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中老年女性:“自以为时髦,实际很掉价”的3种打扮,看看你有吗
1539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街角那家老裁缝店前,总有个穿碎花裙的大妈在择菜,阳光照得她头上的蝴蝶结发卡一闪一闪的。这画面本该温馨,可不知从哪天起,人们看见她总要多看两眼,然后捂着嘴笑。后来才知道,这大妈的"时尚感"成了整条街的谈资——她总爱把年轻姑娘的连衣裙套在碎花衬衫外,还配上亮晶晶的塑料凉鞋,走起路来活像踩着高跷。老街坊们背地里嘀咕:“这哪是打扮,分明是拿自己当移动的时装秀呢!”
要说这现象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记得2010年前后,广场舞刚火起来那会儿,中老年女性就爱往身上套各种亮片亮片、蕾丝蕾丝的衣服,仿佛要把年轻时落下的时髦债全补回来。可岁月这把刻刀最是公平,它刻在你脸上的皱纹,可不会因为你多穿件露肩装就消失。就像老话说的:“人靠衣装马靠鞍,可马要是老了,鞍再华丽也难遮其态。”
前两天在菜市场碰到王阿姨,她正往手提袋里塞着刚买的亮片披肩。我随口问:"这天气穿这个不热吗?"她眼睛一亮:"哎呦,小丫头懂什么,这是今年最流行的’奶奶风’!"说着还给我看手机里存的穿搭视频。屏幕里那些七八十岁的外国老太太,要么穿亚麻长裙配草帽,要么穿米色套装加丝巾,优雅得像从油画里走出来似的。而王阿姨的"奶奶风"则是:碎花衬衫配亮片披肩,再加条亮晶晶的假皮草围巾,活像圣诞树挂满了彩灯。
这种穿搭背后的心理,我琢磨着有两层。一层是"青春补偿心理",就像我奶奶总说:"年轻时没机会打扮,现在不抓紧穿点花哨的,等进了棺材可就真没机会了。“另一层是"信息茧房效应”。她们刷短视频,看到的都是"大妈穿搭逆袭"的标题党,可点进去一看,要么是滤镜打得乱七八糟,要么是模特根本没到退休年龄。结果呢,她们把那些"网红爆款"原封不动地穿身上,愣是穿出了"土味时尚"的既视感。
要说最让人哭笑不得的,还得数那些"中西合璧"的搭配。去年冬天,我在公交车上见过一位阿姨,上身是貂皮大衣(真真假假咱也不知道),下身却穿了条蕾丝打底裤,脚上蹬着塑料凉鞋,袜子都没穿——这造型要是搁在古代,铁定被当成妖怪抓起来。更绝的是她手里还拎着个印满牡丹花的塑料袋,里头装着两包方便面。这画面让我突然想起《围城》里那句:"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只不过这里的"城”,是人们对年龄和审美的认知边界。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中老年女性都这样。我邻居李奶奶就是个例外。她六十多了,穿的都是素色棉麻衣裳,配个草编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有次我好奇问她怎么穿得这么得体,她笑着说:"我啊,就记住三条:衣服要透气,颜色要少,鞋子要舒服。“这话让我想起《道德经》里说的"少则得,多则惑”。李奶奶的穿衣哲学,倒真应了这句话。
最近这些"时尚大妈"也开始转变了。有次我去社区活动中心,看见王阿姨居然在学插花,还穿了件素雅的旗袍。问她咋不穿亮片了,她白了我一眼:"老娘现在要的是气质,不是那狗皮膏药似的衣服!"说完还甩给我一句:"你懂啥,我这叫’由表及里’,先改气质再改衣服!"这转变速度,真是应了那句俗话:“人要衣装,马要鞍装,可再好的装束也装不出没的内涵。”
说到底,穿衣打扮就是个"度"的问题。就像煮饺子,火候到了饺子就熟了,火候过了就煮成糊糊。中老年女性穿衣也是,既要体现活力,又得顾及年龄;既要跟上潮流,又不能丢了分寸。毕竟,再好的衣服也穿不出自信,再贵的化妆品也遮不住底气。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