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万众期待的九三阅兵就要来了。

阅兵前的暖场环节,千人联合军乐团将演奏四首歌,合唱团也将唱响这四首歌。它们就是《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为什么是这四首歌?

这四首歌以音乐为笔,串联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苦难觉醒到浴血抗争、再到走向胜利的壮阔历程,每一段旋律都烙印着特定历史阶段的民族记忆与精神内核。

《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诞生于1936年,由张寒晖创作。彼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五年,东北三省沦陷,无数百姓被迫背井离乡。

视频加载中...

歌曲以凄婉深沉的旋律,唱出“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的故土眷恋,又以“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的悲泣,道尽山河破碎的痛楚与民众的流离之苦。

它像一面镜子,照见抗战初期民族的深重灾难,也成为唤醒国人抗日意识的“哀歌”,推动无数仁人志士投身救亡图存的洪流。

明天阅兵,为什么开头有这四首歌?

《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创作于1938年,由冼星海作曲、桂涛声作词。当时八路军深入华北敌后,在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据地,掀起游击战争的热潮。“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含泪为儿整理行装,妻子在村口目送丈夫奔赴前线,千万百姓舍家为国筑起革命防线。

视频加载中...

歌曲一改《松花江上》的悲戚,以激昂明快的节奏,描绘“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的壮阔图景,又以“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的豪迈,展现八路军与太行军民并肩作战、守卫敌后根据地的坚定斗志。它是敌后抗战的“战歌”,让民众看到“深入敌人心脏”的抗争力量,凝聚起军民共同抗日的信心。

明天阅兵,为什么开头有这四首歌?

汤小铭的油画《抗日战歌响彻太行山》,描绘了太行军民集会誓师的激昂场景。

《保卫黄河》

《保卫黄河》是1939年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核心篇章,光未然作词。彼时全民族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黄河流域作为抗战重要战场,是民族抗争的精神象征。

视频加载中...

歌曲以磅礴的气势、铿锵的节奏,将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又以“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的激昂,呐喊出“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时代强音。

明天阅兵,为什么开头有这四首歌?

它是全民族抗战的“壮歌”,打破地域与党派的界限,将黄河儿女的悲愤与抗争熔于一炉,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共御外侮的精神旗帜。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则诞生于1943年,由曹火星创作。历经十余年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已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从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到始终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历史与实践让民众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引领民族走向胜利的核心力量。

视频加载中...

歌曲以质朴直白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旋律,唱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的真切认知,从民间小调逐步传遍全国,成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拯救民族的心声共鸣,也为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发展方向,埋下了思想伏笔。

明天阅兵,为什么开头有这四首歌?

张京生、王元珍创作的油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四首曲目,从东北沦陷的“哀歌”到敌后抗争的“战歌”,从全民族抗战的“壮歌”到信仰凝聚的“赞歌”,不仅是音乐作品,更是一部浓缩的“抗战精神史”。

它们记录着民族从苦难中觉醒、在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印证着“中国共产党是引领抗战走向胜利的核心力量”这一历史必然,至今仍以旋律为纽带,让后人触摸到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民族初心与精神力量。

来源:农民日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