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附近海域发生8.7级地震,引发4米级海啸。堪察加沿岸村镇被大面积冲毁,受损严重。俄海军一座核潜艇基地也在受灾区域,损失情况成为外界最关注的话题。
当地时间7月29日十一点半,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东岸近海的阿瓦恰湾海域,突发8.7级海底地震。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附近海域发生8.7级地震】
震源深度经测算后位于20.7千米,是典型的极浅源地震。再加上地震发生在海底,这场地震随即引发了4米级海啸,直扑堪察加东岸地区。
截至7月30日,地震已经冲毁了堪察加至少一座常住2000人口的村镇,并给其他沿海城市带来不小损失。
但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俄罗斯有多少村镇被毁,并不是他们关心的话题。那座亚太地区最大的俄海军基地受损情况如何,才是关键。
这座基地就是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的维柳钦斯克基地。
维柳钦斯克基地始建于美苏冷战如火如荼的70年代,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大型潜艇基地。
【太平洋舰队的维柳钦斯克基地】
彼时的苏联海军在这里部署了大量攻击潜艇和战略潜艇,使其既可以在战术上牵制美国海军的太平洋舰队,也可以执行针对阿拉斯加、夏威夷以及整个美国西海岸的战略威慑任务。
苏联解体后,俄海军太平洋舰队继承了这个基地,并继续用作对美战略威慑的前哨站。
如果维柳钦斯克基地在地震中受损严重,太平洋舰队的水下力量被海啸重创,那么美国的核威慑压力也会减轻一大截。
莫斯科深知这一点,他们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封锁了相关消息。然而随着西方卫星抵达堪察加半岛上空,维柳钦斯克基地的受灾状况也有了第一手资料。
【震后的维柳钦斯克基地卫星照片】
从卫星照片上看,维柳钦斯克基地确实有受损的迹象,十座码头栈桥中,有一座栈桥已经发生断裂。
不过能够从卫星上看见的损失仅此而已。停靠在码头的6艘核潜艇和2艘辅助舰船,都没有出现肉眼可见的损伤、翻沉或搁浅的情况。
同时,英媒《每日电讯报》的消息显示,断裂的栈桥原本用于停靠基洛级常规动力潜艇和维克托3型攻击核潜艇。
俄海军现役2艘维克托3都在北方舰队,基洛级在地震前也不在基地里。所以虽然有栈桥断裂,但同样没有潜艇因此受损。
而且就算这座栈桥断了,对于俄海军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损失。
【断裂的栈桥前后对比图】
因为码头所用的栈桥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混凝土浇筑的永久性栈桥,一类是用轻金属材料、浮筒等设备搭建的临时性栈桥。
前者本质上算是一个连接码头的水泥墩子,炸弹扔上去都不容易被摧毁。而后者通常嫁接在混凝土栈桥上,用于延长栈桥长度,增加泊位。
显而易见,这样的设计意味着临时栈桥根本没有足够的强度,经受海啸的冲击和海啸引起的海平面上涨,发生断裂也不奇怪。
另一方面,临时栈桥断了也比较容易修复,再接回去就能继续用。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其他长度更长的栈桥没有发生断裂事故。
因为这些栈桥用来停靠俄军战略核潜艇,而为了满足补给、整备战略核潜艇的需求,码头栈桥通常要具备停放大型吊车、开展吊装潜射弹道导弹作业的承重条件。
【俄军核潜艇停靠在永久栈桥】
换言之,只有永久性栈桥才能具备这样的承重能力。那就是一长条水泥墩子,根本不是区区4米级海啸能撼动的。
此外,维柳钦斯克基地损失较小,还得益于苏联人在建设基地时的选址。
算上这次,堪察加半岛自1900年以来已经发生了3次8级以上大地震。所以苏联人在建设维柳钦斯克基地,也考虑到了海啸的威胁。
再加上美苏冷战,世界随时可能爆发全面核战争的战略背景。维柳钦斯克基地在建设时,几乎将地震、海啸、核打击等安全风险全都考虑到了。
最终的结果就是,整个基地有一大半在山里,另一半露天设施则位于两处峡湾的掩护中。
【俄军码头在两处海湾的掩护中】
海啸来袭时,海浪会被大小两个海湾削弱,不会直接冲击到停靠核潜艇的码头。断裂的栈桥更多是被提升的海平面给折断的,而不是被海浪冲断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卫星没有拍到维柳钦斯克基地有更多损失,但这不意味着基地没有其他问题。
因为就像前面说的,这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基地,内部的洞窟泊位连着大海,也会受到海啸影响。
【维柳钦斯克基地的潜艇维护设施】
只是西方的卫星没有透视能力,看不见洞窟内部的情况,具体有什么损失,还得等未来俄罗斯慢慢解密。
潜艇的具体受损情况也一样,以卫星的分辨率根本无法发现细节问题。一些潜艇可能在海啸中轻微受损,但卫星看不出来。
所以维柳钦斯克基地有没有出问题,最后还是得看他们的核潜艇出勤率有没有变化。还像地震前一样,就说明没什么事。
反之,要是明显减少的话,问题可能就比较严重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