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个农妇去卖鸡蛋,走到半路被一群土匪糟蹋了,完事了,她见篮子里的鸡蛋还好端端放在那,就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说:“多大的事啊,我还以为你们要抢我鸡蛋呢。”然后提着篮子往市场走去了。
清朝那会儿,世道不太平,路上常有劫道的。
有个农家妇人,天蒙蒙亮就挎着一篮子鸡蛋出门了。
这些蛋是她攒了好些日子的,指望着到集市上换点盐巴、针线,或者给娃儿扯块花布。
她走得急,心里盘算着价钱,脚下生风,只想早点赶到热闹的集市。
走到半道,一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野林子边上,几个蒙面大汉猛地从树后跳出来,拦住了去路。
妇人心里一紧,知道遇上了土匪。
她第一反应不是护着自己,而是死死抱紧了怀里的竹篮子。
那些土匪不由分说,把她拖到路边的草丛里糟蹋了。
妇人又惊又怕,浑身发抖,只觉得天旋地转,只能闭上眼睛,咬紧牙关,盼着这噩梦快点结束。
不知过了多久,土匪们像一阵风似的散了,钻进林子深处不见了踪影。
四下里静悄悄的,只剩下风吹过草叶的沙沙声。
妇人瘫在草丛里,好半天才缓过一口气。
她慢慢睁开眼,顾不上身上的疼痛和狼狈,也顾不上整理凌乱的衣裳,第一件事就是慌忙去看怀里的篮子。
她手有些抖,掀开盖在上面的粗布。
这一看,她悬着的心一下子落回了肚子里。
篮子里的鸡蛋,一个个圆溜溜、白生生的,全都完好无损,一个都没破!
刚才那番惊吓,篮子被她紧紧搂在怀里,竟没让这些脆弱的鸡蛋受到半点磕碰。
妇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绷的脸也放松下来。
确认它们真的都安然无恙后,她才开始整理自己。
她拍了拍衣襟上的灰土,又捋了捋散乱的头发,动作不紧不慢,仿佛刚才那场可怕的遭遇只是一阵吹过的风。
她嘴里还低声念叨着:“唉,吓死我了……还好,还好……多大的事啊,我还以为这帮天杀的,是冲着我的鸡蛋来的呢!”
说完这句话,她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脸上甚至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神情。
对她来说,这辛辛苦苦攒下的鸡蛋,是家里等着换油盐酱醋的指望,是孩子眼巴巴盼着的零嘴,是支撑这个家过日子的微薄希望。
只要鸡蛋还在,希望就还在。
至于刚才那场飞来横祸带来的屈辱,在生存的重压面前,似乎也只能暂时搁在一边。
于是,她重新挎稳了那个装着鸡蛋的竹篮,挺了挺腰板,迈开步子,继续朝着集市的方向走去。
脚下的土路依旧坑洼不平,阳光穿过稀疏的枝叶,在她身后投下长长的影子。
她走得不快,但每一步都踩得很稳,眼神望着前方,集市的方向。
篮子里的鸡蛋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晃动。
后世的人们议论起这件事,看法各异。
有些人坐在家里,吹着凉风,隔着几百年的时光指指点点,说这妇人不够刚烈,说她应该拼死反抗,维护所谓的清白名声。
他们觉得她的反应“轻浮”,甚至嘲讽她把鸡蛋看得比命重。
然而,说这些话的人,大概不曾真正体会过那个年代,一个普通农妇的艰辛。
她不是活在戏文里,也不是活在旁人的想象里。
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要面对一日三餐的窘迫,要养活一家老小。
那一篮子鸡蛋,是她起早贪黑喂养母鸡的心血,是维系一家人几天温饱的指望。
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年月,在那样孤立无援的境地,她首先想到的是护住赖以生存的微薄财产,是活下去,然后继续担起养家的担子。
这难道不是一种最朴素、最现实的智慧吗?
反抗?也许能换来几声喝彩,但更可能的结果是鸡蛋被抢,自己也可能丢了性命。
家里嗷嗷待哺的孩子怎么办?
年迈的父母怎么办?
她选择了隐忍,选择了保护住眼前能抓住的、实实在在的生计,然后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走向集市,继续面对生活。
这不是懦弱,而是在残酷现实面前,一种沉默却坚韧的生存之道。
她的“淡定”,恰恰是对生活重压最深刻的理解,和最顽强的回应。
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这位农妇的选择,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最本能的生存智慧,和对家庭最深沉的责任。
这份在苦难中依然执着前行的力量,才是真正值得深思的坚强。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打击“煤霸”、“菜霸”、“水霸”……清代京城如何“扫黑除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