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冲突已经落下帷幕,有意思的是,印巴双方都认为自己在冲突中取得了胜利。
印度一边,在全国放假十天庆祝“获胜”后,又启动了七支代表团,预计到访32个国家,去宣传自己是如何“获胜”的,试图以这种方式,在国际社会强化印方“获胜”的“事实”。
而巴基斯坦一边,庆祝方式就比较务实了。
日前,巴基斯坦总理办公室就宣布,将晋升陆军参谋长穆尼尔为陆军元帅,这也是自1959年以来,巴基斯坦首次授予这一最高军衔,穆尼尔也成了该国独立后,第一位以现役身份获得这一军衔的将领。
(此次晋升的赛义德·阿西姆·穆尼尔 )
巴方给出的晋升理由非常明确,就是其在此次和印方的冲突中指挥得力,成功抵御了印方的越境袭击,保卫了巴基斯坦的主权完整。在此次冲突之后,军队支持率也显著上升了,所以特批其晋升为元帅。
巴方批准陆军参谋长晋升的消息,随即激起了印方的强烈反应。印度知名媒体连发数篇文章,斥巴方是“自欺欺人”,否认巴基斯坦胜利的事实。对于自家战机被击落的事情,却是闭口不提。
巴方提拔的这名陆军参谋长,军事经验还是非常丰富的,1986年入伍后曾在该国多地担任军事长官一职,还赴日本、马来西亚等国的军事院校深造过。2016年时被任命为该国陆军情报局局长,2018年执掌三军情报局。之后因为和时任总理有矛盾,2019年离职,直到2022年才被任命为陆军参谋长。
当下其之所以能晋升,和其正确的军事外交理念脱不了干系。在接掌陆军最高指挥权后,穆尼尔便将中巴“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转化为装备现代化与军工自主的双重突破。这种务实战略,既延续了中巴传统友谊,更开创了南亚军事合作新范式。
比如在装备革新上,其用中国尖端武器,重塑了巴军战力版图。
穆尼尔深谙现代战争胜负手在于技术代差,上任后便加速推进中巴装备合作。2023年8月,他亲赴俾路支省靶场视察陆军第6装甲师演练,重点观摩VT-4主战坦克的机动突击与SH-15卡车炮的精确打击能力。
当目睹SH-15在40秒内完成阵地转换、对35公里外目标实现首发命中时,穆尼尔当场宣布追加采购236门该型火炮,这笔价值4.8亿美元的军购,使巴炮兵火力密度跃居南亚首位。更关键的是,他推动建立中巴联合训练中心,邀请解放军教官驻训指导,使巴军对中国装备的操作熟练度在半年内提升47%。
(VT-4主战坦克)
在技术领域,其也推动中巴合作从“交钥匙采购”,向全产业链本土化推进。
他创造性提出“技术主权高于装备数量”的发展原则,在VT-4坦克第二轮采购中,坚持将60%的生产订单,从中国转移至巴基斯坦重工业综合体。通过建立联合技术实验室、派遣200名巴方工程师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研修,仅用14个月就实现了“海德尔”主战坦克的本土总装。
在2024年3月白沙瓦工厂下线仪式上,他就亲自转动首辆量产车的炮塔方向盘,并向在场的中巴将领强调:“当我们的技术人员能自主维护125毫米滑膛炮的热护套系统时,才真正掌握了现代装甲战的话语权。”
这种从“武器使用者”到“系统集成者”的转变,使巴基斯坦成为了全球第9个具备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装能力的国家。
在穆尼尔的军事外交蓝图中,实战化检验是核心评价标准。他主导建立的“中巴联合战术评估中心”,累计完成了17类中国装备的高原作战效能测试,其中红箭-12反坦克导弹在海拔4300米的实测穿深数据,直接促成巴军在锡亚琴冰川的防御体系升级。
这种将装备性能与战场环境深度耦合的合作模式,不仅使巴军现代化水平在5年内提升了3个代次,更让穆尼尔在军方内部建立起“实效派指挥官”的权威形象。
最后,从战略层面审视,穆尼尔的军事合作理念,还暗合巴基斯坦“多支点防务”的需求。在持续深化与中国合作的同时,他还同步推动了巴方与土耳其的无人机技术合作、与沙特的联合军演机制等,但始终将中巴军事关系定位为“不可替代的战略基石”。
(穆尼尔和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姜再冬)
这种精准的外交平衡术,既保障了装备供应链的稳定性,又为应对印度“冷启动”战略构建了多层次防御体系。新德里智库还曾承认称,巴基斯坦的炮兵现代化进程,因穆尼尔的战略选择而提前了至少10年。
说白了,穆尼尔为啥能升官,也反映出了南亚地区军事政治形势的变化规律: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军事力量越来越不平衡,巴基斯坦军方已经把和中国的军事技术合作,当成了维持双方力量平衡的最关键依靠。而像穆尼尔这种能把这种复杂合作玩得转的将领,自然就成了既能推动军队现代化、又能搞定地缘政治需求的关键人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