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台后,有关伊核问题的谈判,也重新提上了日程。但由于两国之间的不信任感太重,谈判安排也非常曲折。本月12日和19日,美伊两国完成了两轮间接会谈,经两国代表商定,将于本月23日举行第三轮会谈。
然而日前美方对伊朗实施的一项新制裁,再次惹恼了对方,伊方随即宣布推迟谈判至26日。同时伊外长也迅速变更行程,赶在和美方新一轮谈判前,携预案来了趟中国。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和王毅外长会面)
对于此次会晤,中方这边通报是,王毅外长已经同伊外长阿拉格齐举行了一场会晤,双方主要针对双边关系,以及地区最新局势交换了意见。
而伊朗这边,则更为直接,明确表示谈的就是伊核问题。阿拉格齐称,中国是2015年与伊朗达成的国际核协议的签署国之一,并且在核问题上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所以未来也能发挥同样重要的作用。
从过去两轮的谈判结果来看,美伊双方还存在较大的分歧。
最主要的就是核铀浓缩活动和制裁解除的优先性问题。伊朗方面的立场是,要求美国首先解除所有与核问题相关的制裁,包括特朗普政府2017年后新增的制裁,并确保伊朗能够获得被冻结的资产和石油出口收入。伊朗强调其铀浓缩活动仅用于和平目的,不接受任何超出2015年《联合全面行动计划》框架的限制。
而美方这边,则要求伊朗首先停止丰度超过3.67%的铀浓缩活动,并销毁已积累的60%丰度浓缩铀。此外,特朗普政府还试图将谈判范围扩大至弹道导弹研发和地区影响力问题上,但遭到了伊朗方面的明确拒绝。再加上特朗普政府在政策制定时总是摇摆不定,这也加剧了谈判的难度。
总之,美伊互信缺失仍是核心障碍。
(美伊谈判两轮结束仍存在分歧)
在这样的背景下,伊朗外长此行来华这一趟,就主要有三个目的。
首先就是要和中方就核协议协调立场,争取国际社会的政治支持。
伊朗深知,中俄的参与是其与美国谈判的重要筹码,未来任何核协议若缺乏中俄支持,都将难以落实。过去中方多次强调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并在联合国等多边框架内反对单边制裁,这就为伊朗提供了国际声援。
此外,前不久伊朗议员也透露,中俄两国将与美国就给予伊朗“更可靠保障”的问题进行讨论。所以在中美俄三国代表会面前,伊朗也需要与中国统一立场,确保其核心利益,如解除制裁、和平利用核能等,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而在中俄美三国代表会面前,中方也需要参考伊朗方面的意见。
其次,则是要借中国的力量缓解内外压力,巩固经济合作。
在经济领域,伊朗近年面临美国制裁、以色列军事威胁以及“抵抗之弧”盟友,如哈马斯、真主党被削弱的困境,经济与安全压力剧增。阿拉格齐此行访华,也可重点推进《中伊25年合作协议》,通过能源、基建等领域的合作,缓解伊朗的经济困境。
而在外交领域,中国此前曾斡旋沙特和伊朗复交,成功展现了在中东事务中的公正立场和调解能力。所以这次阿拉格齐访华,中方可能进一步发挥劝和促谈作用,推动美伊谈判回归理性框架,避免冲突升级。甚至若是以色列或美国对伊朗采取激进行动,中国可能通过外交渠道或联合国机制予以牵制,防止局势失控。
最后则是要平衡大国关系,对冲美国压力。
现阶段,伊朗在美伊博弈中,采取的也是“多向外交”的策略,既与俄罗斯推进军事合作,如计划签署“国防安全条约”,又通过访华强化与中国的战略协作,避免过度依赖某一方,同时向美国展示其外交韧性。
(特朗普政策摇摆不定)
而站在中方的立场上来看,我们致力于解决伊朗问题,对中方也存在好处。
一方面就是保障能源安全和供应链稳定。伊朗是全球第四大原油储备国,而中国是其最大石油买家,所以伊朗的稳定,直接关系到中国能源供应链的稳定,若伊朗因核问题陷入更大动荡或被进一步孤立,将威胁我国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布局。
另一方面,则是巩固我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对冲美方围堵。
伊朗地处“一带一路”中线的核心位置,中伊合作的恰巴哈尔港、德黑兰—马什哈德铁路等项目,是中国打通印度洋通道、削弱马六甲海峡依赖的关键布局。若伊朗局势失控,这些战略通道可能被美国或地区对手截断。但若强化与伊朗合作,中国可在中东形成“战略缓冲区”,分散美国在南海、台海对华施压的注意力。
总之,伊朗访华既是寻求支持以增强谈判筹码,也是为长远战略布局;中国则通过政治支持、经济合作和多边协调,在维护地区稳定与自身利益的同时,巩固了其作为“关键调解者”的国际角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