链条做细做实,心里自然更有底。舆论上少点起哄,多点定力,压力能变动力,焦虑能变推进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