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最近总说冷,晚上睡觉还穿着毛袜子。”
“以前身体倍儿棒,现在动不动就累,去检查也没啥毛病。”“还有,我发现他整个人都没什么精神,说话也有气无力的。”
门诊里,35岁的林先生焦急地向中医师描述父亲的状态。医生听完只说了一句:
“这是典型的——阳气亏虚。”
阳气是什么?是不是只有中医才在说?
其实,阳气并非玄而又玄。它是身体的动力之源、免疫的根本、代谢的火焰。而男性体质偏阳,阳气一旦亏虚,后果可能比你想象得严重得多。
中医有句老话:“阳虚生百病。”尤其是步入中年之后,阳气的流失比头发还要悄无声息。而最先露出破绽的,往往不是重大疾病,而是一系列小变化。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男性,出现了以下4个典型表现,那就要引起警惕了。
别等“肾虚”找上门,才后悔没早看这篇文章。
男人“阳气不足”到底是什么?
在中医体系中,“阳气”是推动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维持体温、促进代谢、推动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
但在现代医学视角下,阳气可以类比为:
- 内分泌系统的激素调节能力
- 基础代谢率与能量产生能力
- 免疫力与抗病力
- 肾上腺功能与性激素水平
研究显示,男性从35岁开始,睾酮水平每年下降约1%~2%,基础代谢、肾上腺功能也随之减弱,阳气呈缓慢流失状态。
特别是在以下这些行为的影响下,阳气“流失速度”还会加快:
- 长期熬夜
- 冷饮过多
- 久坐不动
- 烟酒过量
- 心情郁结
医生提醒:不是阳气不重要,而是你从未真正关注过它的变化。
身体发出的4个“阳虚警告”,你中招了吗?
如果你正在经历下面这4个信号,那可能说明你的阳气正在“走下坡路”。
怕冷、手脚冰凉,即使穿得多也冷
- 即使在夏天,也感觉手脚凉,背部发寒
- 穿得多却依然怕冷,是“命门火衰”的典型表现
- 临床数据显示,近70%的男性阳虚患者有持续性四肢冰凉症状
精神不振、嗜睡易累、越睡越困
- 晨起困难,白天易困,稍微用脑或动一动就想躺下
- 睡10小时也不解乏,工作效率下降
- 研究发现,阳气不足人群基础代谢率平均下降17.4%
性欲减退、晨勃减少、腰膝酸软
- 不再有清晨的“雄风”,对性生活兴趣降低
- 常感腰部酸沉、膝盖发软,爬楼提重物吃力
- 医学统计指出,阳虚型男性低睾酮发生率比正常人群高出32.6%
大便溏薄、小便频冷,甚至夜尿增多
- 一天跑厕所频繁,夜间起夜2次以上
- 排尿不畅,小便清长,尿感不强
- 粪便偏稀、成型不良、排便后仍感未尽
- 表明肾阳不足无法固摄水液,寒湿下注膀胱与肠道
这些变化看似琐碎,但组合起来,就是身体给你的“红色警报”。如果你已经中了两项以上,建议立刻开始阳气调理。
阳气还来得及补回来吗?建议这样做,这4招请收好!
医生提醒:阳气可养可补,只要用对方法,不少人3个月就能“逆转衰态”!
早睡养阳,睡眠是第一补药
- 最晚不超过23点入睡
- 中医认为:“夜卧早起,养阳之道也”
- 睡前避免看手机,泡脚、静坐有助入眠
适度运动,动能生阳
- 建议每周至少4次中等强度运动
- 推荐项目:快走、八段锦、太极拳、爬山
- 运动时出微汗即可,不可过度损气
饮食补阳,吃对才有力
- 推荐食材:羊肉、虾、核桃、黑芝麻、桂圆、枸杞
- 每日适量食用,避免辛辣油腻伤阳
- 中医食疗方:杜仲炖牛尾、枸杞红枣煮蛋、姜枣羊肉汤
调神静心,情绪亦可伤阳
- 忧虑伤脾,怒伤肝,悲忧易损肺气
- 每日保持10分钟冥想或深呼吸
- 多晒太阳、接触自然,增加阳光激素生成
此外,男性过度性生活、频繁排精也会耗阳,建议中年后控制频率,重在调养而非“透支”。
医生建议:与其靠“进补药方”,不如把阳气守在日常生活中。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阳气没了,就晚了。阳气,不是等你“虚了”才开始补,而是应该“未虚先养”。
很多男性自以为“抗造”,其实是在慢性自损中走向崩塌。
怕冷、乏力、晨勃少、尿频……这些不是“老了”的标志,而是“阳虚”的信号。
调理阳气,刻不容缓。
当然,本文建议适用于多数亚健康人群。如果你存在基础疾病、内分泌异常或其他器质性问题,
建议尽快前往正规医院男科或中医科就诊,结合血清激素水平、中医辨证进行个体化调养。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北京中医药大学.《男性阳虚证临床识别与辨治要点》
《男性性激素水平与年龄相关性研究》.《中华男科学杂志》2021年第3期
协和医院男科内分泌功能检测指南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实用老年医学》2022年第5期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