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爆炸或为美伊谈判蒙上双重阴影

伊朗南部沙希德拉贾伊港口发生巨大爆炸,黑烟冲天而起。(视觉中国/图)

当地时间2025年4月26日,伊朗南部阿巴斯港市沙希德拉贾伊港口发生高强度爆炸。据央视新闻发布的视频显示,爆炸后黑烟遮蔽天空,部分区域陷入火海。爆炸波及附近城镇,造成港口大面积损毁。

沙希德拉贾伊港口作为伊朗重要的港口之一,伊朗非石油货物进出口总量55%以上在该港口装卸。此外,该港口还承担着伊朗85%以上的集装箱装卸任务。

冲击波导致周边设施连环受损。爆炸发生后,港口活动全面暂停,伊朗安全部队和消防人员迅速封锁现场并展开灭火救援。

截至目前,据伊朗内政部长公开的数据,爆炸事故目前已有14人在爆炸中死亡。伊朗多家媒体报道称,爆炸已导致超750人受伤。创下近年工业事故伤亡新高。其中,3名中国公民在爆炸中轻微擦伤,经治疗后已无大碍。

“这次爆炸无疑是伊朗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加剧了伊朗经济民生的压力。”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邹志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事故原因调查需要时间,无论是何种原因,伊朗在做出表态之前,也会先完善国内安全漏洞。

他表示,目前美伊正在进行核谈判,伊朗也不希望在充分沟通前出现误判,应该暂时不会有过激行动。

爆炸原因不明

港口爆炸或为美伊谈判蒙上双重阴影

工人们从爆炸现场撤离。该港口的爆炸造成多名伤者,但当局尚未公布爆炸原因。(视觉中国/图)

作为伊朗南部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沙希德拉贾伊港口不仅是伊朗进出口货运的核心枢纽,更是全球能源运输的咽喉要道——其毗邻的霍尔木兹海峡,每日承担约2100万桶石油运输量,占全球石油贸易的21%。

2024年数据显示,该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超2亿吨,其中非石油货物占伊朗进出口总量的55%以上,集装箱装卸量更达全国的85%。

当地不少媒体报道称,伊朗救援、安全和快速反应部队已经抵达爆炸现场展开工作。官方尚未明确说明爆炸发生的原因。

爆炸发生当天,伊朗政府发言人穆哈杰拉尼表示,发生爆炸的是“存放在港口的、可能装有化学品的集装箱”。不过在大火完全熄灭前,很难对爆炸原因给出准确结论。

她承诺,在查明原因后会向公众公布具体情况。

“化工产品或危化品一旦发生连锁爆炸,危害不容小觑。”邹志强以2020年黎巴嫩贝鲁特港口大爆炸为例,这场被称为21世纪以来最大的“非核爆炸”事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引发了人们对于危险品储存与管理的深刻反思。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对受害者表示慰问,并称已下令调查事故原因。他还补充说,伊朗内政部长伊斯坎德尔·莫梅尼将前往事发地展开调查。

目前,港口灭火工作仍在持续。根据现场视频画面显示,多支消防队和军方特种部队,通过直升机与地面设备协同作业,试图阻断火势蔓延至邻近储油区。

此外,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已启动应急预案,防止原油泄漏污染波斯湾海域;伊朗海关已发布紧急指令,暂停向沙希德拉贾伊港出口和转运货物,直至另行通知。

不少舆论认为,若港口因爆炸长期停摆,伊朗非石油出口或将陷入瘫痪,连带影响中亚国家经伊朗的贸易通道,甚至威胁全球能源供应链稳定。

值得关注的是,霍尔木兹海峡作为全球能源运输的关键节点,阿巴斯港的爆炸可能会间接影响石油等能源的正常运输,进而波及全球能源市场,引发能源价格波动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安全漏洞还是人祸?

港口爆炸或为美伊谈判蒙上双重阴影

沙希德拉贾伊港口是伊朗最大的商业港口,距离首都约1000公里,是伊朗最先进的集装箱港口。(视觉中国/图)

这起破坏力惊人的事件,不仅牵动着伊朗国内的神经,更因其敏感的地理位置与复杂的国际局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强烈震动。

尽管官方尚未公布调查结果,但国际舆论已现分化,引发外界诸多猜测。

不少舆论质疑港口设施老化与管理漏洞,并以2023年西部炼油厂因管道腐蚀引发火灾致32人死亡的事例,批评伊朗工业安全标准长期滞后,暴露了伊朗基础设施老化的系统性风险。

此外,近年来伊朗受国际制裁影响,在港口设施升级与维护方面资金严重短缺,许多关键设备超期服役,技术更新换代缓慢,这也为安全隐患埋下伏笔。

“沙希德拉贾伊港口对伊朗至关重要,无论是民用进出口贸易,还是其附近的军事基地,都与之紧密相关。”邹志强表示,该港口是伊朗最大的港口,事发港区平时较为繁忙,可能存在化工产品和石油仓储等大型设施,本身就有爆炸的安全隐患。

同时,也有不少舆论认为存在“外部势力破坏”可能性,尤其指向以色列。以方曾多次威胁打击伊朗关键设施,且近期美以军事协作频繁,包括美军在中东部署双航母战斗群及B-2轰炸,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

“这起事件有可能是管理不善等意外情况导致的偶发事件,但也不排除是外部势力蓄意破坏。”邹志强表示,该港口关乎伊朗经济命脉,且当前美伊第三轮谈判刚刚开启,一些势力如以色列,并不希望美伊达成协议,有可能通过制造爆炸给伊朗施压。

他强调,若确定爆炸是外部势力破坏所致,伊朗必然会不满和愤怒,这种情绪可能会转嫁到美国身上。特朗普此前还宣称“谈不成就要动武”,在此压力下,伊朗在谈判中肯定会表明强硬态度,这会给双方谈判带来情绪层面的微妙影响。

在上海政法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震看来,由于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特别是伊朗援助胡塞武装对红海航道进行打击与封锁,直接影响了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的以色列经济的正常运转。加上不愿意看到美伊就核问题达成协议,以色列摩萨德策划此次爆炸案件的可能性最大。

他表示,其背后的动机是威慑伊朗,使其考虑援助胡塞武装的代价。另外也有破坏美伊核问题谈判的考虑。

在国际社会的持续关注下,唯有等待调查结果的水落石出,才能揭开这一事件背后真正的面纱,而中东局势也将随着事件走向,迎来新一轮的风云变幻。

安全与经济的双重拷问

港口爆炸或为美伊谈判蒙上双重阴影

当地民众关注沙希德拉贾伊港口爆炸新闻,当局正在调查爆炸原因。(视觉中国/图)

令人关注的是,此次爆炸事件发生的时点极为微妙。

4月26日,伊朗与美国在阿曼斡旋下重启第三轮间接核问题谈判,旨在解决制裁解除与核活动限制等核心分歧。

此前两轮谈判虽被双方称为“建设性”,但在铀浓缩限制范围、制裁解除顺序等议题上仍无实质突破。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谈判前夕明确表态,称伊朗愿在“国家利益受保障”的前提下推动协议达成,但坚决反对“武力威胁与霸权式谈判”。

外界普遍认为,此次谈判被视为双方打破僵局的关键窗口,而爆炸事件或成为影响谈判走向的意外变量。

“这是迄今为止伊美双方最深入的一次对话。”杨震认为,恰在此时,发生了巨大爆炸,伊朗或不可能坚持原有立场,其态度必然发生变化,甚至有可能终止谈判。这无疑对伊核谈判的未来与地区和平与稳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也有不少舆论认为,爆炸事件为伊美谈判蒙上双重阴影:若确认为事故,伊朗可能借机强调解除制裁,以表明更新基础设施的紧迫性;若指向人为破坏,则可能激化伊朗与美以的矛盾,甚至触发军事对抗。

伊朗是一个对海上航道安全依赖很高的国家。“此次爆炸事件毗邻伊朗的海军基地,充满了警告意味。”杨震认为,伊朗很可能将其视为对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并有可能采取针对以色列的重要军事行动,从而将引发新一轮的对抗与冲突。

不过,在邹志强看来,目前伊朗国内对于推进谈判的共识日益增强,谈判基本立场大概率不会发生重大改变,仍会聚焦核谈判。

邹志强认为,接下来伊朗肯定会加强戒备。未来海湾地区安全形势可能会趋紧,相关地区会加强安全防范与检查,但预计不会出现直接对抗行动。

此外,目前正值波斯湾地区粮食供应紧张时期,港口瘫痪可能导致国际市场上开心果、藏红花等伊朗特色农产品价格波动。

不少专家学者猜测,对于依赖伊朗廉价建材的阿富汗、伊拉克等邻国,建筑材料短缺或将推高当地房价。

值得关注的是,沙希德拉贾伊港口的暂时关闭已引发市场担忧。

这座港口承载着伊朗与国际市场最关键的连接,而爆炸直接切断了这条生命线。且爆炸发生在危险品仓库区域,化学品燃烧释放的毒烟,可能造成长期环境污染。

这意味着即使明火扑灭,港口全面恢复运营也可能需要数月时间。对于正遭受西方制裁的伊朗而言,这场灾难无异于雪上加霜。

南方周末记者 王瑭琳

责编 姚忆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