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始祖鸟联合蔡国强团队在喜马拉雅山脉5500米山脊燃放 “升龙”烟花。这场被定义为“致敬自然”的活动,在短暂的光影绚烂后,很快引发广泛争议。火药余烬落在高原山地,留下的不仅是转瞬即逝的视觉记忆,更有可能潜藏的化学残留、被惊扰生灵的仓皇踪迹——在人类活动与自然保护的边界上,商业野心与艺术表达该如何恪守底线、心怀敬畏?

烟花易散,生态难修:喜马拉雅的生态脆弱性,容不得半点轻慢

作为西藏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支撑,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也是“亚洲水塔”水源涵养的关键环节,更是西藏生态保护红线体系中倍受珍视的区域。西藏将超过60万平方公里国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这片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域山脉,正是其中关键的生态屏障。

国务院批复的《西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要求对喜马拉雅山脉实施“原生性保护”。这里分布着珠穆朗玛峰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作为全球极高山群最集中的区域,孕育着雪豹、藏羚羊等珍稀物种,仅珠峰国家公园就覆盖3.37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区,被誉为“喜马拉雅山地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基因库”,任何人为扰动都可能打破脆弱的生态平衡。

主办方反复强调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通过国际环保认证”,但这些说辞在青藏高原的特殊环境中似乎仍然缺乏说服力。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植物学博士顾垒指出:“青藏高原环境十分特殊,是生态脆弱区,相比于平原地区,青藏高原上低温少雨的环境会降低生物活性,从而降低分解速度。外来物质可能过了几年还存在,加重生态负担。”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青海民族大学游牧研究中心研究员华旦才让表示,主办方用盐砖驱离动物的做法,已经说明烟花燃放很可能会对动物造成影响。盐砖通常被牧民用来让牲畜舔食,它没有气味,也不显眼,难以想象如何用其“驱离”小动物。而鼠兔是一种长期与高原草甸生态环境共生的物种,生性胆小,这种“驱离”方式,或许只会引起这一物种的骚动和不安。

一场烟花秀,打着“向上致美”的口号撞上西藏真实的脆弱生态,暴露的不仅是对自然敬畏的缺失,更是对西藏生态保护成果的漠视。

流量易获,敬畏难立:守护喜马拉雅,需要真正的行动

户外文化的核心是对自然的谦卑,而非对自然的征服;真正的品牌价值不在于惊天动地的营销噱头,而在于对生态责任的长期坚守。

喜马拉雅作为“地球第三极”,其生态价值远超短期商业利益。西藏为守护这片土地,付出了巨大努力:在珠峰自然保护区3.38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雪豹等旗舰物种的栖息地得到严格保护;羌塘国家公园将22.08万平方公里规划为核心保护区,通过拆除网围栏、推进牧民易地搬迁等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藏羚羊、野牦牛等物种栖息地的干扰;第三届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发布的《林芝倡议》,更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跨境生态监测等纳入区域合作框架,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这些努力,不是为了给商业营销提供“背景板”,而是为了让这片雪山永远洁白,草甸永远翠绿。

真正的致敬,应当是如藏族先民般“敬山而不扰山”的生态智慧;真正的艺术,应当是对自然本真的守护而非改造;真正的商业伦理,应当是将生态责任融入发展基因而非营销话术。正如网友尖锐指出的:“商业社会,谁不做秀?但为了‘品牌曝光’牺牲不可逆的生态,被骂活该。”

雪域的风还在吹,5500米山脊上的草甸或许正默默承受着未曾显形的创伤。那些被火药惊扰的生灵、被扰动的土壤,不会因宣传帖的删除而恢复如初;“致敬自然”的口号再响亮,也掩盖不了对生态规律的漠视。

当某天,登山者驻足此处,看到的是完好如初的草毡层,还是人为活动留下的痕迹?

当商业与艺术再次望向自然,会选择俯身倾听,还是继续喧嚣表达?

答案,应在每一个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的选择里。(中国西藏网 文/张艺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