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8月,地质矿产部地质遥感中心运用先进的遥感方法,勘测出北京地区长城呈半环状,分布于北部燕山地区,从东到西,横跨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和门头沟六个县、区,全长629公里,共有城台八百二十七座、关口七十一座;发现圆形城台五座,坡顶城台一座,硬盘八座。根据破损程度,查明八达岭、金山岭、司马台、黄花城、慕田峪长城是北京地区保存最完好、城墙最为壮观的段落。

万里长城万里遥,横卧燕京知多少?

桃花碧水潜蛟龙(怀柔黄花城长城) 王路明 摄影

北京地区的长城,始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的燕国长城,在怀柔、延庆一带。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筑长城至居庸关。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又筑长城自夏口(今居庸关)东至于海(今山海关附近)。明长城大致按照北齐长城的路线修筑增建。所以,现今令游人叹为观止的燕京长城,与秦皇汉武无关。造就燕京长城巍峨蜿蜒之雄姿伟态、气壮山河之磅礴气势,十之八九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及大力支持他的大臣张居正、谭纶、刘应节等人所力主促成的。

明朝之所以空前规模修筑长城,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密切相关。公元1368年朱元璋灭元建立明朝后,逃回北方的元朝残余势力建立了北元政权,仍不时南下侵扰,企图卷土重来。朱元璋为确保江山,派大将军徐达、冯胜等在北方设关制塞,修筑长城,并相继将留存下来的土筑长城改建为砖石长城,开始了明代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的长城修筑史。《明史·兵志》记载“元人北归,屡谋复兴。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说明了明朝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历史原因。明代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同时将明皇陵也从南京迁到北京。他还亲自选定长陵为自己的陵墓,以示他平定北方的决心。但是,明成祖虽曾五次亲征,也未能迫使北元归附。到了明朝后期,后金女真族在东北兴起,明朝又增加了一个劲敌。因此,北方防务便显得更加重要,直接担负着保护首都和帝王陵寝的北京地区长城更需不遗余力地修筑加固了。正是出于这种形势,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原驻守东南海防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名臣谭纶,在杰出政治家张居正的推荐下,调到北方镇守北京防区,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谭纶为蓟辽总督,并调刘应节为巡抚。戚继光任总兵官的蓟镇所辖长城,东起山海关,沿燕山之巅,经古北口、黄花镇,至居庸关,长达一千公里,是京师北方重要防线。明王朝把这个防区视为“国家之本”,“倾国而争”之地,不惜倾国财力加强防御能力,把这一带所有的高山峻岭都修筑起长城,将一切能通人马的山谷险道都建关设塞,并用城砖和条石将长城和关隘加高加固包砌起来。戚继光在《练兵纪实杂记》中,对北京地区长城的改建作了详尽记述:以前的长城大多低矮倾圮,偶有石砌小台峙立城墙,却互不相救。军士曝立暑雨霜雪之中无所庇护,军火器械无所贮藏。如果敌人登高四射,士兵难以立足,一旦攻上城墙也难以抵御。现在城墙上建筑一种骑墙空心敌台,高三四丈不等。敌台四周环垛口、设箭窗,下层可以贮兵藏器,上层另建铺房,值班士兵可以躲风避雨。敌台依地势而建,险要处每数十步一台,平缓处每一二百步一台,两台相望,左右相救,节节而制。

另据《明史·戚继光传》记载,明嘉靖以来,长城虽已修建,但未见敌台,“继光巡行塞上,议建敌台”,所见“骑墙空心敌台”为戚继光所创建。它大大提高了长城的军事防御能力。燕京长城经戚继光、谭纶、刘应节等精心规划,亲自督建十数年,终于建成为城墙高峙、雄关护卫、敌台林立、烽火报警的坚固防线,成为我国万里长城最杰出的代表。襟喉重地古北口,京师北门黄花镇,重门天险居庸关,北门锁钥八达岭,长城大观金山岭,雄奇俊秀慕田峪等等举世闻名的长城奇景,都雄踞于此。

来源:《燕京长城》

作者:罗哲文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