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最近几年,咳嗽不止、气短憋闷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
不只是年纪大的,连年轻人也常常说:“一早起来嗓子干得像吞了把沙子,一吹空调就咳。”你可能以为这是小毛病,可背后的问题,远比你想的严重。一项国家呼吸疾病中心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已经超过1亿人,其中慢阻肺的知晓率却不足10%。这就像是一场“无声的肺部风暴”,正在悄悄席卷无数家庭。
人们总以为肺是扛得住的,不痛不痒就没事。可现实是——肺,是个最“沉默”的器官,一旦出问题,往往已经是“晚了”。
中国有句老话:“肺为娇脏,不喜寒热。”这句古训,其实早就道破了肺的脾气。它不像肝、肾那样能“扛事”,也不像肠胃那样“有反应”,它是个“玻璃心”,风一吹、灰一吸,就能闹情绪。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日常简单操作,还不花大钱,又能慢慢“养”住这口气呢?
有的,中医里就有这样一味药,它不起眼,却是调理肺气、滋润肺阴的“宝贝”。它叫“沙参”。
说到沙参,不少人第一反应是“不是煲汤用的吗?”没错,沙参确实常常出现在老广的煲汤里,但你可能不知道,它其实是国家药典收录的中药材,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
在广东、福建等地,老一辈人早就懂得用它来“润肺化痰、止咳养气”。尤其是换季或秋冬时节,一壶沙参水,温温地喝下去,润得不止是肺,还有一整天的心情。
有一位做室内装修的中年人,整天接触粉尘、油漆,咳嗽成了“家常便饭”。他原本以为是感冒,吃了几天药也没好,直到有一天在体检中被查出“轻度肺气肿”,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医生建议他从生活上调养,尤其要“润肺”。邻居大姐看不过去,给他支了个招:“喝点沙参水试试。”他半信半疑,坚持了几个月,咳嗽明显减轻,晚上睡觉也不再气喘吁吁。

这不是个例。《中国药典》明确记载,沙参有“养阴清肺、祛痰止咳”的作用,可用于肺热咳嗽、干咳少痰、咽干口渴等症状。
中医讲,“肺为气之主”,肺一虚,整个人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没精神、没力气,甚至容易情绪低落。沙参恰恰擅长的是“润中有养”,既不温燥,也不寒凉,适合多数体质长期服用。
现代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点。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项实验发现,沙参中含有多种皂苷类、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能够改善肺部慢性炎症反应,还能一定程度上修复受损的肺泡上皮细胞。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它不是那种“吃了立马见效”的猛药,而是像“雨露滋润春苗”,一点点润进去,日积月累,肺功能自然会慢慢“回暖”。
很多人对“养肺”有误解,总以为戒烟、多喝水就够了。肺的保养,不只是“别伤害它”,更要“主动滋养它”。就像一口老瓷器,不能光靠不碰它,还要定期上油、养护,才能保存得更久。
生活中,除了空气污染,熬夜、过度用嗓、情绪抑郁、爱吃辛辣油炸……这些看似“没啥”的习惯,其实都是在“偷走”你的肺气。
养肺这事,得从点滴开始,不能等到喘不过气才开始补救。
沙参泡水喝,是一种特别适合现代人的方式。它不像中药汤那样麻烦,也不是苦得让人皱眉的“黑水”。只需取几片沙参,搭配玉竹、麦冬等药食同源的材料,用热水一泡,就是一壶温润的“润肺茶”。
尤其是秋冬交替、空调房里、雾霾天后,来上一杯,润嗓解渴,更像是给肺做了一场“温泉SPA”。
有数据为证:2023年国家呼吸疾病中心发布的《中国人群肺健康白皮书》指出,长期接触空气污染者中,定期摄入润肺类食材及药材的人群,其肺功能下降速度明显低于未摄入人群。
这不是说沙参是灵丹妙药,而是告诉你:肺,是需要你用心去呵护的器官,而沙参,恰好是这个呵护过程中的一位“老朋友”。
在老中医看来,“肺喜润而忌燥,润之以养阴。”沙参最精妙的地方就在于,它润而不腻、养而不燥,简简单单一泡,就能把肺“养得服服帖帖”。
它不像某些“火力猛”的药材,吃错了反而伤身。沙参性味甘微寒,既不会上火,也不会寒凉伤胃,特别适合现代人“上火又虚”的体质。
你以为只有咳嗽才是肺的问题?
经常感冒、嗓子干、讲话费劲、早上咳痰、动一下就喘,这些都可能是肺气不足的信号。
别等到肺“喊疼”了才来着急,那时候,往往已经不是泡个水就能解决的事了。
中医讲“治未病”,讲的是防患于未然。就像修房子,不能等到屋顶塌了才去补漏,而要在细雨初落时就开始加固。
有人说,现代人活得像台机器,一年到头不停“加速”,却从不“保养”。结果是,肺先撑不住,整个人就塌了下来。
所以别再小看那一壶沙参水,它不是随便泡着玩的,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慢下来、养起来”的智慧。
哪怕你不懂中医,也该懂得一点道理:身体不是铁打的,肺更不是风扇,吹一辈子不坏。它需要你疼它、护它、养它,才不会悄无声息地“崩了盘”。
愿你从今天开始,每天给肺一杯温润的沙参水,不为治病,只为不生病。
到老还能大口呼吸、畅快说话,就是一笔最大的“健康财富”。
参考文献:
[1]国家呼吸疾病中心. 中国慢性呼吸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R].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2]中国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3]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课题组. 沙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 37(04): 214-218.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