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的4月,日军发动了“一号作战”,对平汉、粤汉和湘桂铁路沿线发动进攻,以期打通中国南北交通线。

在广西,作为美国B-29轰炸机基地的桂林和柳州成为了日军重点攻击目标。

而随着中国军队在豫湘桂战场上的的溃败,桂林、柳州相继告急,一时间战争的硝烟笼罩了整个华南。

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国民政府下达了“三日强制疏散令”,近百万百姓被迫踏上一条生死未卜的逃亡路。

1944年广西大逃难老照片,火车车底睡人,年轻的妈妈眼神呆滞

因为火车运力大,所以黔桂湘桂铁路成为了他们活下去的最后希望 。

1944年广西大逃难老照片,火车车底睡人,年轻的妈妈眼神呆滞

下面这组老照片,真实反映了当时逃亡难民的状况,也是日军侵华的铁证。

(注:照片未按时间顺序排列,已经过修复和上色处理。)

1944年广西大逃难老照片,火车车底睡人,年轻的妈妈眼神呆滞

“车顶趴一层,车底躺一层,车厢挤三层。”这是幸存者对当时列车最深刻的记忆。

1944年广西大逃难老照片,火车车底睡人,年轻的妈妈眼神呆滞

湘桂铁路的火车,被难民改造成了“五层车厢”。

车厢内座椅上下挤得密不透风,车顶攀满逃命者,连车底也悬挂着木板当做“吊床”,从照片可以看到,就这么点空间却挤了这么多妇女儿童。

1944年广西大逃难老照片,火车车底睡人,年轻的妈妈眼神呆滞

根据记录显示,当时的黔桂线039次列车原本核定载客为400人,实际却挤进2300余人。

1944年广西大逃难老照片,火车车底睡人,年轻的妈妈眼神呆滞

在车顶上,难民们还用竹席搭了棚子。

1944年广西大逃难老照片,火车车底睡人,年轻的妈妈眼神呆滞

车厢外挂着各种杂物,好几口人拥挤在一起,大多是妇孺。

1944年广西大逃难老照片,火车车底睡人,年轻的妈妈眼神呆滞

不过这么多人又没有有效的管理,亲人间很容易走散。

这就是三个与父母失散的孩子,他们蜷缩在火车下,中间的姐姐抱着熟睡的弟弟,眼神空洞地望着镜头 。

1944年广西大逃难老照片,火车车底睡人,年轻的妈妈眼神呆滞

“速来此车会我。”

为了和失散的亲人相会,识字的人还会在车厢外留言,只是不知道有没有成功。

1944年广西大逃难老照片,火车车底睡人,年轻的妈妈眼神呆滞

难民们为了尽快逃亡连车头都没放过,为了能更舒服,他们还垫了很多干草。

面对镜头他们还能露出笑脸,倒颇有一种苦中作乐的味道。

1944年广西大逃难老照片,火车车底睡人,年轻的妈妈眼神呆滞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这样,像这张照片上的女人,眼神涣散呆滞,也不知道她最后有没有坚持下来。

1944年广西大逃难老照片,火车车底睡人,年轻的妈妈眼神呆滞

这张照片上的老人躺在地上,盖着破旧的棉絮,看神态有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样子,可能是因为年纪的原因,面对很多事已经无所谓了。

1944年广西大逃难老照片,火车车底睡人,年轻的妈妈眼神呆滞

这是一列被日军炸毁的火车,在这条逃亡线上,经常会夹杂着车轮滚过铁轨的轰鸣声与日军的炮火声。

1944年广西大逃难老照片,火车车底睡人,年轻的妈妈眼神呆滞

这是位年轻的母亲,她怀抱着受伤的孩子,坐在行李箱上,眼神充满了无助。

1944年广西大逃难老照片,火车车底睡人,年轻的妈妈眼神呆滞

而更惨的则是像这样,经过了艰苦的逃亡,却还是死在了日军的炮火下。

除了家人感到悲伤外,周围的人都已经习以为常。

1944年广西大逃难老照片,火车车底睡人,年轻的妈妈眼神呆滞

这位穿着草鞋的老人,哭的撕心裂肺,口水都滴成了一条线也顾不得擦拭,应该是家里很重要的人死去了。

1944年广西大逃难老照片,火车车底睡人,年轻的妈妈眼神呆滞

这是列车停靠时拍的照片,在简陋的车站里也是挤满了难民。

1944年广西大逃难老照片,火车车底睡人,年轻的妈妈眼神呆滞

以前的火车速度很慢,拥挤在车厢里几天几夜是多么的累,所以能找到地方睡一觉也是很幸福的事。

1944年广西大逃难老照片,火车车底睡人,年轻的妈妈眼神呆滞

很多人则会利用火车停靠的时间,捡拾一些没有燃烧干净的煤屑,他们可以用来生火,毕竟疾病和饥饿比日军的炮火更危险。

1944年广西大逃难老照片,火车车底睡人,年轻的妈妈眼神呆滞

这是一队徒步逃难的人,可能是没有挤上火车,他们只能挑着行李顺铁路沿线走。

虽然辛苦了些,但面对日军飞机轰炸时,因为没有火车显眼,也许他们的存活率会更高一些。

1944年广西大逃难老照片,火车车底睡人,年轻的妈妈眼神呆滞

两个竖着大拇指微笑的孩子,很难说他们是因为太小不懂事,还是摄影师的摆拍。

结束语:

在这些老照片外,还有很多动人心弦的故事。

比如归国华侨护士长林淑媛,她在铁路沿线搭建临时医院,用铁轨枕木支起了手术台。

光1945年1月的接生记录显示,她一共接生了187名“铁轨婴儿” 。

又比如宜山农妇韦阿婆,她带领乡亲们挖出了国民党军掩埋的八万斤发霉军粮,架起36口铁锅熬“救命糊糊”。

正是这些混合了树皮与霉米的糊糊救活了三千余人 。

如今重看这些老照片,不论是铁轨上的哭喊、废墟中的炊烟,还是母亲紧搂婴儿的手臂,这每一帧都是民族存亡时所迸发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