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是个重要的日子,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纪念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的重要日子,还是美国新政府上任即将满半年,更是全球关税战开启整满3个月的关键节点,同时也标志着2025年下半年的正式开始。在上半年的动荡的地缘政治下,强人俱乐部的世界格局已经雏形渐显。

博主:越南或成美国新靶心

在中美贸易博弈中,中方利用稀土,成功将所谓的贸易战引向了中美双方在高科技问题上的近身肉搏,使得美国不得不主动表达某些妥协的意向,但是美国必然不甘心就此被拿捏,今年9月份很可能会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关键时期。


越南成美国新靶心


回溯过去半个世纪,其实不难发现,东亚国家的经济腾飞有一条很清晰的路径:从日本、韩国到中国台湾地区,再到后来的中国大陆,通过向欧美出口制造业产品。


但这一切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后发生了转折,尤其是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背景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逐步加快推动“中国+1” 策略,直接打破了中美之间的特殊经济关系。

博主:越南或成美国新靶心


简单说,“中国+1” 原本是指西方国家将上世纪90年代以来,集中投资在中国的各产业,在保留一部分中国供应链的同时,将部分产能转移到越南、印度等东南亚等地区。


这导致美欧与越南、印度等地区的贸易迅速发展,也带动了东南亚地区制造业、经济的腾飞。然而随着他第二任期的开启,更激进的对全球180多个国家地区的 “对等关税” 政策正在逐步消除 “中国+1” 策略的核心运行逻辑。


过去几年靠着 “中国+1” 承接了大量制造业产能,严重依赖对美出口的国家,如今直面了关税壁垒的冲击。这背后的信号很明确:以出口美国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正在慢慢走向终结。


近期《金融时报》报道指出,越南可能成为此次贸易战的最大受害者。


7月3日,美国总统在社交媒体发文称,美越在经历几周的谈判后,已经达成贸易协议,越南对美国出口商品将被征收20%关税,转运货物将征收40%关税,而越南已同意取消对进口美国商品的所有关税。


从今年4月,美国宣布对越南进口商品征收46%的关税,如今越南商品确定被征收20%的关税,这意味着美国对越南做出了一些让步,而越南的让步则是对美国开放市场,美国商品可以零关税地进入越南销售。


曾经越南得益于“中国”+1政策,承接了大量我国制造业下游环节的外溢,也让其国内制造业逐步崛起。


正常情况下,产业结构长期处于“全球供应链底部”的越南应该顺势抓住这个制造业升级的黄金时期,扭转国内制造业供应链严重依赖我国市场供应的状态,然而越南却将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过早地转移到服务业。


这就导致越南看似制造业蓬勃发展,但实际上没有完整的工业供应链,摆脱不了外贸代工厂模式,在美国发起的关税战下,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的越南,根本没有能力和美国对等谈判,只能对美敞开市场大门。


越南中转模式困局


种种迹象都显示,美国逐步正将重心转向北美,对亚洲、欧洲大陆的事务越来越 “不愿介入”。


而在美国全球战略收缩的背后,其内部也存在两种的声音:财政部长和经济顾问们呼吁联合盟友孤立中国供应链,虽然这些提议实际影响力远没有总统本人的首要核心目标重要,比如通过关税获取数万亿美元收入,为国内减税政策买单。


这意味着,对东南亚国家来说,试图通过 “牺牲与中国的关系” 来换取美国关税优惠,本质上是与虎谋皮。

博主:越南或成美国新靶心


虽然美国和越南都没有在协议里提到中国,但却提及了美国将对“转运”商品征收40%的税。而“转运”商品说白了就是另一个国家的货物通过在越南停留一段时间后,最终销往美国。


华盛顿一直抱怨说,中国商品通过越南过境来逃避美国更高的关税,白宫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也表示,越南对美国的所有出口中,有三分之一实际上是通过越南转运的中国产品。


美越协议的达成后,美方就能以此为由,堵住中国产品“出口”漏洞,因此协议表面上是美越双边谈判,实则还是全球供应链的“权力再分配”。


中国出口企业无疑将成为最大变量。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已启动专项执法小组,强化对越南出口商品的原产地溯源审查,但是其中的执法检查过程也很复杂,比如如何界定中国商品在越南合法地加工之后转变为新产品后,再对美出口销售。


不过美国政府尚未公布40%转运关税的具体适用商品清单,但普遍认为,电子、家电、轻工等“中国制造”高度集中的领域,将成为首批重点监管对象。

博主:越南或成美国新靶心

同时可以肯定的是,美国此举对中国整体出口战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排除美国将这一套“美越样板”,复制到其他严重依赖对美出口的国家,共同针对中国商品的出口转运,最终形成针对中国的贸易围堵网络,削弱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贸易规则重构


而对中国而言,不管美越协议如何实施,实际上都是利空,只是这个利空是大是小的区别罢了,而中国要在这场竞争中实现破局必须要两手抓。


其一就是通过国内加快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用高技术含量降低商品成本,用产业转型加速淘汰低端产业,重新塑造一批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产业商品对冲成本压力,同时深化与东盟、RCEP成员国的产业链协作,避免被动“脱钩”。


其次就是加快激活国内内需市场。比如鼓励生育,事实上鼓励生育不仅是人口战略,更是拉动消费的重要引擎,新生儿带来的住房、教育、汽车等需求,能形成庞大的经济增量。


另外就是平衡城乡养老保障和提高年轻人实际工资收入,中国农村有庞大的老年群体,但是他们的月均养老金和城镇老人退休金差距越来越大,平衡好养老金和年轻人工资水平的关系,刺激国内最主力消费群体的消费。


中国的内需市场一旦被充分激活,将成为对冲 “美国需求萎缩” 的重要力量。贸易的本质是交换价值,而非依附霸权。当旧的规则被打破,新的机遇正在诞生,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抓住它。


文章内容参考《财联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