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对“死”是极其避讳的。
甚至于,连“死”这个字眼都不能提起,而要称之为“走了”,或者“没了”。
然而,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生命课题。
对“死亡”的避讳,让我们每个人对死亡的了解都知之甚少。
我们不知道人死的时候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因此无法判断自己的亲人去世之前的种种征兆,从而留下不可挽回的遗憾。
曾看到一位网友的分享,老人去世之前,想吃一口凉的,但由于担心老人身体拒绝了。
没想到,老人一会儿之后就没气了,这也成为他终身的遗憾。
我们也不知道人临死之前会面临怎么的心理变化,从而总是对死亡抱有一种恐惧心理。
从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死亡不是一个瞬间,而是一个过程。
在这一个过程中,一般而言,前半段是非常恐惧,后半段是非常平静。
第一阶段:非常恐惧
常听老人说,在睡梦中去世,是难得的福气。
许多对死亡没有概念的人,可能会觉得每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老死。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自然死亡”指的是符合生命的发展历程,没有外力干预的死亡。
同时,在统计数据中,一般将70岁以上死亡的人群,都定义为自然死亡。
“非自然死亡”指的则是某种外力所导致的死亡,包括疾病、车祸、自然灾害、自杀、他杀等。
按照我国的统计数据,每年的死亡人口约为890万人,而其中非自然死亡的人数超过320万。
也就是说,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死亡属于自然死亡,其余都属于非自然死亡。
而在“非自然死亡”中,疾病是持续时间最长,最令人感到痛苦的一种死亡方式。
当得知自己患了绝症之后,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震惊,随后便沉浸在长久的恐惧之中。
有位名叫该怎么坦然的网友发帖道,自己才二十多岁,就被查出了绝症。
他向网友求助道,怎样接受自己快要离开的事实呢,自己现在又痛苦又害怕。
在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心理韧性”,指的是能够在逆境中恢复自我的能力。
提升心理韧性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 一是在患病期间积极寻求家人的支持和帮助,让陪伴抚慰饱受折磨的心灵。
- 二是尽可能完成自己的一些愿望,当愿望完成时,便会冲淡对死亡的恐惧。
- 三是尝试接受某种信仰,来建立内心的秩序。
死亡前的恐惧不可避免,但通过一些方法,能够减轻内心的痛苦。
第二阶段:非常平静
当人到了濒死时期,也就是死亡的前几天或一周,内心反而会异常平静。
这是因为,在死亡快要来临时,人们往往会整日陷入昏睡之中。
而能让将死之人重获内心平静的关键,在于“临终梦境与愿景(end-of-life dreamsand visions, ELDVs)”。
研究表明,当人们处在生命的末尾时,往往会产生经历一系列的梦境,也可能是在醒来时产生的幻觉;
主要以已故亲人作为梦境的主体,帮助临终患者更坦然地面对死亡。
《在生命的尽头拥抱你——临终关怀医生手记》一书中,曾对临终梦境做了详细的描述。
有些患者在临终时,多次梦到了已故的亲人,这让他们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而有些信仰某种宗教的患者,则产生了有关功德圆满的幻觉,这让他们的心中变得极为宁静。
临终梦境通过梦境、幻觉等方式,让人们得到了来自于已故亲人的关怀。
这时候,死亡就不再是一件让人恐惧的事情,而是意味着和亲人的重新团聚。
而对于那些有着信仰的人来说,死亡便意味着新生。
然而,在我国却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即老人不敢说出自己的临终梦境,怕被自己的和孩子嘲笑。
面对老人的临终梦境,或许对于接受过教育的我们看起来非常荒诞,但却能实实在在的给老人安慰。
这时候,尽量以开放、认可的态度主动将死之人聊起临终梦境,这有助于让他们坦然地接受死亡。
毕竟,人都要死了,对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让患者平静地离开。
总而言之,生命终有一天会走向终结,这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些平常的日子。
-The End -
作者-猫头鹰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