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这是两位前拜登政府外交及安全事务高官发表在《外交事务》上的文章。主题内容是,中国实力强大,在许多方面已经领先美国。这是中国规模所决定的。短期经济挑战不会影响中国实力的崛起。中国是美国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绝对不能低估中国,不能盲目自信,而要认真看待中国的挑战。
其唯一方法就是团结好自己的同盟和伙伴,共同对抗中国。两位官员从防务、产业链、经济等领域,对拜登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概括(和宣传),核心是,美国靠自己的产能无法对抗中国,而必须和盟友建立一个联合生产、共享创新、供应链整合的国防工业体系;美国要和这些国家“双向输出”——输出技术、提供投资、开放市场。
文章强调,美国必须和这些国家构建共同市场,“小院高墙”,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抵御中国。作者还提议要搞一个经济版的北约(“经济版第五条”):任何一国遭到中国经济施压,其他国家就联合反制。(作者也列出了美国最核心的小伙伴——五眼、欧盟、印度、日韩、墨西哥)。
最后,文章批评特朗普,指出特朗普的政策是建立在对美国实力高估、对中国实力低估的基础上的,在严重破坏过去几十年来的盟友关系——一些国家已经不惜代价考虑向中国靠拢。
本文为《低估中国实力的危险--美国亟需构建联盟新战略以制衡中国的长期优势》(中)
兴起、衰落,再兴起
成功的起点必须是准确的自我评估。近年来,本刊登载了大量文章,论证美国对中国具有明确而持久的优势。迈克尔·贝克利(Michael Beckley)认为“中国经济规模正相对美国缩小”,“当前趋势正在固化单极世界格局”。斯蒂芬·布鲁克斯(Stephen Brooks)和本·瓦格尔(Ben Vagle)宣称“美国仍拥有显著且持久的优势”,使其在冲突中获得重要经济筹码。朱德·布兰切特(Jude Blanchette)和瑞安·哈斯(Ryan Hass)则得出结论:“美国在经济活力、全球影响力和技术创新方面仍保持对中国的重要优势。”
预测大国兴衰从来都是充满风险的尝试——信息不足、认知偏差、时局阴影、以及难以判断哪些指标在何时段最为关键,这些因素都使评估困难重重。美国战略界对日本和苏联的判断就曾两极摇摆,如今对中美实力的评估也暴露出同样的缺陷。
毋庸置疑,中国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债务高企、生产率停滞、房地产市场风险加剧、以及青年失业率和私营部门信心等问题。但即便是重大的宏观经济问题,也未必直接转化为战略劣势。两个事实可以同时成立:中国经济增速正在放缓,但战略实力却在不断增强。未来数年,北京完全可能通过回归理性决策来应对经济挑战。过度强调中国的弱点,可能导致系统性地低估中国在决定大国竞争胜负的关键指标和时间维度上所具备的规模与能力优势。
例如,美国经济规模将保持领先中国这一观点——与数年前多数预测相反——常被引证为美国优势的体现。但正如经济学家诺亚·史密斯(Noah Smith)在分析GDP比较时指出:“美国人不应因以市场汇率计算的总GDP领先中国而盲目乐观。”汇率波动会直接影响规模对比:人民币如果贬值15%(如三年来已发生的情况),即使实际产出不变,中国经济规模也会看似缩水15%。而根据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测算方法(尽管不够完美),中国经济早在约十年前就已超越美国,如今规模更超出25%:约30万亿美元对美国的24万亿美元。这种购买力调整能更真实反映国家实力要素的实际成本,包括基建投资、武器系统、工业制成品及政府人力等维系长期战略优势的关键因素。
如果采用这种测算方法,仅聚焦实物商品而非服务领域,中国的生产能力已达到美国的三倍——这在军事与科技竞争中具有决定性优势——甚至超过其后九大工业国的总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二十年间,其全球制造业占比激增五倍至30%,而美国份额则减半至约15%;联合国预估到2030年,这一差距将扩大至45%对11%。中国不仅在水泥(20倍)、钢铁(13倍)、汽车(3倍)和发电量(2倍)等传统产业全面领先美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优势也日益扩大。
尽管在生物技术和航空等美国传统优势领域仍在追赶,但通过“中国制造2025”等雄心勃勃的产业政策,中国已占据全球化学品产量的半壁江山、造船量的50%、电动汽车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动力电池产量的75%、消费级无人机的80%,以及太阳能电池板和精炼稀土矿物的90%。北京正采取措施巩固并扩大这一优势: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半数(是美国的7倍),在第四代核能技术商业化应用上领先他国十年,并计划未来20年建造超过百座核反应堆。上一个如此全面主导全球制造业的强国,还是1870至1940年代的美国。
美国观察家往往低估中国的创新能力,错误地认为中国只会复制西方技术。但正如当年英国、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发展轨迹,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正为其创新优势奠定根基。政府投入同样功不可没——中国目前的科研投资已与美国旗鼓相当。加之庞大人口带来的雄厚人才储备和竞争规模优势。根据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最新报告,在未来十大重点产业中,中国已在六个领域达到或接近全球创新前沿水平。
工业与创新实力可直接转化为军事优势。中国海军规模已居世界首位,未来五年还将新增65艘舰艇,总规模将超出美国海军50%——约435艘对300艘。其舰载火力快速提升,垂直发射单元数量从十年前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到2027年很可能实现反超。虽然在航空领域仍落后美国,但中国已突破长期技术壁垒实现航空发动机自主生产,并正快速缩小产能差距,现具备年产百余架第四代战机的能力。在多数导弹技术领域,中国很可能已全球领先:拥有首款反舰弹道导弹、卓越的空对空导弹射程,以及规模最大的常规巡航导弹与弹道导弹库存。从量子通信到高超音速技术等越来越多的军事领域,中国已超越所有竞争对手。这些历经数十年积累的优势,即便在中国经济停滞的情况下仍将持续存在。
认清对手实力
中国面临的挑战固然严峻,但其战略影响常被夸大。以人口问题为例:长期来看确实棘手,但对中美竞争更具意义的中期阶段仍属可控。随着上个世纪生育高峰的第三代进入劳动力市场,形成“回波婴儿潮”(echo boom)——尽管老龄化加剧,但2010至2020年间15岁以下人口数量反增3,000余万,占总人口比例也有所提升。中国抚养比(劳动力与儿童及退休人口之比)在2050年前都将优于日本当前水平。此外,教育投入、工业机器人及实体化人工智能的大规模投资,将有效缓解劳动力短缺压力。
债务水平同样值得剖析。尽管中国家庭、企业和政府债务总额已达到GDP的300%,创下历史新高,但印度、日本、英国和美国等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总负债率也处于相近水平。某些看似反映弱势的指标,实则暗含战略优势。以房地产行业低迷为例:虽然拖累经济增长,但北京正将信贷资源从该领域转向提升竞争力的产业政策。同样,当美国企业更关注利润份额和市值排名时,中国企业往往不惜亏损以抢占市场份额、挤压竞争对手。尽管面临短期挑战,中国仍在坚持长远布局。
即便中国的困境比预期更为严峻,在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指标上,其实力仍将远超美国过往任何对手。华盛顿或许曾高估德国、日本和苏联等竞争对手,但中国是首个在规模体量和多个战略领域都超越美国的国家。无论经济是否停滞,中国都将比历史上任何挑战者更令人生畏。
有分析警告称,美国的“衰落论”本身就会成为风险,可能演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一告诫确有见地——大国兴衰往往始于错误的自我认知。但正如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苏联解体前于本刊所述,对衰落的忧虑同样能催生变革动力。真正的风险并非衰落论调,而是由此滋生的自满情绪——导致战略意志涣散,难以凝聚应对中国挑战的集体行动。反观现实,美国(尤其在特朗普总统任期内)更可能犯的错误是过高估计单边实力,却低估中国的反制能力。
原文载于/Foreign Affairs
日期/2025.4.10
作者:
库尔特·M·坎贝尔(KURT M. CAMPBELL)在拜登政府时期担任美国副国务卿,曾出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员。
拉什·多希(RUSH DOSHI)现任乔治城大学助理教授,同时担任外交关系协会中国战略项目主任。他在拜登政府时期曾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与台湾事务”副高级主任。
(本文为兔主席知识星球付费内容,全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
【声明:本文本仅供个人学习和参考使用。任何人不得将其传播、分享或用于商业用途。未经版权所有者明确书面许可,禁止对本文本进行任何形式的复制、修改、转载或发布。使用本文本的风险由用户自行承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