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一家家常菜馆里,老板盯着后台数据直皱眉:这个月外卖订单比上月多了三成,堂食营收却直接砍半,连房租都快兜不住。
这样的窘境不是个例,嘉兴麻辣烫店午市堂食只坐两桌人,深圳湘菜馆周末客流比去年少了近六成。
外卖补贴把食客 “喂刁” 了,5 块钱的面、9 块 9 的套餐随手就能点,可餐饮店靠低价外卖赚不到钱。
想让顾客重新踏进店门,这四点的是打破外卖封锁关键。
一、餐饮店里的 “冰火两重天”
早高峰刚过,北京朝阳区一家快餐店里,骑手们挤在取餐口催促不停,店员手忙脚乱,后厨炒锅连轴转,出餐口餐盒堆成小山。
转身望去,能容三十多人的堂食区,只剩两桌客人,其余座位空空荡荡,阳光落在椅背上都透着冷清。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全国餐饮店已成常态。
嘉兴麻辣烫店老板可乐,每天到店先看营收记录,近几个月堂食收入从没超过 200 元,“最多一天才 9 个客人,房租一天就要 300 块,光靠堂食连房租都不够”。
她试过 “堂食满 20 减 5” 的活动,可路人大多瞥一眼就走,掏出手机点外卖的倒不少,“有人说外卖 5 块钱就能吃碗面,没必要进店等”。
合肥菜市场旁的阿君,去年靠社交平台打卡流量把粉馆做得小有名气,外地游客都绕路来尝她的牛肉粉。
6 月时店里每天翻台三四次,中午要排队才能坐下,可一进 7 月,客人像突然 “消失” 了,“有时候从早到晚,堂食只卖十几碗粉”。
后来她才发现,周边餐馆都在搞外卖补贴,“6.9 元两荤一素还送饮料,比堂食便宜一半,客人全被抢走了”。
正餐店和西餐厅也难逃困境。
北京一家西餐厅兼职的周欣说,6 月底周末晚上店里要翻四五轮台,服务员忙得脚不沾地,客人排队等座是常事;7 月以来,午市过半堂食区坐不满三分之一,晚上也只有三四桌客人。
深圳湘菜馆老板老林更愁,开店五年巅峰时周末一天营业额 3 万元,今年连 1 万元都难达到,“客流砍了一半,周末晚上店里空荡荡,我都不敢让员工关灯,怕显得太冷清”。
二、外卖大战改写消费习惯
堂食遇冷,根源在于愈演愈烈的外卖大战彻底改变了消费者习惯。
米线店老板王宁算过一笔账:堂食最便宜的碎肉米粉卖 13 元,算上餐具、水电,利润约 5 元;可在外卖平台,算上补贴和满减,5 元就能送到家,“平台要抽成,还要送包装,几乎不赚钱,但为了抢订单只能跟着做”。
更无奈的是老顾客也偏爱外卖,“以前午市堂食一天卖 2000 多块,现在只剩六七百块,有人说‘躺着就能等饭来,何必出门走路’”。
外卖补贴不仅转移了客流,还让消费者对价格越来越敏感。
米粉店老板徐婷发现,不少常来堂食的老客,现在更愿线上下单后到店自取,“他们说外卖更便宜,可时间长了,有人觉得‘你的粉就值 5 块钱’,堂食卖 12 块都嫌贵”。
就像《财经杂志》提到的,很多上班族以前习惯下楼吃工作餐,现在打开外卖软件,十几块能点到两荤一素,还不用排队,“久而久之,大家都懒得动了,堂食成了‘备选’”。
三、外卖救不了堂食的 “亏空”
对外卖订单暴涨能否弥补堂食亏空,答案是否定的。
餐饮开店最大的成本是房租和人工,这两项是 “固定成本”,不管有没有客人,每天都得付。
以一家中等规模餐馆为例,房租每月 5 万,3 个厨师、2 个服务员工资共 3.5 万,加上装修折旧、水电杂费,每月固定成本至少 10.5 万。
这些成本大多为堂食服务,店面是给客人坐的,厨师、服务员是为到店客人服务的。
堂食客流少,成本只能靠外卖分摊,可外卖还有额外开销:包装费、平台佣金,冲销量时还要自掏腰包搞满减。
这么算下来,外卖订单虽多,利润却薄得可怜。
更关键的是,堂食区空着等于 “资源浪费”,租来的店面没充分利用,员工闲着,人效和坪效都上不去。
王宁的米线店堂食区能坐 20 人,若每天坐满,单客分摊的固定成本能降一半,“现在每天只有几桌客人,成本全压在身上,赚的钱还不够填窟窿”。
从赚钱逻辑看,堂食才是餐饮的 “盈利核心”。
假设一家店每月固定成本 10.5 万,单客变动成本(主要是食材)50 元,人均消费 200 元。
若每月 1000 个堂食客人,单客分摊 105 元固定成本,每桌赚 45 元;若能有 3000 个堂食客人,单客固定成本降到 35 元,每桌赚 115 元,利润翻一倍多。
而且到店客人更容易点小吃、饮料、酒水等高毛利产品,外卖订单里却很少有这些 “额外消费”。
除此之外,堂食还有外卖替代不了的作用,做品牌。
外卖是 “公域流量” 生意,消费者看距离、价格、评分,几秒钟就决定下单,很难有 “忠诚度”;堂食不一样,客人进店后,灯光、音乐、服务,还有刚出锅饭菜的香气,都在传递品牌 “价值”。
就像一道红烧肉,堂食吃着油润酥糯,香气扑鼻;外卖送过来,温度降了,汤汁凝了,口感差一大截。这种 “体验感”,是外卖再便宜也给不了的,也是餐饮店留住老客、吸引新客的关键。
四、堂食破局:把优势做到极致
面对外卖冲击,堂食破局的关键,是把优势做到极致,让消费者觉得 “值得专门跑一趟”。
首先要放大 “现做现吃” 的特色。
外卖为了出餐快,多用预制菜、半成品,牺牲了口感和新鲜度,这正是堂食的机会。
“山居椿芽” 的杭椒牛肉面,坚持 “牛肉不隔夜、浇头不预制、面条不提前烫”,服务员端上桌时浇一勺热油,“滋啦” 一声香气散开,看着就有食欲。
潮汕牛肉火锅店师傅当着客人面现切牛肉,刀工利落,肉的纹理清晰可见;费大厨把厨房做成明档,厨师切肉、炒菜的过程,客人坐着就能看见,“新鲜不新鲜,一眼就知道”。
这些 “看得见、摸得着” 的新鲜,就是客人愿意来堂食的理由。
其次要有 “非你不可” 的招牌菜。
未来食创始人余奕宏说,99% 的客人进店,都是冲着某一道菜来的。
想吃酸菜鱼、辣椒炒肉,很多人脑海里会直接冒出特定店家。
招牌菜不只是菜单上的选项,更是客人选择的 “锚点”,还能提高效率,客人都点同一道菜,后厨备料、烹饪更熟练,出餐快了,翻台率自然就高了。
就像一家小面馆主打 “现拉牛肉面”,客人进店几乎都点这道,后厨不用备太多食材,出餐又快又稳定,客人吃得满意,下次还会来。
还要用 “价值感” 对抗外卖 “低价战”。
消费者不是只买便宜的,而是买 “值得” 的。费大厨的辣椒炒肉,外卖卖 30 元以内,堂食卖 68 元还一年能卖 500 万份,靠的就是让客人觉得 “值这个价”:用黑土猪肉,厨师当面现炒,火候足、香气浓,配上现蒸米饭,吃出家的味道。
堂食定价不用怕比外卖高,关键是让客人看到 “贵在哪里”,更好的食材、更棒的口感、更舒服的环境,这些都是 “价值”。
最后要让客人 “慢下来”。线下生意的核心,是让路过的人停下脚步。
社区小餐馆在门口摆张桌子,放上刚做好的包子、粥,热气腾腾的,路人闻到香味就会停下;有的店放摇摇车,吸引孩子玩耍,家长陪着自然会进店吃饭。
还有些店靠 “场景” 吸引客人,把店面装成露营风,摆上帐篷、小灯串,年轻人觉得 “拍照好看”,就算绕点路也要来打卡。
这些小细节花不了多少钱,却能让客人愿意走进来、坐下来,感受堂食的好。
结语
外卖补贴的 “低价狂欢” 终究是暂时的,当补贴退潮,消费者还是会回归对 “好吃”“舒服”“值得” 的追求。
对餐饮店来说,堂食不是 “包袱”,而是长久赚钱、建立品牌的 “根基”。
守住堂食,不是和外卖对着干,而是把优势做透,让客人觉得 “进店吃饭,比点外卖更划算”。
毕竟,没人会拒绝一顿热气腾腾的现做美食,也没人会忘记坐在店里吃饭时,那种放松又满足的感觉。未来,能把堂食做好的餐饮店,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走得更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