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 首发|品牌官
  • 作者|品牌官


引言:曾经缔造千万产销传奇的东风日产,用关厂裁员的“刮骨疗毒”,押注新能源的下一个十年?


投产仅4年便匆匆关停,30万产能沦为“空厂”—— 日产究竟为何在华市场失势?


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东风日产的 “荒原开拓史”


2000年2月的深圳,中国汽车工业的一段传奇悄然萌芽。


当年的东风置业,两手空空:既拿不出成熟车型,又缺资金、缺厂房,更谈不上任何市场口碑。


但它以7800万元投入与60%的控股权为支点,用“借船出海” 的策略撬动了行业格局:引入日产技术、吸纳台湾裕隆经验,借助襄樊与广州两地工厂的代工产能,两岸研发团队并肩冲锋,合力突围。


那一年,2560辆风神新车驶出生产线,以“一年立企、一年量产、一年盈利”的闪电速度,写下让全行业瞠目的“风神奇迹”。


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图源:网络


此后三年,风神如飓风般席卷市场;4款蓝鸟、阳光改款车型接连推出,年销量从3000余辆暴涨至6.5万辆,销售收入从4.58亿元跃升至115亿元,资产总额从1.3亿注册资金膨胀至60.5亿元,净资产增值达50亿元


它不仅填补了东风集团中档轿车的空白,更以雷霆之势重新定义了行业发展速度。


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图源:东风日产


2003年6月16日,东风日产首款轿车“阳光”正式上市,广州花都首个现代化整车工厂同步落成,襄阳工厂建设也启动,形成南北呼应的生产布局。


2005年,合资初期的文化冲突卡住了脖子,《东风日产行动纲领》一出,直接为企业拧开了命运的阀门。


它让中日双方放下成见,把“两张皮”拧成“一股绳”,企业由此换挡提速。


2006至2012年,“东风日产速度”成为行业标杆 —— 它刷新了合资车企达成 300万台产销的最快纪录。


2018年,轩逸·纯电驶下生产线,东风日产累计产量突破千万大关,迎来品牌里程碑时刻。


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图源:东风日产


“四无” 绝境中的孤勇探索,到千万产销量级的行业巨擘,东风日产二十余载的征途,是一部在荒原上开辟通途的史诗。


然而,当千万辆车轮驶过时间坐标,曾经的“传奇速度”与庞大规模,在时代浪潮冲刷下,正被新能源的海浪拍打着。


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东风日产的 “战略换挡”


东风日产做出一项引发外界热议的决定 —— 陆续关闭常州与武汉两座整车工厂。


一时间,议论声四起:有人认为这是日产“撤退的信号”,也有人断言“日系车将全面败退”。


但从企业长期战略视角看,这绝非狼狈的撤退,而是为未来发展的 “断臂求生”。


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图源:日本经济新闻


先看常州工厂,其经历颇具戏剧性。


这座工厂前身为郑州日产,2020 年转由东风日产接手,主打SUV逍客生产线,年产能达12万辆,占日产在华总产能的 8%-10%。


但随着逍客主力生产转回大连工厂,常州工厂产能逐渐闲置。


2024年6月,日产挥别这座仅运营四年的工厂,以收缩战线、集中资源。


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图源:网络


再看武汉工厂,2022年投产,设计年产能30万辆,原本主打Ariya和奇骏车型。


但市场检验中,Ariya未能打开局面,2024年销量仅 2114 辆;奇骏受三缸风波影响,销量陷入调整。


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10%,转型空间有限,日产果断关停,探索其他出口产能路径。


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图源:汽车之家


日产的关闭并非一刀切,更非甩锅式撤退。


常州工厂关闭过程中,为300名员工提供了700多个内部转岗机会,涵盖常州市内与东风集团内部;对不接受转岗的员工,也提供了合法补偿与协商离职路径。


有说法称,武汉云峰工厂属于东风汽车集团乘用车扩建项目,东风日产其实是租用该工厂生产旗下车型,产能调配更为灵活;如涉及人员调整,可能会参考常州工厂做法,优先提供集团内转岗机会,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


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图源:简道云


然而日产短期内关闭两座工厂,办得太急,消费者难免心里直打鼓。车卖得一天不如一天,还突然停厂,大众对它的信心得打个问号。


经销商手里的车压着卖不动,仓库堆得满满当当;想给车主换个零件,等半个月都未必有货。


本地那些给日产做零件的小厂更惨,订单说没就没,工人只能卷铺盖回家。


地方上也遭罪,工厂没了税收少一大块,GDP 增长拖后腿,多少人没了工作愁房贷。


日产以前还能靠技术换点好处,现在这光景,话语权早没了,慢慢就得沦为代工。若不改革,只能像是温水煮青蛙。


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图源:China Press


此时的“割肉关厂”或许才是真正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两座工厂的关闭,是日产在华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电动化、智能化、本土化、全球化之路虽充满挑战,但日产已找到它的轨道,至于选择的齿轮是否合适?检验结果留给市场。


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图源:维科网


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日产 “生死转型” 的变革之道


传统车企转型通常有两条路径:丰田式渐进改良,逐步渗透新能源;大众式激进投入,砸钱赌未来。而日产选择了第三条 ——先精简至“健康体量”,再图加速前行。


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图源:财联社


当近百年汽车巨擘挥刀削向自己的筋骨,整个行业都屏住了呼吸。


日产近期推出的 “Re:Nissan” 计划,便是这样一场带血腥味的自救 ——5000 亿日元成本削减、20000 人裁员、分阶段关停7家工厂,让人联想到1999年戈恩的“日产复兴计划。”


当年靠狠劲存活的日产,如今似乎想复刻历史。


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图源:OFweek锂电网


2024财年净亏损6709亿日元,创下92年来最大亏损纪录。业绩困境已说明问题:利润下滑、成本高企,曾经的“技术日产”在新能源浪潮中步履蹒跚。


新掌门伊万・埃斯皮诺萨的解法简单直接:砍!


2025年10月停售AD车型,2026年NV200谢幕,2027年完成追浜工厂的整合。


每一步都如倒计时,不容拖沓


对日产而言,这组数字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图源:NISSAN官方


有人认为这是 “收缩式等死”,但日产的算盘更精:全球产能从350万辆压减至250万辆,或许并非认输,而是要让剩余工厂实现100%利用率,从每一分成本中榨取利润。


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图源:财联社


就像老店裁员不是关门,而是集中精力做好招牌菜。


20000人的裁员计划更显决心,覆盖制造、销售、研发全链条。


这意味着日产要从“人海战术”转向“精锐作战”。


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图源:yahoo


这种“收缩”背后,是对行业现实的清醒认知。


新能源转型烧钱如流水,与其在所有战场同时失血,不如集中资源守住核心阵地。


日产已亮明底牌:押注美中欧六大核心市场——中国连推10款新能源车型,美国重塑英菲尼迪,欧洲猛攻SUV。


同时,将燃油平台从13个砍至7个,压缩率达38%,零部件复杂度降70%,以“少而精”对抗“多而杂”。


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图源:yahoo


在消费者眼里,日产“Re:Nissan”计划最打动人的,是把“中国研、中国造、中国方案卖全球”写进了骨子里。


2027年投放10款新能源车,日产品牌占9 款;与东风成立的进出口公司,目标年出口10万辆,将中国造车辆销往欧洲、中东。


完全在中国设计、研发和生产的N7,市场表现还是不错,自5月15日开启交付至6月30日,累计交付已超10000辆。


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图源:车评社


中国是全球最大新能源市场,也是日产输不起的战场。


过去,日产在华更多是“将全球车型本土化”,现在则要“为中国造全球车”。


这种策略调整,实为传统车企必经之路。当中国从“销售市场 变为“研发中心 + 出口枢纽”,谁能更快实现本土化,谁就能抢占先机。日产的动作,既是自救,也是对中国市场未来的押注。


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图源:网络


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写在最后


转型深水区,日产的下一个千万奇迹?


千万辆荣光已成过往,关厂裁员是刮骨疗毒的阵痛。轻装上阵的日产,押注中国新能源赛道,能否复刻昔日千万传奇?时间将见证转型的深度,而市场,终将给出答案。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每日为您探索品牌秘密,读懂国内外消费市场!致力品牌营销、新科技、新消费,欢迎关注@品牌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