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失去的只是人生前途,可老师失去的是奖金啊!”
去了清北也只能报冷门的专业,学生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所以报了其他学校的热门专业,
难道这有什么错吗?自己的人生不该由自己选择决定吗?
这刚过去的高考季,真是一出好戏连台。
分数线,录取通知书,这些寻常百姓家的事儿,今年硬生生被炒出了圈儿,直接冲上了热搜头条。
就是仨考得特别好的孩子,没按老师的意思填清华北大,结果把班主任给气得够呛,
甚至在班级群里吓怕了不少学生家长,实在是倒反天罡!
这个所谓的班级名为“志远班”,顾名思义就是尖子班或者清北班的存在,
而班里的三位高分考生,高考成绩出来后,按理说,稳上清华北大是没问题的。
于是学校,老师,还有家长,心里早就乐开了花,觉得这回又能给学校的添砖加瓦了。
可偏偏,这三位孩子,没走寻常路。
在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刻,他们一合计,没填清华北大,而是齐刷刷地奔向了上海的几所985大学。
这一下,可把他们的班主任漆老师给整破防了。
要知道,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特别是重点中学,把学生送进清华北大,
那不仅仅是学生的荣耀,更是学校的金字招牌,是老师的业绩证明,
一时间,各种期待,付出,努力,全泡汤了,你说老师能不破防吗。
确实,从后来流传出来的聊天记录看,当事人漆老师是真的非常生气。
她在微信群里情绪激动地连珠炮发,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恨铁不成钢的委屈和愤怒。
她指责这仨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说他们完全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
甚至觉得他们将大家所有的感情都化整为零!
你能体会到一个老师,把自己的情感付出,看得如此之重,
以至于学生的个人选择,都能让她觉得自己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吗?
漆老师在群里细数着学校的百万付出,老师们的倾情陪伴,还有整个学校的人满怀的期待。
她说,从初升高成绩出来,大伙儿就一路相伴,从未停止过追求清北的脚步。
在她的叙述里,这不是学生们的志愿,更是一场持续多年的集体荣誉之战。
如今,这到手的成果,却因为三个孩子的临阵变卦没了。
她甚至觉得就因为这事,自己班主任教育失职,职业教育失败,
最后干脆撂下一句狠话:明天上午将以失望解散此群!
看到这些话,外人可能觉得老师管得太宽,但如果你设身处地想想,
在一个高度内卷的教育环境下,一个老师肩上扛着学校的升学率指标,
扛着家长的殷切期望,扛着自己的职业理想,
当她把所有劲儿都投入到培养清北生这一目标上时,那种功亏一篑的失落感,
或许真的能把人逼到情绪失控的边缘。
不过本以为大家都会体谅老师的难处,可没想到,这事发到网上,漆老师成了被攻击的对象。
不少网友立马站出来为学生说话,填志愿是人家自己的事儿,老师凭什么干涉?
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未来,老师只是建议者,不是决策者。
读个清北的冷门专业,出来不一定比985的热门专业发展好,人生是自己的,不是活给学校看,活给老师看的。
这些话说得一点儿也没错,毕竟这是他们自己的人生,他们才是最终的决定者!
就连张雪峰也发文,建议头部高中,以后不要以考清北为奖金指标!
是啊,如果不为了钱,谁会管这么多,干预这么多呢?
但也有另一种声音,试图去共情老师的不容易。
有毕业生站出来说,学校确实会请专家给尖子生开讲座,培优是实打实的。
往年,志远班的学生只要能上清北的,基本都去了。
所以,今年这仨孩子的与众不同,让老师失望是情理之中。
他还特别强调,漆老师平日里对学生,无论是尖子生还是普通学生,都特别上心,
关心照顾到位,这次可能只是一时激动话说重了。
这番话,站在老师的角度,确实如此。
她把这些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寄托,倾注了大量心血。
这种情感,虽然不能成为干涉学生选择的理由,却也值得我们去理解。
眼看舆论越炒越热,学校坐不住了,7月7日晚上,发布了一份情况说明,
大意是承认漆老师,因为学生未报清北而在微信群里发表了不当言语。
学校说,漆老师已经深刻检讨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同时,学校以后会加强家校沟通的纪律,要求老师们在招生宣传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坚决不能干预学生的志愿填报。
最后,学校和漆老师也向学生和家长表达了歉意,表示学生们已经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了志愿。
这一连串的操作,虽然让事件平息了下来,却也更多的人不解。
为什么一所中学,一位老师,会对清华北大如此执着?
为什么学生放弃清华北大,会引起如此大的风波?
这起事件,与其说是师生冲突,不如说是应试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冲突。
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很多学校和老师,依然把清北率,名校率,当作核心关键绩效指标。
这种指标,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排名生源,甚至老师的绩效和晋升。
当升学率成为指挥棒时,老师们自然会把学生往分数高,名校好的方向引导,甚至不惜牺牲学生的兴趣和意愿。
但问题是,教育的本质,仅仅是把学生送进名校吗?
显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一个有独立思想,有选择能力,能为自己人生负责的人。
分数和名校,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而不是终点。
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奋斗的领域,这才是关键。
这三位学霸,他们选择了其他学校,肯定有他们自己的考量。
希望通过这样的事件,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教育不是流水线生产,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
老师是引路人,不是决定者。
让孩子真正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这才是教育最美好的样子!
信息来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