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好好的生命,说没就没了。骨折手术本是微创常规,术后恢复也平稳无恙,可这位杭州的46岁女士却在术后第二天凌晨猝死,猝如雷霆,家属悲痛欲绝。
医生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尸体解剖后才真相大白。然而,隐藏在这起意外背后的,不仅是一种罕见的并发症,更是一种几乎被忽视的致命危险。骨折手术后,究竟还藏着多少“看不见的刀”在暗中潜伏?普通人又该如何自保?
屋檐下滴水未必是雨,有时是屋顶塌了的前兆。有些事情的发生不是“突然”,只是我们从未察觉过那些微妙的信号。
她的死亡,不是手术失误,不是麻醉事故,也不是失血过多,而是一种极其隐蔽却致命的“静脉血栓栓塞综合征”。这名字听着陌生,其实它早已潜伏进千家万户。一旦“栓子”脱落,犹如子弹上膛,奔袭肺部,轻则气喘吁吁,重则命悬一线。
静脉血栓,这个词听着离普通人很远,甚至有人以为只有“坐飞机坐太久”的人才会得。可事实远非如此。
医生查阅了杭州多家三甲医院十年来的病例统计,发现下肢骨折术后48小时内发生肺栓塞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而46岁这个年龄段,恰恰是很多人自认为“身体还行”的阶段。
医生们常说:血液一旦“赖”在血管里不走动,它就会“发脾气”。这“脾气”一发,轻则腿肿、红肿热痛,重则堵肺、堵心、堵脑,命也就悬了。
根据《中华血液学杂志》2024年发布的研究数据,近三年我国骨折术后发生静脉血栓的比例上升了约17%,其中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尤其在围绝经期的女性中更为常见。
这并不是巧合。因为女性在46岁左右,往往面临激素剧烈波动,雌激素水平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弹性减弱。再加上术后卧床时间长、活动减少,血流缓慢,血栓趁虚而入。
医生提醒:术后不是“躺着养伤”那么简单,而是“躺得对、动得好”才是关键。有些人一听医生说要“多活动”,就满地走,其实不对;有些人怕伤口裂开,就一动不动,也不对。科学的康复,是要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主动式恢复”。
每坐一小时不动,腿部静脉血流速度就会下降50%以上,血栓风险翻倍。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来自《柳叶刀》2023年对中国6座城市骨科术后患者的研究分析。
血栓就像一颗地雷,埋在身体里,随时可能炸响。而很多人都把它当成普通的“腿麻”“抽筋”“肿胀”,误以为是术后正常反应,直到呼吸困难、胸闷突发,才知道“不是感冒,是致命”。
这位女士在术后第36小时,突然出现轻微气促,家属以为是术后焦虑。可就在夜里,她翻身时猛然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几分钟后心跳骤停。医生回忆:她的眼神里有一种“来不及”的惊恐。
尸检发现,她的肺动脉几乎被一个长约4厘米的血栓完全堵住。这是一种急性肺栓塞,血栓从腿部静脉悄悄游走,像一匹黑马闯进肺部主干,把氧气通道一举封死。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曾在公开讲座中提到:肺栓塞已成为我国住院病人非计划死亡的前三大原因之一。
但在大众健康认知中,它的曝光率却远低于癌症、中风、高血压。真正让人“猝不及防”的,往往不是最声势浩大的疾病,而是那些悄无声息的杀手。
有人说:防火防盗防血栓。这话听着夸张,却道出了不少老年人、术后人群、孕产妇、高血脂患者的共同隐忧。
生活中有哪些人容易“中招”?
其一是久坐不动的上班族。办公室一坐一天,咖啡一杯接一杯,水喝得少,血液浓稠,腿部静脉像堵了车,血栓容易“打盹”;
其二是术后卧床的病人,尤其是骨折、妇科、泌尿科相关手术,术后疼痛不敢动,加上镇痛泵等设备限制活动,血液长期“滞留”,栓子慢慢形成;
其三是中老年女性,特别是围绝经期,有慢病基础、吸烟史或雌激素替代治疗史,血液黏稠度升高,血管壁弹性下降;
其四是长途旅行人群,飞机经济舱坐十几个小时,不喝水、不动腿,血流缓慢,腘静脉最容易出问题。
医生建议:防血栓,不是靠“躺着不动”,而是靠“动起来”。哪怕是术后,也有“床上运动操”,包括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紧缩放松等,简单易学,效果显著。
此外,饮水是关键。每天足量饮水(1500-2000毫升)可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尤其在空调环境下容易脱水,血栓风险飙升。
科学研究指出,低分子肝素等药物可用于高危人群的血栓预防,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忌自行购买或滥用。
除了“血栓”,这位女士另一个被忽视的“危险因素”是潜在的遗传性高凝状态。通过基因检测发现,她携带“第五因子突变”相关基因,这是一种使血液更容易凝固的基因缺陷,在欧美国家已被广泛筛查。
中国虽然尚未普及,但在一些反复静脉血栓的年轻患者中,已有医院尝试进行相关筛查。
医生提醒:有家族血栓病史的中年人群,尤其女性,应关注自身血液状态,必要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测。
防病不只是医生的事,老百姓得有“防范意识”。很多血栓的前兆其实是有迹可循的,比如一侧小腿突然肿胀、发热、疼痛;走路时小腿发紧、沉重;呼吸忽然不畅、心跳加快等。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但若能“防患于未然”,山也能不倒,丝也能不断。
健康,从来不是一件大事,而是无数个小细节的积累。术后别“躺平”,坐久了别死撑,多喝水、常活动、勤观察,有时候,救命的不是药,而是这些稀松平常的小动作。
生活中的“血栓”不止在血管里,还在我们的健康意识中。若把轻视当成平常,把麻木当成淡定,那才是真正的“危险”。
“命不是一口气没了,是一口气没人管了。”
杭州这位女士的悲剧,是个警钟,也是个启示。她的死虽突然,却不是“无缘无故”。是我们对健康的“忽视”,让栓子有了生机。
医生提醒:不是什么病都“慢慢养”,有些病,是“快快防”。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中国静脉血栓防治现状调查报告[R]. 2024.
[2]《中华血液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静脉血栓栓塞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4, 45(2): 87-102.
[3]王辰. 肺栓塞临床防治策略研究讲座[Z].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开课程, 2023.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