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08年的时候,有很多的内地人选择去香港生子,有超过3万名“双非婴儿”在香港出生,这也让香港得教育和医疗资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至于什么是“双非婴儿”,“双非” 指父母有一方非香港居民或父母均非香港居民,“单非” 指父母一方为香港居民。

内地赴港生子潮催生“双非婴儿”,港府紧急刹车,如今现状曝光


到了2013年,香港的“双非婴儿”数量有所下降。虽然这减缓了香港的人口压力,但是已经出生过的人口却无法解决,这些新出生人口,已经长大,留给他们的选择其实不多,留在香港,还是回到内地?

内地赴港生子潮催生“双非婴儿”,港府紧急刹车,如今现状曝光

这群“双非婴儿”中有近一半生活在深圳,他们被称为“跨境学童”。这些孩子的成长轨迹充满了跨越深港两地的通勤记忆。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七点前到达罗湖关口过关,八点准时到香港北区的学校上课,这样的生活节奏,贯穿了他们的整个小学和中学阶段。

内地赴港生子潮催生“双非婴儿”,港府紧急刹车,如今现状曝光

2004年出生的苏欣欣就是 “学在香港、长在深圳” 的典型跨境学童,5岁之前在深圳的家中生活,但是5岁以后,每天天未亮就拎着饭盒在深圳罗湖通关口岸排队。她回忆说:“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得赶路,车上写作业、吃早餐甚至补觉,通勤时间经常超过三个小时。”遇到恶劣天气的时候,两个地方的天气应对政策却不一样,有时深圳大雨滂沱,香港学校却不停课,她经常湿着衣服在学校度过一整天。

内地赴港生子潮催生“双非婴儿”,港府紧急刹车,如今现状曝光

这种“跨境求学”的模式让孩子们接受了香港的教育,但是也让这群孩子遇到了很多的挑战。

比如很多“跨境儿童”听不懂当地的语言,在香港的中小学实行的是两文三语政策(中英文书写,粤语、普通话和英语交流),但是很多跨境生的家庭并不讲粤语,这也导致他们在课堂上听不懂老师的用粤语的授课内容,在学校里甚至跟同学也没什么交流,慢慢的被排挤在外。

内地赴港生子潮催生“双非婴儿”,港府紧急刹车,如今现状曝光

而除了语言问题,文化认同也是跨境学童要面对的困难,对于许多“双非”学童来说,香港的生活经验仅限于通勤和课堂,他们对香港社会的认知非常少,不太了解当地人流行的东西与喜好。

在北京一所知名高校的刘金宇就是一名接受香港基础教育的跨境生,他非常喜欢内地的二次元文化平台和普通话流行歌,而香港本地的学生更加偏爱粤语歌,这也导致他很难融入香港同学的日常圈子。

这种在两地奔波的疲惫和文化的隔阂,让许多跨境学童在初中或高中阶段选择回到内地读书。比如苏欣欣在中四那年,就因为家人担心香港社会不稳定,转学到内地的国际学校完成学业。

虽然“双非”学童的身份或许给他们提供了特殊的升学路径,但这条路并没有那么轻松。

内地赴港生子潮催生“双非婴儿”,港府紧急刹车,如今现状曝光

在香港,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学校的数量与招生人数并没有变。以2025年的数据为例,香港的大学学额每年约为1.5万个,而报考DSE考试(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考生却有数万人。

种种情况的比较下来,很多“双非”学童会考虑回国内高校就读,内地的大量优质高校也成为“双非”学童的重要选择。这几年,很多港澳台学生参加内地港澳台联考,许多“双非”学童通过联考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学府。

在“双非”学童的成长历程,他们虽然享受到双重身份带来的好处,但是也会面临许多挑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