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西藏自治区江孜县热龙乡,由户外品牌“始祖鸟”赞助艺术家蔡国强举办的烟花秀,引发争议。人们担忧,位于高海拔地区的西藏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21日,日喀则市发布情况通报称,已成立调查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核查,后续将根据核查结果依法依规处理。“始祖鸟”也就此事发布致歉信,表示诚恳接受所有的批评和建议,称“有责任在政府部门监管下,配合艺术家团队对该项目全过程的环境生态影响进行复核,邀请第三方专业环保机构,开展严谨而透明的评估工作。”蔡国强工作室也向公众致歉,表示“确实存在很多考虑不周之处”。

面对“生态破坏风险”的质疑,主办方回应称,使用的烟花彩色粉均为生物可降解材料,排放符合环保标准,且燃放等级为最低风险,此外还制定了预防、监测和恢复的全链条方案,包括转移牲畜、引导小型动物离开以及燃放后的清洁等措施。

争议背后,有哪些法律问题值得深思?我们在担忧什么?真正的艺术的边界在哪儿?事发后该如何补救?一起来看。

喜马拉雅烟花秀背后我们在关心什么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目前调查进度如何?有哪些机构发声?

西藏生态环境厅:自治区开了专题会,将形成一个三级调查组

据极目新闻消息,有网友指出,《升龙》艺术项目中,烟花并非只放了一次,而是疑似有三次。

22日,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工作人员表示,22日上午自治区就此事开了专题会,第一时间会派工作组到现场,到时候会形成一个三级的调查组,全部工作开展完后,会有一个通报。

《升龙》项目烟花究竟燃放了几次?对此,上述工作人员表示,“还得去现场核实调查评估。”

《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发文气得编不出标题

9月22日凌晨,《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发文《气得编不出标题》,对该事件发声。

李娟说:大约七八年前,有人问我对于蔡国强的烟花装置艺术的看法。当时我这样回答:“对于所有刻意追求效果,追求规模的艺术创作,我觉得都应该保持警惕。”非常关注这两天喜马拉雅升龙事件。刚刚刷到一个说法,说这种烟花秀是大地艺术的一种。提到“大地艺术”,就更加愤怒,为着这世上所有傲慢的,贪婪的,打着大地艺术的名义伤害大地的“创作”行为。

李娟说,真正意义上的大地艺术,往往创作于麦田中和雪地上。它们之所以震颤人心,不仅仅因为它们有着壮观的视觉效果。更因为这种壮观的视觉效果与其短暂脆弱的生命形成反差——秋天来了,麦地会收割;春天来了,雪地会融化。一切如流星划过天空。真正的艺术家们,耗尽心血却最终不曾在大地上留下任何痕迹。真正伟大的作品,只是经过大地,从不曾改变过大地……不知再说些什么。强烈谴责,不胜痛心。

中国广告协会评“烟花秀”:创意与营销从来不是无边界的秀场

9月22日,中国广告协会发文指出,品牌价值的构建非一日之功,却可能因一次越界行为引发危机。这一事件深刻印证了一个道理:营销创意若脱离对生态、道德、政策的基本敬畏,越过原则界限,不仅无法实现品牌增值,反而会让品牌陷入舆论泥沼,得不偿失。

燃放合法吗?事件背后我们其实在关注什么?

法律层面

组织此次烟花秀的相关方可能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保护地位特殊。202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明确青藏高原保护范围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全部行政区域等;并指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等。在喜马拉雅山举办烟花秀,显然与“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不符。

“目前已经有相关专家和媒体报道,燃放烟花地所在区域有高山草甸地貌特征,其燃放与活动方声明的翻土修复行为,均可能对草原生态造成影响。”甘肃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冯嘉认为,此次烟花活动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以下简称《草原法》),该法第四十九条明确,禁止在荒漠、半荒漠和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草原以及生态脆弱区的草原上采挖植物和从事破坏草原植被的其他活动。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指出,依据《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九条等规定,如查实存在破坏自然景观、草原植被或污染环境的行为,侵权人须承担修复责任、赔偿损失及相关费用,情节严重还可能面临行政乃至刑事责任。

同时,根据《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办法》第四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和负有生态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生态保护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喜马拉雅山植被或环境的行为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可能构成污染环境罪,根据具体情节可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等刑罚。

广东哲清律师事务所律师马俊哲表示,首先,根据《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禁止在山林、草原等重点防火区燃放烟花爆竹”;其次,如果经过鉴定,这次烟火表演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那么依据《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批准此次表演的政府人员将可能因为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而给予警告、记过、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破坏生态脆弱地区,后续处罚如何认定?

铁券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永辉表示,此次事件源于品牌方在生态极端敏感区进行大型商业艺术活动所固有的风险与当前地方环保审批监管对这类新型活动的标准或许不够明晰之间的冲突。尽管当地部门称手续合规,但此次活动仍可能触及部分法律法规,并存在一些争议。

据张永辉介绍,我国《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禁止在山林、草原等重点防火区燃放烟花爆竹。争议点在于热龙乡的高山草甸是否属于此禁区,目前存在模糊空间。同时,虽然此次活动使用了所谓的环保烟花并进行了备案,但在青藏高原此类生态敏感区进行大型燃放活动,其潜在生态影响(如噪声、震动、可能的光污染及残留物)是否真正无须环评,是争议焦点。

“环保组织和专家认为,在海拔5500米的生态敏感区域实施此类活动,应适用更严格的国家环评程序,目前的‘备案’可能暴露了监管空白。”张永辉表示,2023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强调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任何可能破坏高原生态系统平衡的活动都应受到严格审视。活动后所谓的“翻土修复”措施,被专家指出可能反而破坏高原脆弱的表层土壤和真菌系统,加速风蚀和水蚀,这与保护法的精神相悖。

就此次事件后续可能面临的处罚与后果,张永辉认为,尽管活动获得了地方的备案许可,但其在《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适用性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背景下对“生态影响”的严格界定方面,仍存在讨论空间。最终的认定和处理,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日喀则市调查组的核查结果。

生态层面

在海拔5500米地区举办“烟花秀”,可能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哪些影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百平表示,首先是视觉和噪声对高原动物的强烈干扰。这种大规模、彩色的爆破性活动,会使动物产生极度恐惧,改变其迁移路线。很多高原动物世代遵循固定路线繁衍、生存,一旦受惊扰而改变路径,将直接增加像雪豹这类珍稀动物的生存危机。其次,它严重扰动了高原的大气结构。5000米以上属于“亚稳定大气结构”,空气稀薄,氧气含量只有海平面的40%左右,大气质量很轻。这种剧烈的爆破性活动,如同在临界状态推了一把,极易破坏大气稳定性。类比来说,在积雪山区大声说话都可能引发雪崩,更何况是如此剧烈的人工爆破?此外,烟花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在高原环境下难以挥发和降解。低氧低压环境使其自然溶解能力极差,这些物质会长时间滞留,直接毒害当地的动植物。

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师杨旭介绍,当地植被生长周期漫长,高寒草甸植物每年生长期很短。爆破产生的冲击波可能直接破坏植物根系,导致无法结籽,带来不可逆的影响。她还认为,项目方声称的“翻土修复”可能将污染物埋入深层土壤,反而加剧生态恶化。

主办方声称使用了“生物可降解材料”,这会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吗?

张百平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说法。高原的氧气含量低、气压低,其对于任何物质的降解能力连地面的40%都达不到。在北京可降解的材料,在5500米的高度很可能根本无法降解。他们到底用了什么材料?具体需要多久降解?所有这些关键信息都未披露。在高原生态系统下,所谓的“可降解”是一个需要打巨大问号的说法。

植物学家、科普作家顾有容表示,即便使用了可降解材料,但问题在于可降解材料不是在哪儿都能降解的。生物降解依赖外界生物环境,比如食腐动物、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在5000米高山上,第二年它可能还在那里。高山上低温、干燥,分解者本身不活跃。而且这些玉米淀粉生产的材料对高原来说是外来物,当地可能根本没有能分解它的细菌。更不用说为了做出彩色效果添加的颜料——这些颜料是什么成分?是否含有重金属?都需要单独评估。不是一句“用了环保材料”就能免除所有环境风险的。

此类活动可能引发哪些生态连锁反应?

张百平表示,对冰川消融的直接影响可能不大,但对雪崩的诱发风险是存在的。山区积雪本就处于亚稳定状态,爆破产生的震动和气压变化会传递到积雪区,很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水源,肯定会产生一定的污染影响。

顾有容表示,可能会发生水体污染,目前不知道彩色烟花用的什么色素,如果颜料含重金属,下雨后冲进水源里,可能造成污染。母土流失也是问题,母土是岩石风化形成的碎屑,岩石化为粉末需要上百万年时间,草皮被弄破后,母土就会冲走,造成水土流失。虽然整座山都是母土,这个损失不算大,但最重要的是含有有机质的表层土壤,和高山草甸的形成同步,需要几十乃至上百年的时间。

在西藏从事高原生物研究的相关专家介绍,雪豹是青藏高原顶级捕食者,对声、光刺激极度敏感。烟花产生的噪音可能导致其听力受到影响,出现应激反应。而当地的鼠兔与旱獭等小型动物是雪豹的重要食物来源,项目方试图用盐砖引导鼠兔等物种离开,但实际效果可能很有限,而爆破可能直接摧毁小型动物巢穴,破坏整个食物链。

事发后,建议做什么补救措施?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认为,相关部门和独立机构应对当地的土壤、水质、植被以及动物状况等进行科学评估,并根据受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补救恢复措施。例如,尽快修复受损植被,降低土壤和水源的污染物含量,及时救助惊吓受伤的野生动物等。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长期在青藏高原从事植物学和濒危物种保护研究工作的顾垒建议,首先要去现场做调查,了解烟花表演到底造成了哪些影响,污染物的排放是否做到了彻底清理。“比如留在当地的大块碎屑、垃圾等废弃物,是否已经通过没有伤害性的手段去捡拾清理;当地搭建的设施是否尽量通过对草甸环境无损的方式进行了拆除。”烟花表演喷出来的粉尘、颜料等,可能无法通过常规手段去除,就要进行监测,看它们是否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长造成影响,但这些情况无法快速出结果,需要进行长期监测。草甸植被自然修复很难,人工修复更难,需要懂生态学的专家介入,而不是简单种草,因为很难成活。

评论丨公众为何对“喜马拉雅烟花秀”如此敏感

到目前为止,这些网友的质疑,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成立,还有待相关方面严肃调查。毕竟,环保是一个科学问题,其危害性到底有多大,又是否不可逆,以及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补救措施,都需要建立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之上。同时,该活动的审批程序是否合规,也有赖相关部门给出更权威结论。

总体来看,此次事件之所以掀起不小的舆论波澜,除了有人们对烟花燃放本身可能带来环境危害的担忧,也是因为其对公众情感形成了一种“冒犯”,违背了公众对艺术家环保意识和公共责任的期待。

在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此事的最终调查结论如何,都不啻是给所有品牌方与艺术创作者提了个醒,即在承载公共情感的自然或文化场域,任何商业化的介入都必须谨慎,不仅要合乎法规,更要经得起公众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双重审视。若一味沉浸于“自我感动式”的创作思维中,很可能遭遇反噬。

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极目新闻、广州日报、中国环境微信公众号、“阿勒泰李娟”公众号、新京报

编辑 常江

校对 李立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