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少林寺属于什么单位?是私人的还是国家的?
8155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提起少林寺,多数人脑海里会先蹦出两个画面:一是电影里李连杰耍着少林拳的英气,二是嵩山古刹飞檐上挂着的铜铃,风吹过就响得悠远。这座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的寺院,藏着1500多年的故事,也裹着现代社会的烟火气。
1982年那部《少林寺》,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古刹的大门。一毛钱的票价创下1.6亿票房,搁现在得是百亿级别的热度。银幕里的拳脚功夫让全国人着了迷,此后几十年,少林寺的石阶被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踩得发亮——有扛着相机的大爷拍飞檐斗拱,有穿着练功服的少年模仿电影里的招式,还有金发碧眼的老外对着“天下第一名刹”的匾额拍照,嘴里念叨着“Shaolin Kung Fu”。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座看起来像“景区”的地方,性质其实很特殊。它不是事业单位,也不是哪家公司的资产,是非营利性的。寺里的殿宇、土地都是国家的,属于全社会共有,就像故宫的红墙黄瓦,谁也不能圈起来当私产。
传统里,寺庙的开销靠香火钱撑着。大雄宝殿前的功德箱里,硬币纸币堆得满满当当,那是信众的心意,本该用在修佛像、补屋顶、给僧人置衣袍上。现在去少林寺,还能看到廊柱上刻着捐赠者的名字,有企业,有家族,字里行间都是“护持三宝”的心意。就像南岳大庙里的捐柱,木头里都藏着众人拾柴的温暖。
这些年,少林寺站在聚光灯下,总被问“该不该这么火”。有人觉得,游客太多扰了清净,商业化冲淡了禅意;也有人说,正因为火了,少林功夫、佛教文化才能走出山门,让更多人知道。其实老和尚们早有答案——檐角的铜铃不管人多人少,该响的时候总会响;练功场的石板不管踩过多少脚,该留的拳印总留着。
说到底,少林寺是面镜子。照得出历史的厚重,也照得出当下的纠结。它既要守着“晨钟暮鼓”的本分,又得应对“网红打卡”的新局;既得护好千年的石碑佛像,又得让年轻人愿意听它讲古。这平衡不好找,但找的过程,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样子。
咱们普通人去少林寺,不必想太多。看看初祖庵的宋代石雕,摸摸塔林里的古老砖石,要是赶上饭点,尝一碗素面,萝卜青菜煮得清爽,就懂了——千年古刹的根,从来不在热闹里,而在那份该有的本分里。
你去过少林寺吗?印象最深的是哪处?来聊聊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