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属罕见, 火箭发射失败了! 刚刚才刷到,昨天朱雀2号火箭在发射过程中飞行异常,飞行试验任务失利。具体原因还在调查当中,“中国版Space X”蓝箭航天道歉,公司估值200亿元,已启动IPO辅导 ​我也是第一次听说火箭发射是失败的案例,不知道以前有没有,但是评论区真的很暖心,网友都在鼓励 其实“第一次听说火箭发射失败”挺正常的——咱们平时刷到的航天新闻,大多是“成功入轨”“精准着陆”这种好消息,失败的事儿很少被大篇幅报道,久而久之就容易觉得“火箭发射就该一次成”。可实际上,不管是国家航天还是商业航天,失败都是常有的事。就说蓝箭航天对标的Space X,早期搞“猎鹰1号”的时候,前三次全失败了,第四次才终于成功入轨;后来的“星舰”更是炸了一次又一次,每次失败都被全球盯着看,可正是这些失败的经验,才让他们慢慢摸透了可回收火箭的技术。 蓝箭航天这次朱雀2号失利,也不是毫无铺垫的“突然翻车”。早在2022年,朱雀2号第一次发射就没成功,后来团队扒着飞行数据找问题,发现是氧泵低压壳体强度不够,改了设计之后,2023年第二次发射就顺利入轨,成了全球首款成功飞天的液氧甲烷火箭。这次失败的是改进型,本来就是要验证新技术——比如发动机的深度变推能力、箭体的新控制逻辑,这些都是为了后续搞可回收火箭铺路。说白了,商业航天搞试验,就是在“试错”里找正确的路,这次没成,反而能把之前没暴露的隐患揪出来,比“顺顺利利但藏着暗病”强多了。 再说说蓝箭航天这处境,也挺不容易的。民营公司搞火箭,不像国家队有稳定的经费支持,每一分钱都得靠融资。之前有数据说,他们每年净亏损超10亿,估值能冲到200亿,靠的就是资本市场觉得“液氧甲烷火箭”有前景——这种燃料比传统火箭燃料更环保、成本更低,未来不管是送卫星上天,还是搞太空旅游,都是刚需。现在启动了IPO辅导,本来是想靠资本市场再添把力,结果赶上发射失利,难免有人担心“会不会影响投资者信心”。但换个角度想,真正懂航天的投资者,反而会更关注“失败后怎么改进”——毕竟航天工程里,失败的数据有时候比成功的更值钱,能帮企业把技术打磨得更扎实。 最让人觉得暖的,还是评论区里的网友。没有冷嘲热讽说“200亿白花了”,反而全是“加油,下次一定行”“失败是航天的必修课”这种话。这背后其实是大家对民营航天的理解在变——以前可能觉得“民营企业搞火箭是瞎折腾”,现在慢慢明白,蓝箭这些公司是在帮中国航天补短板。就像朱雀2号用的液氧甲烷发动机,是他们自己从零开始研发的,没有走“引进技术”的捷径;连发射场都是自建的,就是想打通“研发-生产-发射”的全链条。这种愿意啃硬骨头的劲儿,本来就该被鼓励。 不过也得客观说,商业航天不能只靠“鼓励”过日子。蓝箭航天接下来要做的,不只是道歉,更要抓紧查清楚失败原因——是发动机的问题,还是航电系统的故障?查明白之后,能不能尽快拿出改进方案,不耽误后续的发射计划?毕竟他们还规划着朱雀3号可回收火箭,那才是真正能跟Space X掰手腕的关键项目。要是因为这次失利拖慢了节奏,反而会错失市场机会——现在全球都在抢“低轨卫星互联网”的赛道,谁先把低成本火箭搞成熟,谁就能占住先机。 说到底,朱雀2号这次失利,不是“终点”,是“加油站”。商业航天本来就是一场慢长跑,不是靠一次成功就能定输赢的。蓝箭航天手里已经有了“全球首款入轨液氧甲烷火箭”的底子,只要能把这次失败的教训吃透,把技术短板补上,未来在2.5万亿的中国商业航天市场里,还是有很大机会的。毕竟,没有哪家航天公司是靠“从不失败”成功的,都是靠“在失败里越挫越勇”站稳脚跟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