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掌]韩国首尔光化门重修时,却因为一块汉字匾额引发全民争论。支持者说,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就得挂汉字;反对者骂,都独立这么多年了,还抱着中国字不放,简直没骨气。最后,匾额挂上了,底下却加了行小字标注“古代遗风”。

韩国人又破防了!废除中国汉字多年后,韩语咋成了“中国拼音”了

更让韩国人懵的是教育部门的新规定,高中生考语文,得会写汉字拼音,这让考场里的年轻人抓着笔犯愁,他们爷爷辈扔了几十年的东西,怎么到自己这儿,又成了必考题?

当年韩国拼命摆脱的汉字,为何如今处处可见?这种既抗拒又依赖的矛盾,根源在哪里?

韩国人又破防了!废除中国汉字多年后,韩语咋成了“中国拼音”了

韩国的千年汉字使用史

事情的起源得从1945年说起,摆脱了殖民统治的韩国,民族自尊心空前高涨,韩国人环顾四周,寻找着一切“非我族类”的文化印记,而使用了一千多年的汉字,首当其冲。

在激进的民族主义者眼中,汉字不再是承载历史的工具,而是文化侵略的象征,是思想上的“殖民地”。在他们眼里,汉字是外来符号,代表着过去的依附,只有扔掉它,才能真正站起来。

韩国人又破防了!废除中国汉字多年后,韩语咋成了“中国拼音”了

1948年,韩国法律一声令下,公文必须只能用韩文。随后,这股风潮席卷教育界,1957年小学课本删掉汉字,1970年中学也紧随其后进行改变,街道上熟悉的汉字招牌被一个个抹去,换成了由圈圈杠杠组成的韩文。

韩国人又破防了!废除中国汉字多年后,韩语咋成了“中国拼音”了

这场仪式进行得如此彻底,仿佛要将汉字从这片土地上彻底驱逐,换来一个血统纯正、文化独立的崭新韩国。日本有媒体将韩国的行为评价为“文化自宫”,话虽刺耳,却也道出几分决绝。

韩国人又破防了!废除中国汉字多年后,韩语咋成了“中国拼音”了

年轻人觉得新鲜,揣着韩文笔记本到处炫耀,好像换了文字就换了人生,可老一辈偷偷抹眼泪,他们写的家书,孩子们拆开来像看天书;祠堂里的族谱,年轻后辈指着 “李”“金” 问:“这画的是啥?” 那时没人想到,这场 “文化切割”,会埋下几十年后的麻烦。

韩国人又破防了!废除中国汉字多年后,韩语咋成了“中国拼音”了

从社会到生存,韩国人都丢不掉汉字

最直接的痛感,来自语言的混乱。韩语中有大量同音异义词,废掉汉字,就等于拆掉了区分它们的脚手架,一个发音为“방수(bang-su)”的词,可以是“防水”,也可以是“放水”。

于是啼笑皆非的一幕上演了,政府贴出“防水施工”的通知,却被居民误读为“要放水淹没这里”,吓得连夜搬家,引发巨大恐慌,警察在街头喇叭里喊了三天,才把人劝回来。

韩国人又破防了!废除中国汉字多年后,韩语咋成了“中国拼音”了

这种麻烦,迅速从日常生活蔓延到专业领域,韩文里的同音词太多了,一个发音能对应二十多个汉字词。医生写病历,得反复核对 “肝炎” 和 “肾炎”,医生开处方时提心吊胆,生怕同音的药名搞混;律师写合同时字斟句酌,不然官司打到法院都扯不清。

韩国人又破防了!废除中国汉字多年后,韩语咋成了“中国拼音”了

学术界更头疼了,物理里的 “原子”、化学里的 “分子”,全是汉字词,总不能凭空造个新词吧?有人试着混英文,结果论文里 “原子” 写成 “atom”,学生上课听得云里雾里。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连教育部门都不得不承认,废汉字这步棋,走得太急了。

韩国人又破防了!废除中国汉字多年后,韩语咋成了“中国拼音”了

在身份认同这方面,韩国人名字发音差不多,“김민수” 可能是 “金敏洙”,也可能是 “金民秀”。没汉字标注时,银行存钱能存错账户,医院叫号能喊错人,最后政府规定:身份证必须加汉字名字,不然连社保都办不了。

韩国人又破防了!废除中国汉字多年后,韩语咋成了“中国拼音”了

更深层的痛,是与历史的割裂,年轻一代成了“文化上的孤儿”,他们拿着自家的汉字族谱,却不认识祖先的名字,翻开本国的古代史书,连标题都看不懂,历史仿佛成了用另一种语言书写的、遥远而陌生的故事。

韩国人又破防了!废除中国汉字多年后,韩语咋成了“中国拼音”了

文化认同与现实需求的矛盾

韩国国立语言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揭示了一个惊人事实:现代韩语词汇中,高达六到七成源自汉字词。像“经济”(경제)、“教育”(교육)这类核心词汇,都扎根于汉字。

就连教韩国人学习韩语发音,有时都得借助汉字口诀,一句“歌德不识字”,用来帮助初学者记忆几个特定的辅音。这就像一个人想摆脱拐杖,却发现自己的腿就是用那根拐杖的木头做的。

韩国人又破防了!废除中国汉字多年后,韩语咋成了“中国拼音”了

当这份报告公之于众时,许多韩国网民感到震惊甚至不适,有人激烈地评论,说这简直就是“中国拼音”。这种反应恰恰说明,他们感知到了一个残酷的真相,那个他们努力想要驱逐的汉字,其实自身语言根本无法剥离。

韩国人又破防了!废除中国汉字多年后,韩语咋成了“中国拼音”了

现在的韩国就像在一场充满矛盾和妥协的现实游戏,一方面,社会精英和企业界在悄悄地使用汉字。

2009年,20位韩国前总理联名上书,疾呼在小学恢复汉字教育,企业招聘时更是直白,像三星、现代这样的大公司,早已将掌握上千个汉字作为录用条件,银行甚至会直接进行汉字能力测试。

韩国人又破防了!废除中国汉字多年后,韩语咋成了“中国拼音”了

高考的指挥棒也开始转向,语文科目中出现了汉字相关的考题,在中小学课堂里,汉字教育也在悄然回归,比如要求高中生必须掌握大约800个常用汉字。

身份证上,每个韩国人的名字后面,都必须用括号标注出汉字,这是区分无数“金先生”、“李小姐”的唯一凭证,他们庄重的婚礼请帖上,也依然偏爱使用典雅的汉字,以示郑重。

韩国人又破防了!废除中国汉字多年后,韩语咋成了“中国拼音”了

但在另一方面,他们又对公开场合对汉字又讳莫如深,新闻媒体小心翼翼地避免使用,生怕被贴上“不爱国”的标签,这种“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的双重标准,让韩国整个社会陷入一种集体困惑。

韩国人又破防了!废除中国汉字多年后,韩语咋成了“中国拼音”了

最经典的案例是韩国首尔“光化门”牌匾的修复,究竟是用韩文还是汉字,引发了全国性的巨大争议。最终,官方采取了一个极具韩国特色的折中方案,悬挂传统的汉字牌匾,但又在旁边立了一块小牌子,用韩文解释这块匾是为了尊重历史传统。

韩国人又破防了!废除中国汉字多年后,韩语咋成了“中国拼音”了

这块牌匾,就像一个隐喻,象征着当代韩国面对汉字时的复杂心态,既离不开汉字,又不敢完全使用汉字,只能小心翼翼地为汉字的使用找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借口。

韩国人又破防了!废除中国汉字多年后,韩语咋成了“中国拼音”了

闹了几十年,韩国人或许终将意识到,这个他们又爱又恨的汉字,并非来自外部的侵扰,而是自身文化与历史投下的倒影。汉字不是一个需要被驱逐的恶魔,也不是一个需要被供奉的偶像,它是一个早已融入血液、无法分割的共生体。

韩国人又破防了!废除中国汉字多年后,韩语咋成了“中国拼音”了

这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化搏斗,并非关于“要”与“不要”,而是韩国在学习如何与一个更复杂、也更真实的自己,握手言和。

韩国人又破防了!废除中国汉字多年后,韩语咋成了“中国拼音”了

不管政府怎么规定,现代韩语中汉字词占比稳定在六到七成,汉字早就是韩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