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属于俄罗斯,资源属于美国;债务属于欧洲,荣耀属于乌克兰——这是网上广为流传、关于俄乌冲突最终结局的一段话,听起来十分扎心。
图为特朗普和普京
随着8月15日美俄在阿拉斯加会晤,这一说法会不会成为现实?美俄会谈究竟会形成怎样的最终结果?欧洲在怕什么?泽连斯基又在怕什么?首先看看这段话所描绘的结局,是否真的会部分变为现实。
第一句,“土地属于俄罗斯”。当然不是说乌克兰所有土地都会归属俄罗斯,但就目前已占领的约20%土地,加上2014年拿下的克里米亚,恐怕很难通过谈判让乌克兰全部收回。
也就是说,乌克兰将永久或长期损失这部分领土——或许不承认,或许搁置争议以后再谈,或许只是停火——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片土地都会处于俄罗斯的实际控制之下。
俄罗斯已向当地部分居民,也就是乌东四州部分居民发放俄罗斯护照,掐断乌克兰电信信号,改用俄罗斯信号。长此以往,十年、几十年后,随着语言的转换,即便将来通过战争或其他手段再夺回来,也早已物是人非,一代人的命运就此改变。
因此,“土地属于俄罗斯”——至少这20%——在谈判桌上恐怕要不回来,因为战场上拿不到的,谈判桌上同样拿不到。
第二句,“资源属于美国”。这话听起来扎心,却并非空穴来风。举个简单例子:扎波罗热核电站本属乌克兰,现被俄罗斯占领。为保障核电站安全,美国提出由美方接管,向俄乌双方供电,等于白白落下一座核电站。
更不必说,自3月起,美乌一直在谈矿产协定:乌克兰把所有矿产打包,与美国成立合资公司,美资入股。有人认为乌克兰并不吃亏——美国人来帮着开发。
图为特朗普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和特朗普做交易,你忽悠他,可能吗?因此,某种程度上,“资源属于美国”——或至少部分乌克兰资源未来将处于美国大公司的管理或掌控之下——很可能成为现实。
乌克兰固然可以通过谈判争取更多利益,但无论如何,这些资源已不完全是自己的了。
第三句,“债务属于欧洲”。确实,目前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声称“照给”,也会签一些军售协议;但军售的钱,得北约国家出——这是特朗普的算盘。
最近,8月初美国决定再卖给乌克兰2亿美元武器,由欧洲国家买单,这条路已铺好。同时,为使乌克兰顶住俄罗斯进攻,北约诸国准备再凑10亿美元援助,今后欧洲人就要承担更多军费、更多债务。因此,“债务属于欧洲”问题不大。
第四句,“荣耀属于乌克兰”。没错,荣耀当然属于乌克兰。面对俄罗斯这样的军事大国,乌克兰坚持三年半,仅丢失约20%领土,这在此之前被认为不可思议。
自苏联时期以来,除了阿富汗战争,俄军历次出兵——2008年闪击格鲁吉亚——都是速战速决。然而俄乌战事胶着至今,国际社会没想到乌克兰能坚持到今天,荣耀是有的。
当然,这只是坊间的一种说法。国际新闻、俄乌冲突,不能如此简化。我们要从正常预测的角度,看看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
第一种可能:你好我好大家好,签订全面停火协议。概率极低。
第二种可能:谈崩,拂袖而去。概率也不高,特朗普和普京见面,不可能无果而终。
于是只剩下中间道路:达成某种程度的协议。例如,俄罗斯承诺近期不再空袭乌克兰基础设施和平民,让乌克兰人“安稳睡觉”;相应地,要求乌克兰不再攻击俄罗斯炼油厂。或在原则上同意建立停火谈判机制,由相关各方继续谈。
但从原则同意到真正落地,需要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只要没签字画押,俄罗斯就可以继续进攻,争取在谈判最终阶段前让乌克兰崩溃——拿下更多城市,为谈判增添筹码。
谈判桌上最紧要的时刻,往往就是战场上最凶狠的时刻:谈着谈着,突然又攻下一座大城市,底气立刻大增。
图为泽连斯基
所有这些,都是美俄在谈。泽连斯基能不能上桌还不确定,他想争取这个权利;欧洲能不能上桌也不确定,欧洲也想争取。
但对特朗普和普京而言,这毕竟是“美俄首脑峰会”,不是“乌克兰问题国际峰会”。普京坚持:谈的是整体美俄关系,乌克兰只是其中一部分,要解决俄罗斯与西方的整体关系、解决乌克兰问题的根源,而非就事论事。
因此,大概率是双方签一个框架性协议、备忘录,或发表一份声明,并不具强制法律效力;也可能先成立工作小组,再确认谁参与后续谈判,具体事务交给下面去谈,领导人只定路线方针。
然而,这些对乌克兰、对欧洲而言,极其令人担忧。简而言之,他们既担心“慕尼黑时刻”,又担心“雅尔塔时刻”。
何谓“慕尼黑时刻”?1938年,英国首相张伯伦赴慕尼黑与希特勒会谈,回国时在飞机舷梯上挥舞那张纸,宣称“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世纪的和平”,结果被骗。
欧洲人害怕谈了半天,乌克兰和欧洲都喘口气,普京却根本不想停战——这就是“慕尼黑时刻”,也担心自己被特朗普出卖。
何谓“雅尔塔时刻”?二战后,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划定新的世界格局,欧洲被分裂为东西两部分,铁幕落下,冷战开启。
欧洲担心美俄在阿拉斯加划定势力范围:你要什么,我要什么,按照20世纪大国交易原则,放弃21世纪通行规则,把问题“三下五除二”解决——欧洲你们就分裂、和俄罗斯对抗去吧,美国则说“这不关我的事,我和俄罗斯谈好了”。
这就是8月15日阿拉斯加会谈的复杂性所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