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电影里边,有这么一个情节,接到撤退命令的各路守军,碰到了死守挹江门,奉命禁止任何人出城的三十六师,正所谓军令如山,对于这些士兵来讲,更是如此,又哪有不执行的道理,以至于双方自相残杀,为了阻止士兵出城,三十六师动用了守城的重机枪,再加上拥挤的人潮,还没等日军进城,就已经伤亡惨重,形同一盘散沙。
不同于电影里那些照片给人所传递的刻骨铭心,这种自己的军队互相残杀,给人所带来的痛苦,往往要更为尖锐,而且他还不是那种单纯因为战争的残酷或者恐惧情绪的蔓延而引起的营啸,也不是拒不服从命令的哗变和叛乱,因为双方都在严格的执行命令,我不太清楚具体该怎么去形容,给我自己的感觉,就是除了更为尖锐的痛苦以外,莫名还隐藏着一股令人窒息的荒诞。
我不敢去想,这些自相残杀的士兵,当他们用手中的武器,手中的刺刀,刺向那些跟他们穿着同样的军服,此前曾并肩而战,同唱军歌的战友的时候,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但是我相信,这种自相残杀的冲击和痛苦,一定比敌人的炮火,要更为震撼。
历史上的真实,也一定比电影的描写,更加的残酷。
装备差距
1937年7月7号,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为了最大化瓦解日军装备优势,拖垮日军后勤,蒋介石决定在上海开辟新的战场,于8月11日,将其手中最精锐的三个师,也是由德国将领亲自训练的,全德式装备的三十六师、八十七师以及八十八师,投入了上海,主动向租界里的日军,发起了进攻,务求将中日战争,升级成全面持久战。
并于随后,接连向上海投入了近70万兵力。
但这里的问题在于,蒋介石后续所投入的70万兵力,毕竟不是先前所投入的那三个德械师,真正的精锐数量,还是太少,更别说,国军装备和日军装备的差距,可不仅仅只是体现在个别武器的先进程度上,火力强度,机械化水平,以及后勤保障等多个维度,也必须要考虑在内。
就拿国民党36师来举例,作为国民党军队中的嫡系部队之一,其装备水平在国军装备序列中,说实话已经算是精锐中的精锐了,比如其所配备的捷克式ZB26轻机枪,也能像日军那样,做到每个步兵班一挺,然后单论性能的话,其可靠性相对较强,每分钟射速约为500发,已经要比当时日本所装备的,每分钟射速约为450发,且可靠性相对较差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要好了不少。
但这里的问题在于,抗战初期,日军凭借着海运以及铁路运输的优势,再加上对中国沿海以及主要交通线的控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集结大量弹药和补给,也就是在后勤上,占据着一定优势。
反观国军三十六师,虽说是德械师,但是装备来源复杂,既有德式装备,也有仿德式装备,还有国产装备,弹药规格虽说相对统一,比如其轻机枪所使用的7.92毫米弹药,已经能做到与步枪弹药通用,但是当时国内兵工厂的产能不行呀,外国援助又断断续续,再加上当时的日军轻机枪弹药,通用的还是6.5毫米,国内武器压根就没法用,所以在后勤上,相较日军,其实是差了不少的。
然后我们再看步枪,日军当时的主力步枪,是口径6.5毫米,有效射程可达460米的三八式步枪,而且射击精度相对较高。
反观三十六师,主要装备的是中正式步枪以及少量的汉阳造,单论性能的话,其质量已经相对较为接近日军的三八式步枪,但还是因为产能的问题,后勤跟不上,能够装备国民党军队的几个嫡系部队,就已经很不错了,当时的多数国军部队,实际列装的,其实还是各路军阀自制的杂牌步枪,除了性能不够以外,还面临着一个极其严重的弹药规格不统一,补给困难的问题。
不过这些,顶多也就算是单兵武力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俗话说得好,质量不够,数量来凑,在质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凑出足够的数量,勉强还是可以抵消一部分的。
真正的问题,其实还是在于双方重火力上面的差距,包括36师等嫡系部队,也跟当时的日军,存在明显的重火力差距。
比如国民党36师,作为一个步兵师,没有大口径榴弹炮,88师和87师也是如此,仅有少量75毫米德制克虏伯野炮,归属师属炮兵营,数量约为12门,而日本在抗战初期的甲级师团,每一个师团级的炮兵联队,都标配了36门到48门的75毫米野炮以及12到18门的105毫米榴弹炮,射程最远可达十公里以上,另外还能获得150毫米榴弹炮的支援,远程火力方面直接就是单方面的碾压。
虽说在射程3公里以内的中程火力上,36师的82毫米迫击炮,跟日军九二式步兵炮的数量,相差不大,但是日军却还有144具36师所不具备的单兵火炮,也就是八九式掷弹筒,作为班组支援武器。
还有就是重机枪,36师全师约有36挺马克沁水冷重机枪,虽说射速可达每分钟600发,要高于日军九二式重机枪的450发,但是因为其水冷的射计,需要持续的供水散热,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野外机动能力。
反而是日军的气冷式重机枪,相对更为适应复杂的地形,机动性也更高,更别说日军每个甲级师团,基本都标配72到80挺九二式重机枪,直接就是36师等国民党师团的两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马克沁重机枪的射速优势。
至于坦克和装甲车之类的武器,就更不用说了,日军甲级师团通常会配备数十辆坦克,甚至其步坦协同战术,都已经相对较为成熟。
反观国民党36师,其本身压根就没有坦克,自然也谈不上步坦协同的经验,比如淞沪会战过程中,国民党87师就还曾短暂的配备过两个战车连。但是一方面,因为其坦克都是从国外采购的轻型或者超轻型坦克,火力不足,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87师没有步坦协同经验,以至于配属87师的坦克连,因为没有步兵配合的原因,只能孤军作战,最终被全部摧毁。
所以整体上来说,虽说国民党36师、87师以及88师,在很多武器的先进程度上,已经能够达到日军的水平,或者就是与当时的日军相差不大,但是在数量上,火力强度上、战术安排上以及后勤补给上,实则远远不及当时的日军。
关键在于,类似于36师这样的国民党师团,已经是国民党精锐中的精锐了,甚至已经可以看成是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的巅峰水平,但是其所对照的日军甲级师团,却只是当时基层步兵师团的装备水平。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的上海战线,日军仅仅只是增派了以松井石根为大将的20余万兵力,就已经和国军70余万兵力斗的有来有回,虽然也给日军造成了近5万余人的伤亡,但相对的,却是国军伤亡近27万人的惨痛代价。
尤其是1937年11月5号,以柳川平助为司令的日军第十军近10万人,在杭州湾登陆,以至于中国军队腹背受敌,故而迅速打破了上海战线的胶着局面,只用了四天时间,就造成了上海沦陷。中国军队被迫撤离。
日军战略调整
也正是因为上海沦陷的原因,距离上海仅300多公里,当时的首都南京,直接就暴露在了日军的威胁之下。
同时,也正是在1937年11月11号,蒋介石召集各路商讨如何保卫南京的会议上,因为上海和南京之间一路都是平原,无险可守的原因,何应钦、李宗仁以及白崇禧等大部分将领,都主张放弃南京。
而且因为上海战线的问题,中国军队的主力已经伤亡惨重,还需要大量的时间用来恢复,更别说中国当时的对日战略,也还是全面的持久战,并不在于个别城池的得失,所以就连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也主张放弃南京。
而且不仅仅只是国军,甚至于当时的日本政府,其实都没有进攻南京的计划。
比如1937年11月7日,日本参谋本部向松井和柳川发出的指令,其实是扫荡上海附近之敌,追击战线为苏州以及嘉兴以东,并未指向南京,从这里其实也能看出,当时的日本参谋本部,其实还是秉持着速战速决的想法,所以在制定战略的时候,往往也就相对较为关注那些具备重大战略意义的节点,南京虽是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但是从军事战略上来讲,刚刚打完淞沪会战,日军虽然获胜,但自身终究也还是付出了不少的代价,人困马乏,所以其参谋本部认为,选择在这个时候进攻南京,并不是明智之举,可能会面临后勤补给困难的问题,不利于战事推进。
再加上当时的政治层面,德国方面,也正在想方设法的斡旋,试图促成中日和谈,所以基于谈判的考量,日本参谋本部一开始,为了留下足够的谈判空间,并不愿意进一步的刺激国民政府。所以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进攻南京。
但是在11月15号,可能是因为上海沦陷的太过容易,日军第十军所召开的军团扩大会议上,不少年轻军官提出了第十军在补给可能中断的情况下,单独进攻和占领南京的疯狂计划,
作为当时的首都,中国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又差,可想而知,对当时仅仅只是中将,还有一定晋升空间的柳川平助而言,南京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所以第十军最后达成决议,全军独断敢行,全力向南京方向追击,再加上日本参谋本部少壮派军官的支持。以及松井石根出于争功的想法而做出的占领南京的申请,所以日本参谋本部纵使多次阻拦,要求第十军停止进攻南京,但还是在11月28号,批准了占领南京的相关计划。
刚好这个时候的唐生智,以愿意与南京共存亡的理由,主动请缨,而被蒋介石任命为南京城防司令,负责南京保卫战。
所以还不至于直接就送给日军一份大礼。
但是综合11月11号上海沦陷,11月20号,国民政府就宣布迁都重庆,且截止12月1号,就已经完成撤离的信息,很明显,蒋介石的内心,就算不至于主张放弃南京,但也一定不是那种寸土不让的心态。
守军的勇气
所以唐生智接手之后的南京守军,看似其主力,都是刚从上海前线撤退下来的36师、87师以及88师的精锐,但实则都是残兵游勇,真正的精锐早就在上海牺牲的差不多了,扩充的兵力也大多都是临时补充的新兵,由于当时还没有预备役的概念,所以这些新兵,基本也都没有受过任何形式的军事训练,甚至很多都是被强行抓过来的壮丁,跟之前的德械师,完全就是两个概念,以至于当时的南京守军,真正具备一定战斗力的,反而是由军事学院学生所组成的教导总队,仅有一万余人。
那么大家说,一边是后勤存在一定问题,但士气正盛,装备先进的十余万日军,以一个包围的姿态,于12月8号,占领了南京所有的外围阵地,并对南京形成了三面包围,如果守军想要后撤,也就只剩下了渡江这唯一的一条路。
另外一边,是国民政府已经撤离,满城风雨,人心惶惶的南京,是精锐尽失,士气低落,且装备落后,即便填补了不少新兵,但也才能勉强凑出十余万人的南京守军。
之前70余万装备齐全的国民党军队,尚且才能跟20余万日军斗的有来有回,这十余万残兵,又如何去面对日军对南京的包围。
可想而知,以南京守军当时的状态,最终落败,就是时间问题。
关键南京城防司令唐生智,或许是出于破釜沉舟的想法,下令将长江上的渡船全部销毁,同时还把36师,部署在了挹江门,并下令禁止任何人走出城门。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2月10号,日军对南京发起了总攻。
唯一让人意外的,就是在长达三天的激战中,日军伤亡近万人,且一度占领了教导总队所坚守的光华门,但愣是没有一个日军,能够攻入南京城内,包括被占领的光华门,后续也被教导总队,以反攻的形式夺回。
以南京守军当时的士气,以及跟日军在装备和后勤上差距,按理说这种情景出现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只能说无限接近于零,尤其是这种争夺某个据点的短兵相接,战术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但既然出现了,这也就意味着,之所以还能重新夺回光华门,有且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所有的南京守军,在战斗的过程中,都爆发了远超出于日军的勇气。
或者说,这些坚守的南京守军,在交火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坦然赴死的打算。
南京沦陷
可是12月12号傍晚7点,南京城防司令唐生智,背弃了他此前曾说出的与南京共存亡的誓言,突然向各路守军,下达了撤退的指令,并于当晚八点,乘坐为他保留的最后一艘小汽艇,北渡长江而逃。
可能在他的眼中,因为正式跟日军交了火,所以才知道南京当时的胜算有多低,所以出于尽可能保留有生力量的想法,也是不想付出过多的无谓牺牲,他下达了的撤退的指令。
但是不知道他有没有想到,在撤退的命令之前,他已经下令摧毁了长江上的所有渡船,换言之,唐生智已经亲手切断了所有南京守军的退路。
不知道唐生智有没有想到,他所下达的撤退的指令,传到了光华门,传到了中华门,传到了雨花台,但是却没有传到挹江门。
所以也就导致,无数本就无路可退的南京守军,夹杂着大量恐慌的南京市民,当他们遵从命令,通过挹江门撤退的时候,却发现挹江门的城墙之上,还站着大量奉命禁止任何人出城的36师的士兵。
在教导总队和88师的眼中,他们的撤离,是因为他们接到了唐生智的命令,或许并不清楚这个命令的意义何在,也不清楚这个命令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但是军令如山,所以他们放弃已经坚守了三天的南京城,撤向了挹江门。
但是在36师的眼中,他们没有收到撤退的命令,且他们所接受的命令,就是禁止任何人出城,所以这些涌向挹江门的士兵和南京市民,在他们的眼中,也就成了逃兵。
更别说渡江的船都没了,就算出了挹江门,又还能退到哪里去,那可是12月,接近两公里宽的长江。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真正的出路,甚至可以看成是唯一的出路,就是坚守南京城。
或者咱们说的更直白一点,开枪阻止守军撤退的36师,没有错,奉命撤退的南京守军,也没有错,但是在日军还未进城的情况下,却造成了中国军队自相残杀的人间悲剧。连带着因为拥挤的人潮,恐慌的难民,还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故,短短时间,就造成了数千人的伤亡。
甚至于,为了打破挹江门,撤退的守军,还动用了原本准备用来巷战的坦克。可结果又能如何,还是因为无法渡江,而再次返回城内。
南京大屠杀
但撤退容易,再想拿回失守的城门,可就没那么容易了,以至于12月13号,刚到下午两点,日本的先头部门,就已经抵达挹江门。南京失守。这些撤到城内的守军,迫于形势,也只能扔到武器,脱掉军装,甚至有的还换上了老百姓的衣服,试图进入保护一般平民难民的安全区避难。
虽然我自己对这种借一般平民身份避难的行为,是有点不齿的,这不就是近代版白衣渡江吗,而且日军向南京平民开火的原因,有那么一方面,就是因为大量守军,跟普通的老百姓掺杂到了一起。
但是无论如何,毕竟他们已经解除了武装,尤其是在现代战争的背景下,在战场上越来越依赖武器而不是士兵的大趋势之下,解除了武装的军人,除了身体素质稍微好点以外,跟普通平民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更别说当时的南京守军,本来就是大量被临时征召的普通人,或者就是被强行征召的壮丁,甚至都不是预备役,当时也没有预备役。
所以严格来讲,这些解除武装的南京守军,就是普通平民。
但是日军认为,有大量的中国军人化装成平民,潜入安全区,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潜入安全区的守军,也就成了日军眼中的不稳定因素,所以才多次打着搜捕守军的旗号,对安全区进行大搜捕,丝毫不考虑这些守军,已经放下了武器,解除了武装,丝毫不顾及日内瓦公约等国际公约对平民以及战俘的待遇和保护,大量残杀已经解除武装的南京守军的同时, 也杀害了大量无辜平民。
甚至还在南京多地进行所谓的百人斩竞赛,短短两周时间,日军在南京进行了大量的杀人、抢劫以及强奸活动,这就是南京大屠杀,根据1947年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在《谷寿夫战犯案件判决书》中的判定,南京大屠杀过程中,约有19万余人被日军集体射杀焚尸,15万余人被慈善机构掩埋、日军集体屠杀28起,另有零散屠杀858案,遇难者总数超30万人。
由此可见,日军在南京所进行的各种惨绝人寰的屠杀活动,虽然起名义上是以搜捕南京守军为由,但是其动机,绝不仅仅只是因为当时的南京城内,还有中国守军。
更多的,其实还是因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所逐渐形成的天皇至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体系,因为这种扭曲的社会发展体系,故而让他们在疯狂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种族优越论以及侵略有理等一系列扭曲的军国主义价值观,甚至还将屠杀平民、虐待战俘视为所谓的合理行为,根本就意识不到,他们的行为,到底是有多么的变态。
再加上日军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曾狂妄的宣称,三个月灭亡中国,可是淞沪会战的过程中,因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虽然赢了,但是其迅速攻破中国防线的闪电战略,也确实被打乱了,甚至还被动的,被拖入了全面的持久战。所以借着这个机会,通过对南京进行大规模、无差别的屠杀、借以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可能也是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更别说南京还是当时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如果想要通过大屠杀这种变态行为树立其征服者的绝对权威,显然也没有比南京更合适的了。
结语
当然,这也不代表守住了南京,就不会发生大屠杀了。
虽然南京守军的指挥体系有问题,这是南京守军溃败的关键之一,但更为关键的点,包括南京之前的上海,乃至整个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在很多方面其实都是成功的,我们并不缺乏坦然赴死、卫国捐躯的勇气,所以我们才能在装备相差悬殊的情况下,面对同样悬殊的伤亡比例而面不改色,虽然输了淞沪战役,但就像刚才说的,同样也迫使日军转移了战略方向,将其从主动的闪电战略,拖进了相对被动的全面持久战。
可是实在架不住装备上的差距,属实悬殊的过于离谱。所以才让我们中国,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14年抗战,虽然最终赢了战争,但是在抗战的过程中,也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
毕竟有句老话说得好,落后就要挨打,同时还有另外一句老话,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试问,如果当时的中国军队,能够像今天这样,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而不是处处受制于人,甚至就连保家卫国的武器,都得依赖他国援助,又会是一个什么模样。
以中国近80万兵力,面对日军那寥寥30万兵力,淞沪会战,我们还会不会输,我们的上海还会不会沦陷,南京又还会不会失守。
如果南京没有失守,那超30万中国人民被残害的人间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
包括后续的徐州会战、武汉会战、豫湘桂会战,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中国,是不是不用付出那么多的牺牲,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拖垮日军的战争潜力,粉碎其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
如果有可能的话,其实我们也不想通过那么多的牺牲,来凸显胜利的来之不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