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近日,随着福建舰的正式入列并开启首次实战化演练,在不断曝光的细节中,最值得关注、甚至可能比电磁弹射更能改变未来海战模式的,就是那套被安装在两舷中后部、外形神秘的六联装“反鱼雷鱼雷”系统。
它悄然取代了辽宁舰与山东舰使用多年的FQF-6000型300毫米深弹发射器,说得直白一点,过去是“往水里丢一堆炸药祈祷能拦住鱼雷”,现在是“用一枚小鱼雷去精准打掉敌人鱼雷的鱼雷”。在面对潜艇威胁正在变得更快、更深、更智能的今天,中国航母的水下生存能力确实到了必须升级的节点。过去十年,美国海军的核潜艇部队一直在疯狂推进Mk48系列重型鱼雷的改进,从mod 6、mod 7再到即将在2027年投产的mod 8。这种最新型号扩大了声呐导引阵列的频率范围、提高了分辨率,还将搭载光纤通信系统IPCLS,使攻击过程具备更远距离、更高带宽的实时引导能力。
换句话说,未来的美军鱼雷不但更听得见、更看得清,还能一边跑一边让潜艇远程操纵。与此同时,美国正在把上一代Mk48 mod 6/7扩散到日本、澳大利亚和台湾地区的水下力量,等于是把战略压力推到了中国周边的第一岛链。而就在同一时期,美国海军又在重启测试其自家新一代微型反鱼雷武器——Mk58 CRAW,这种小口径小装药的“鱼雷反鱼雷”虽然航程短、力量弱,但与AN/SLQ-25软杀伤系统组合后,其拦截概率正被美国海军视为航母未来的标准能力。
从技术趋势来看,各国都非常清楚:单靠软杀伤诱饵、噪声干扰已经无法应对越来越“聪明”的重型鱼雷,所以硬杀伤的“反鱼雷鱼雷”才会成为战略竞争的新焦点。法国意大利的MU90 HK已经证明,324毫米级的反鱼雷武器拥有速度快、航程长、机动大角度、战斗部威力足的优势;俄罗斯的“口袋”-E/NK则可以让舰艇生存概率提升三倍;德国与美国选择的小口径路线虽能多装数量,但动力、制导、毁伤能力先天不足。从各国经验看,大口径才是未来真正能拦截重型鱼雷的主流。也正因如此,福建舰的这套六联装系统意义远超表面。
根据外形判断,它的直径绝不仅仅是200毫米级的小型武器,而极可能与我国现役324毫米反潜鱼雷同级,甚至更大。发射管上方的高压气瓶说明它采用压缩气体冷发射方式,与反潜鱼雷发射管一致;旋转底座意味它具备水平方位机动能力;而六联装则是非常明确的“快速多目标拦截”取向。这些都不是“普通航母自卫武器”该有的配置,更像是一套完整的近距硬拦系统,一个能够在几十秒内对突破中层反潜圈的敌方鱼雷进行“末段点杀”的核心武器。
从技术需求反推,这种武器必须具备高速、快速机动、高分辨率声呐导引能力,战斗部威力也不能太小,否则根本无法应对动辄重达1.5吨、战斗部数百公斤的美式重型鱼雷。相比辽宁舰与山东舰使用的深弹系统,福建舰的这套装备等于从“击落来袭炮弹”跨越到了“击落来袭导弹”的时代。前者是面积打击,覆盖大但精度低;后者是点对点精确拦截,成功率高但技术极难。也因为这套系统的出现,福建舰也成为冷战结束后全球第一艘真正意义上配备了“鱼雷发射管”的航空母舰。
在此之前,只有基辅级、加里波第号等带有战列舰思维残余的“半航母”或直升机航母才会安装鱼雷发射装置,而现代主流航母,包括美国尼米兹级与福特级,都只依赖护航舰艇反潜。这使得福建舰在航母史上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变化:中国航母正在主动把“鱼雷防御的最后一道门槛”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完全交给护航舰队。更关键的是,这种变化并不只为福建舰服务。既然“反鱼雷鱼雷”系统已经以航母为平台首装,那么未来大型驱逐舰、万吨大驱、下一代巡洋舰甚至094/095核潜艇,都极可能跟进。
这不仅意味着我军的反潜体系正在从“反潜”走向“反鱼雷”,也意味着中国未来的海军作战体系正在把美国海军最依赖的水下突防能力彻底纳入“可被拦截”的范畴。尤其是在美国推进mk48 mod 8、台湾地区引进mk48、日澳扩充重型鱼雷库的背景下,中国必须拥有一套真正能把重型鱼雷拦在几十米之外的系统,而福建舰显然就是这一潮流中的第一艘“技术验证者”。
从航母换装角度看,辽宁舰和山东舰仍然使用300毫米多用途火箭深弹,结合其服役背景与研发时间,本质上是“够用但不够先进”;而福建舰的出现,等于是为中国海军宣告一个现实:我们不是三艘航母够不够的问题,而是未来的航母越造越多、性能越做越强、保护体系也必须同步升级。从反潜体系到编队能力,从舰载机到反鱼雷系统,这套新装备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明确告诉各方:下一艘航母会更大、更强,而它的水下防护,也一定会比福建舰更进一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