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崛起密码:从阿里到“六小龙”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诗萌 北京报道

多年以后,在书写21世纪全球智能化编年史时,人们或许会记起,2025年的春节,“made in杭州”的AI技术首次让他们体会到了潮水的巨大力量。

春节晚会上,穿着红色棉袄、转着红手帕表演东北秧歌的16个人形机器人,来自杭州的宇树科技;舞台下,实现中国AI“弯道超车”、让英伟达一夜蒸发4万亿元市值的国产大模型DeepSeek,也来自杭州的企业幻方量化。它们与半年前推出中国首个大型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为中国游戏首次斩获TGA大奖的游戏科学,全球脑机接口技术领跑企业强脑科技,致力于工业级机器人的‌云深处科技以及在空间智能、云设计领域备受瞩目的群核科技,并称为杭州“六小龙”。

从引领互联网电商风潮到成为AI时代的“中国硅谷”,“杭州经验”也从1.0版本快速升级到2.0版本。在很多城市仍然面临“大象转身慢”的阵痛时,杭州是如何做到华丽转身的?

“所谓的‘六小龙’,仅仅是大海中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杭州、苏州等城市产业发展“腾笼换鸟”进程非常快,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成效也比较显著。他指出,杭州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虽然财政支持、扶持力度的体量上不如一线城市,但也避免了格局固化、财政支持过度倾斜原有大企业的问题,从而造就出一批数字经济、智能制造领域的民营领军企业。

杭州“六小龙”横空出世

故事要从2023年的杭州亚残运会说起。

2023年10月22日的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游泳队运动员徐佳玲(肢残)在主火炬台前,将火炬“桂冠”从右手换到智能仿生左手上,“大拇指”内收,五指并拢,稳稳握住,在吉祥物飞飞和现场观众见证下点燃了圣火。

她穿戴的智能仿生手是一款脑机接口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高度整合的智能产品,就来自“六小龙”之一的强脑科技。作为一项重要的、变革性的人机交互技术,脑机接口是全球最受瞩目的前沿技术之一,也被我国列入未来产业十大标志性产品,而强脑科技就是国内这一领域首家独角兽企业。

“在脑机接口这样的前沿领域,杭州展现出非常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让我们能够大胆创新,敢于尝试,让BrainCo智能仿生手能够有机会出现在亚残运会开幕式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强脑科技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曾刚指出,杭州非常重视为新创企业提供新的应用场景,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一点对于六小龙的成长非常关键。尤其在杭州亚运会这种平台上,无论是媒体还是世界各地人们居然不只是关注运动员比赛成绩,而是更关心杭州运动场内外的数字技术展示,关心这座城市智慧管理技术的应用。“和其他举办运动会的城市相比,杭州在应用场景的打造上面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他说。

而纵观整个2024年,从《黑神话:悟空》的爆红,到春晚、元宵晚会上的玉树机器人,以及被认为重构了全球AI版图的DeepSeek,背后都有杭州制造的影子。尤其是DeepSeek,报道称其训练成本仅为557.6万美元,与OpenAI的GPT-4o模型相比,仅为后者训练成本的不到1/20,显著降低了计算资源消耗。这也让硅谷和华尔街真正体会到了AI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AI需要“热带雨林”

为什么DeepSeek出现在杭州?《华夏时报》记者曾经将这个问题抛给DeepSeek。它的回答包括了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的成熟度、人才虹吸效应的独特性、政策创新的前瞻性、成本结构的比较优势和生活品质的隐性竞争力等5个方面。最后它说,这种从产业配套、数据资源到应用场景的系统性优势,构成了AI企业发展的"热带雨林"生态,而这正是DeepSeek选择杭州的战略考量。

上述强脑科技负责人也表示,就像热带雨林中不同层次的植物相互依存一样,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多层次的支持。上有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理论支撑,中有各类企业形成产业链协同,下有创业孵化器培育新生力量。正是在这样的生态中,公司才能快速找到合适的供应链伙伴,招募到优秀的研发人才,获得稳定的融资支持,最后使脑机接口这个“底座”式技术赋能百业。

而处于长三角这个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杭州和长三角城市群里的其他城市也实现了良好的分工协作,共同构成了这片新质生产力“热带雨林”。曾刚举例,比如机器人、3D模型、量子计算等领域,上海的综合条件其实比杭州好很多,但上海主要是做应用基础研究,杭州比较擅长做科技成果商业化。通过长三角一体化,杭州和其他城市联合打造跨地域创新共同体,打通了阻碍产学研一体化的行政壁垒,实现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就,共同发展。

杭州凭什么转身?

作为“2万亿俱乐部”城市中的明星,杭州此次的出圈也引起了许多城市的反思。南京是率先展开反思的。2月10日,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刊发系列文章,反复拷问同一个“灵魂问题”: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

从2024年的经济规模来看,杭州经济总量为2.19万亿元,增速4.7%,但仍高于正在向2万亿元门槛冲刺、增速仅为4.5%的南京。而另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是,南京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几乎仅次于北京、上海,与武汉、西安难分伯仲,还是国家四大科研教育中心之一。但尽管坐拥这些良好的条件,南京却仍然缺席了这个风口。

“坦率地说,如果从科研人才方面,肯定是北京第一,上海第二,深圳第三,下面还有武汉、西安等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科技人才的储备上,杭州肯定没有上述城市多,但在创新软环境的氛围上却是最好的。

他进一步指出,创新有四个层面,包括革命性的、颠覆性的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复制再创新,拷贝创新以及外形创新。其中,革命性的创新是需要容错的,要允许创新失败。杭州之所以成功出圈,最主要的就是在容错机制上非常好,而且民营经济发达,也有雄厚的资金做支撑,这对于创业来说都非常重要。

从“互联网之都”到“中国硅谷”,杭州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次惊喜,也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城市发展路径的刻板印象。靠大规模财政投入、优惠条件扶持,能否真正培育起一个未来的新兴产业?这或许是“杭州经验2.0”中更加引人深思的部分。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