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媒体突然“宣布”了一个冷冰冰的现实: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能被日本品牌牢牢占据的领域,已经所剩无几。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这是实打实的市场变局,更是国货崛起、日本品牌固步自封后的必然结果,以前那种“买家电选松下、买车看丰田”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最明显的就是汽车领域,曾经日系车靠着“省油耐用”的标签,在中国市场爆火,巅峰时期2019年在华市占率能到21.6%,可现在早就风光不再。
今年前10月,日系车在华市占率已经跌到了10.8%,而咱们自主品牌的占比直接飙升到58.3%,足足是日系车的五倍还多。
本田中国10月终端销量59886辆,同比下滑20.62%,日产销量同比暴跌27.47%,就算是表现稍好的丰田,10月销量也比去年同期少了近3万辆。
反观咱们的自主品牌,比亚迪2024年单品牌销量就达到180万辆,超过了丰田、本田、日产在华销量的总和,直接抢占了日系车的传统优势区间。
之所以出现这个现象,就是日系车跟不上时代了,全球都在搞电动化、智能化,丰田死磕氢燃料、本田执着混动,直到2021年才仓促推纯电概念车。
而咱的车企早就把新能源车型,铺满了10-50万元全价格带,每年2-3款新车迭代,智能驾驶、车机系统更是甩了日系车几条街。
日系车的车机还用着2018年的陈旧UI,低配版连L2辅助驾驶都没有,高德地图读秒功能都缺失,这种跟不上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自然被市场抛弃。
再看家电领域,以前松下、夏普、三菱电机这些日本品牌,在白电市场那可是“品质标杆”,现在却只能靠边站。
现在海尔、美的、格力这三大国货品牌,已经占据了国内白电市场72%的份额,而所有日系品牌加起来占比还不到8%。
就说洗衣机,海尔全球销量连续十年领跑,2024年市场份额达到22%,是松下的两倍之多,现在商场里松下的专柜面积都缩水了三分之二。
面板领域更是如此,夏普在LCD面板的份额只有8%,而京东方的份额高达35%,TCL华星也有28%,咱们不仅占领了国内市场,还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以前总有人说日本家电“耐用”,可现在国货的质量早就不输甚至赶超,价格还更亲民,售后服务也更便捷,比如海尔的全球联保服务,24小时上门维修,这是日本品牌比不了的。
更重要的是国货的创新速度,比如美的的智能家电可以联动全屋系统,语音控制开关、调节参数,而日本品牌的家电,还停留在单一功能层面,自然吸引不了现在的消费者。
就连以前日本品牌垄断的数码领域,现在也被国货撕开了口子,早年间买相机必提佳能、尼康,买随身听、耳机首选索尼,可现在中国市场早就变了天。
现在华为、小米、OPPO、vivo占据了85%的市场份额,日本品牌手机几乎完全退出了中国市场。
相机领域虽然佳能、尼康在专业级市场还有一定份额,但消费级市场已经被国货抢占,大疆的运动相机、小米的微单凭借高性价比和智能化功能,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很多人日常拍照记录,用国货相机完全够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核心零部件领域,以前日本光刻胶垄断高端市场,现在晶瑞电材等国货企业实现技术突破,打破了垄断,价格直降三成,让日本企业不得不降价竞争。
这背后是中国数码产业的全面崛起,从芯片设计到终端制造,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创新速度和成本控制能力,都不是墨守成规的日本品牌能比的。
其实日本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边缘化,根本不是偶然,也不是靠所谓的“抵制”,而是实力的真实较量。
以前咱们买日货,是因为国货在技术、品质上确实有差距,可现在不一样了,中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早就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
国货不仅在技术上赶超,还更懂中国市场的需求,迭代速度快、性价比高、售后服务完善,而日本品牌却陷入了路径依赖,固守老技术、老模式,决策迟缓、反应迟钝,比如本田软件开发要经日本总部七道审批,等系统上线时市场需求早就变了。
更重要的是,中国消费者的心态也变了,以前觉得“进口的就是好”,现在对国货充满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国货的硬实力,来自于看到比亚迪、华为、海尔等品牌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
今年1-9月,我国对日本的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了120%,而日本对我国的汽车出口量同比下降了35%,这种进出口的逆转,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所以日本媒体宣布的这个现实,本质上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必然结果。
以前日本品牌能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靠的是技术优势和品牌溢价,现在这些优势都没了,自然被国货挤到了角落。
现在的中国市场,只有真正拿出好产品、好技术、好服务,才能站稳脚跟。
日本品牌如果还继续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未来能在中国日常生活中留下的痕迹,只会越来越少。
#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