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泌尿外科干了这么多年,从一个毛头小子,熬到今天带学生的主任医师。最近,科里轮转来了几个刚毕业的医学生,名校毕业,简历金光闪闪,理论知识张口就来,什么新进展、新指南都一清二楚。但说实话,看着他们,我心里总有点说不出的滋味,甚至有点“恨铁不成钢”。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师父”,一个当年卫校中专毕业的老医生。
我们那个年代,上中专可不是闹着玩的。 能考上中专的,那都是各个县里顶尖的尖子生,淘汰率非常高。 不夸张地说,论学习能力和智商,绝对不比现在的985、211差。 我的师父就是那批人里的一个。他话不多,看起来有点严肃,但脑子特别清楚,手上的活儿更是绝了。
我刚工作的时候,就是一个愣头青,教科书背得滚瓜烂熟,但真上了手术台,脑子就一片空白。记得有一次,一个切肾手术,病人情况比较复杂,我紧张得手都发抖。是师父在旁边,沉稳地说了句:“别慌,跟着我的节奏。” 就这么一句话,像定海神针一样,瞬间让我平静下来。那台手术,他做得行云流水,解剖层次清晰得像教科书里的插图。下了手术台,他才把我拉到一边,一点点给我复盘,告诉我哪个地方处理得好,哪个地方有风险,应该怎么避免。
他教我的,远不止是技术。他教我的是,怎么当一个“看病”的医生,而不只是一个“看片子”的医生。
他会花很多时间跟病人聊天,从生活习惯到家庭情况,他觉得这些都跟病情有关。他常说:“病人不是一张片子、一个指标,他是个活生生的人,有喜怒哀乐,有家庭负担。你不懂他,怎么给他看好病?” 他能从病人不经意的一句话里,听出病情的蛛丝马迹。这份洞察力,是在书本里永远学不到的。
现在科里这些年轻人,恰恰相反。他们太依赖设备和化验单了。问诊的时候,三言两语就把病人打发了,然后开一大堆检查。CT、核磁、B超……各种报告堆成山,但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仔细给病人做个体格检查。
我不是说先进的设备不好,也不是说高学历没用。时代在进步,医学也在发展,这些都是必需的。但是,我总觉得,我们好像正在丢失一些更根本的东西。
那就是一种“临床思维”的缺失,一种与人沟通、共情能力的退化。
现在的医学生,从进校门开始,就被各种考试、论文、科研压得喘不过气。他们很聪明,也很努力,但这种培养模式,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把他们训练成了“做题家”,而不是未来的“临床大家”? 他们擅长处理数据,却不擅长处理人心。
我带的一个学生,名牌大学的博士,写的论文非常漂亮,可一到临床,就露怯了。有一次,一个肾结石的病人,疼得满头大汗,他拿着CT片子,滔滔不绝地分析结石的位置、大小、成分,就是忘了先给病人打一针止痛针。病人疼得受不了,家属在一旁急得团团转,他还在那里“理性分析”。
我当时就火了,把他拉到一边说:“先解决病人的痛苦,再谈你的治疗方案!这是最基本的!”
这件事让我感触很深。我们花了巨大的力气,选拔出最聪明的头脑进入医学院,又花了五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培养他们。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到底想培养出什么样的医生?是只会看数据、发论文的“科学家”,还是能真正为病人解决痛苦的“医者”?
我承认,拿扩招前的中专生和现在的医学院博士比,有点不公平,时代背景完全不同。 当年的中专生是时代的产物,他们那一代人,普遍有一种质朴的责任感和“手艺人”精神。而现在的医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科研要求。
但我想讨论的,不是学历高低,而是一种能力的缺失,一种精神的传承。 当我们过度强调科研、论文这些“硬指标”时,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把医学最温暖、最有人情味的那部分给挤掉了?
我常常在想,如果我的师父在今天,他可能连我们医院的门都进不来,因为他没有那张“敲门砖”。但我也敢肯定,任何一个病人到了他手上,都会觉得安心、踏实。
写下这些,不是为了抱怨,更不是为了否定年轻一代的努力。只是作为一个在临床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老医生,心里有些话,不吐不快。
我想问问大家,尤其是同行们和正在学医的同学们:你们觉得,现在的医学教育,最缺的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找回那份属于医者的、最珍贵的“初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