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暂停日本水产进口之后,11月20日,日本右翼政客山尾志桜里表示,如果威胁无效,下一步将是经济胁迫。这将再次向世界表明,中国如今是一个“高风险”国家,不可信赖,不能作为贸易伙伴。这很可能成为摆脱对中国依赖的催化剂。澳大利亚葡萄酒、台湾菠萝、立陶宛牛肉和日本海鲜,它们互相扶持,拓展了中国以外的销售渠道,并抵制“不公正的胁迫”。   这番话听起来热热闹闹,可实际上呢,每个案例的情况都和日本水产完全不同,而且所谓的“互相扶持”,更像是一厢情愿的自我安慰。   先说说澳大利亚葡萄酒,当初澳大利亚葡萄酒对华出口遇到问题,根本不是什么“经济胁迫”,而是因为部分澳大利亚葡萄酒存在倾销行为,中国按照WTO规则采取了反倾销措施,这是正常的贸易救济手段,完全符合国际规则。   后来澳大利亚确实在拓展其他市场,但效果并不理想,数据显示,澳大利亚葡萄酒对华出口高峰时占其总出口量的40%以上,失去中国市场后,即便开拓了东南亚、欧洲等市场,整体出口额也下滑了不少。   再看台湾菠萝,2021年大陆暂停台湾菠萝输入,原因是多次从台湾菠萝中检出有害生物,这是为了保护大陆的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跟“胁迫”没有半毛钱关系。   当时台湾方面也喊着要拓展其他市场,可台湾菠萝的主要优势就是距离大陆近、运输成本低,卖到其他地方不仅运费高,保鲜也是个大问题,最后大量菠萝滞销,还是台湾农民自己承受了损失。   立陶宛牛肉的情况就更有意思了,立陶宛当初因为在涉台问题上搞小动作,损害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这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任何国家都不能干涉。   立陶宛牛肉本身对华出口量就不大,所谓的“拓展其他渠道”,更多是停留在口号层面,对其整体牛肉出口影响微乎其微,反倒是立陶宛自己,因为和中国关系紧张,失去了不少合作机会。   现在轮到日本海鲜了,日本海鲜对华出口依赖度相当高,尤其是一些高端水产品,中国市场占了很大份额。根据日本水产厅的数据,2024年日本对华海鲜出口额达到了800亿日元,占其海鲜总出口额的25%左右,像北海道的帝王蟹、金枪鱼,很大一部分都销往中国。中国暂停进口后,日本海鲜产业立刻感受到了压力,不少渔民面临产品滞销的困境。   日本政府虽然喊着要帮渔民找替代市场,比如东南亚、美国等地,但这些市场要么消费能力有限,要么有自己稳定的供应渠道,想短时间内填补中国市场的空缺几乎不可能。   就拿东南亚来说,当地海鲜产量本身就很高,对日本海鲜的需求有限;美国市场虽然消费能力强,但对海鲜的进口标准也很严格,日本海鲜想大规模进入并不容易。   更重要的是,中国市场对日本海鲜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上的,还有消费习惯和供应链上的匹配。中国消费者对日本海鲜的品质有一定认可,而且中日之间的物流运输非常便捷,海鲜从日本打捞上来后,能很快送到中国消费者的餐桌上,这种优势是其他市场很难替代的。   山尾志桜里所谓的“经济胁迫”,本质上是在混淆视听,试图把中国正当的食品安全措施扭曲成“不公正行为”。国际社会都清楚,中国一直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维护者,始终遵守WTO规则,对待贸易问题一贯秉持公平、公正、透明的态度。   反观日本,在核污染水排海问题上,一直没有充分征求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意见,也没有提供足够透明的信息,这种做法本身就不负责任。现在又想通过政治操弄,把贸易问题政治化,这种行为才是真正损害贸易秩序的做法。   所谓的“互相扶持”,也不过是几个处境相似的经济体的自我安慰。澳大利亚葡萄酒、台湾菠萝、立陶宛牛肉和日本海鲜,各自面临的问题不同,市场需求也不一样,根本不可能形成有效的“联盟”。中国市场的体量和潜力摆在那里,不是随便找几个替代市场就能弥补的。   日本如果真的想解决海鲜出口问题,最应该做的不是喊口号、搞政治操弄,而是正视国际社会的关切,停止核污染水排海,用实际行动证明日本海鲜的安全性。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赢得中国消费者的信任,也才能真正解决贸易问题。   山尾志桜里的言论,不仅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反而会让更多人看清日本在这件事上的不理智和不负责。中国会继续坚定地维护本国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同时也会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与世界各国开展正常的贸易合作,但前提是对方要尊重事实、遵守规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