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胡希恕先生谈咳喘:读完这一段,我对中医的敬畏更深了
5541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本文选自我的微信公众号《青囊杂记》,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咳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症状。
从感冒、支气管炎,到哮喘、肺炎,它就像一个不请自来的老朋友,总在我们或亲人最虚弱的时候悄然现身。
可学了中医我才发现,咳不只是咳那么简单。
最近翻读胡希恕先生的医案,读到他对“咳喘”一节的论述,心里忽然亮堂了不少。
中医里讲“咳喘”,不仅是看你咳了、喘了,而是看你这个咳,这个喘,是怎么来的,又是什么在作祟。
胡老讲得很清楚——咳喘证,不是一种病,而是许多病共有的症状。
西医可以把它们分成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脓肿等等,但在中医眼里,是不是“有表证”、是不是“风寒外感”、是不是“痰饮内伏”,才是关键。
比如,表证的咳嗽,解表为先。胡老说得明白:该用桂枝汤的用桂枝汤,该用葛根汤的就用葛根汤。
这里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看证用方。中医真正的魅力,就在于“辨证”二字。
记得书中提到一个细节,我印象很深:有些咳喘,看似无大碍,但如果是“柴胡证”的人患了外感引起的咳喘,单用表方往往不行,这时候反而要用“大柴胡汤合葛根汤”。
这就让我反思——“治病求本”这句话,我们平常说得轻巧,可真正做到的人,有几位?
更让我受启发的,是胡老对“瘀血性喘息”的论断。
他提醒我们:有些人咳喘反复发作,不随季节变化,不因外感而起,这就要想到瘀血作怪了。
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或合桃核承气汤,是当中重要的辨证组合。
但关键不是方,是“瘀血”的概念:瘀血不是简单的“血堵了”,而是那种长期郁滞不通之后身体的反应。
用现在的话说,是一种深层次的慢性“内在炎症”状态。
胡老的很多说法,让我这几年在临床上遇到的“卡壳”处,找到了答案。
比如老人家反复痰喘,不是每次都因风寒诱发,也不是一味用止咳药就能解决。书里提到:老人吐白泡痰,是寒饮在肺,多寒多饮,宜温药化饮。
这是对症而非套方之治。
像这样的“病机思路”,比任何药名方名都要重要。
还有一个细节我特别感动:胡老说,有些肺炎咳喘,若用了麻杏石甘汤无效,就要果断换方,用小柴胡汤加石膏再加半夏厚朴汤往往见效。
我心头一震:不是说那方不好,而是“证变了”,你还在固守旧方,就是医者的执拗,而不是医德。
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记住了几个方,而是意识到——咳喘虽常见,然千人千证,不能一治了之。
中医治病,不是比谁方子背得多,而是谁更懂“人”。
中医讲“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听上去像空话,其实处处都有现实意义。
胡老不倚西医、不排异派,他在咳喘的讨论里多次强调“随证而施”,有外感就解表,有内饮就温化,有瘀血就活血排瘀,有热就清热。
这种“思路决定疗效”的学术精神,正是当下很多学中医的人需要重新拾起的根本。
今天回头读这段文字,我反倒觉得:中医真正难的,不是学方,而是学会用脑子思考,用心体察,用“人”的方式去看病、治病。
这是胡希恕先生给我上的一课,沉甸甸,却温和而深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