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27国整齐列队,对中国电动车挥出“关税重拳”。结果,德国顶着压力,偏偏逆流而上。
德国反对不是“亲中”,而是“不想砍自己后腿”
你可能觉得德国这次站出来,是在“给中国撑腰”,其实真不是。德国这一步,看似是挡子弹,实则是护钱包。
不看别的,单说市场数据就足够说明问题:大众、宝马、奔驰三大车厂2025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的营收总占比超过34%,比在欧洲本土还要多。这不是普通合作,这是血肉相连的产业依赖。谁敢动这条链,基本等于自己割一块肉下来。
更关键的是,德国不是政界独唱,车企、工会、行业协会全体合唱反对关税。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主席穆勒就直言,加关税“短期看是伤中国,长期看是毁了我们自己”。
所以说,这不是德国“亲中”,而是“救己”。但话说回来,如果德国这么理性,为什么其他国家还在热情制裁?这个问题,得从欧盟内部那团“统一外壳、各打算盘”的结构说起。
欧盟不是一个声音,是27个利益在拉锯
很多人觉得欧盟是个铁板一块,其实更像一副拼图——每块图形大小不一,颜色不一,目的也不一。
支持加税的,多是像法国、意大利这类本土品牌较强、对中国市场依赖极低的国家。法国雷诺在中国销量占比不到2%,它当然敢跳得高。反倒是那些依赖中国出口的小国,比如匈牙利、斯洛伐克,就立场暧昧甚至直接反对。
这投票结果虽然没改变整体政策方向,但反映出一个事实:欧盟的共识,其实是脆弱的均衡。一旦某个关键国家掉头,比如德国,这平衡就会动摇,甚至引发政策“骨折”。
问题是,中国看得懂这副拼图,也知道怎么借力打力。那它怎么回应呢?不是打嘴仗,而是动手开局。
中国不是回击,而是重新洗牌
你可能以为,中国的“反制”只是象征性还手,但真实情况远比想象更主动、更系统。
2025年7月,中国对法国白兰地加征反倾销税,最高税率近35%。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中国在同时给一些法国品牌“豁免”通道,比如轩尼诗、马爹利等高端酒被保留下来。什么意思?边打边谈,一手硬一手软,表面反击,实则控局。
与此同时,中国车企没在家等死,而是“开进欧洲”,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上汽在德国洽谈、蔚来准备在意大利设本地工厂。也就是说,就算你关税再高,我把车直接在你家门口造,还收得着那笔税吗?
这操作,是“规则上的破解”,更是“产业链上的绕行”。下一步,中国还会怎么玩?我们得把视角拉远一点,放到整个供应链博弈上来看。
德国+中国,这对“你中有我”的利益共同体
德国和中国在电动车这件事上,不是对手,而是产业链上的“同坐一条船”人。你提供市场,我提供产能;你卖技术,我扩销售。互相依赖,谁也动不得谁。
德企为什么不愿脱钩?因为它们知道,一旦与中国“断供断链”,想恢复难如登天。反过来,中国也看明白了——光靠出口迟早被封锁,那就干脆在你家建厂、卖你本地人、请你本地员工,把利益深扎在你体内,让你再也舍不得。
这不是简单的“反制”,而是一种“结构绑定”,是将竞争关系演变成“共生依赖”的操作。德国懂,中国也懂,那其他国家呢?怕是还没意识到——这场仗早就不是一场“边境之争”,而是一场供应链战争。
那么,这种双边联动逻辑,下一步会产生什么连锁效应?我们来看几个值得注意的信号。
三个趋势,三张牌,中国正悄悄打出局
欧盟“反华联盟”将持续瓦解。随着德国投反对票,加上比亚迪在中东欧投资的落地,预计下半年将有更多国家转向“缓和派”立场,法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将浮出水面。
中国将采取“柔性切割”对冲压力。对支持加税国家持续执行“定向反制”,对中立或反对国家继续投资输血,用“以利制怒”的策略逐步削弱统一战线。
本地化+技术规避,将成中国车企主流出海策略。预计到2026年底,中国在欧洲投产的新能源汽车基地将突破8座,年产能超200万辆,超过当前出口比例的60%。本地化打破关税天花板,顺便刷新技术规则。
尾声:德国这一票,戳破了欧盟的“团结幻觉”
别误会,德国不是在“帮中国”,它只是把产业安全放在意识形态之前。如果一边是口号,一边是真金白银,大多数理性国家都会选择后者。德国的这一票,不是异类,而是先知。
而中国的回应,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抗,而是更高维的结构重组。这才是这场贸易冲突背后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趋势:一个产业世界的秩序变更,正悄然开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