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家庭潜规则:新型啃老正在悄悄吸血…

杭州张叔家的日常就是典型——28岁的儿子,从不开口问父母要钱,穿着老爸旧工服,吃着家里囤的临期食品,每月300块买游戏皮肤,儿子管这个叫环保——低物欲生活。

但他根本不知道,其实父母一直在“倒贴”。而且这种“不主动要钱但被动啃老”的模式,正在城市蔓延:

年轻人自称“低消费极简主义者”,父母则扮演“默默供养者”,看似孩子独立,实则是用父母的经济底盘撑起自己的“佛系人设”。

关键是,这个不是个例,据说我国25-34岁未婚青年中,有62%的年轻人住父母家不交生活费,41%父母主动补贴。

年轻人用"不婚不育""环保"当借口,父母则用"总比出去鬼混强"自我安慰,维持着这场心照不宣的供养游戏。

“新型啃老”正向全国蔓延:年轻人不上班不伸手要钱,3000块能活

一,省钱面具:温水煮青蛙

表面看,子女不出去租房,省下了3000块钱房租,实际上,全家都在为他买单:

蹭父母医保看病

用退休金囤打折菜

吃婚宴解决伙食

上海李阿姨吐槽:"儿子说月花300,却不知燃气费涨到500时,是我拿买菜钱补的窟窿"

更可怕是,一旦这种情况打开口子,后续就可能是恶性循环。比如杭州的老两口,每月退休金6000,却吃着过期药,只因为总想着用自己的"低消费",给女儿存嫁妆。

父母总想着各种法子省吃省用,克扣自己的养老金补贴子女。但子女却丧失生存能力,最终两代人分食越变越小的蛋糕,

最后这种现象就演变成:父母不敢老,子女拒绝长大,最终陷入一种死局。

“新型啃老”正向全国蔓延:年轻人不上班不伸手要钱,3000块能活

二,佛系面具:成年巨婴

一个典型案例:35岁宅男每天在网上骂消费主义,但现实中甚至连外卖都不会点,你要问他为啥这么简单的软件为啥不会用,他理由却很"正当":"绑的是我妈的卡"

还有一位毕业生,考公五年换了八个辅导班,最后坦言:"上班哪有在家舒服"

有心理研究发现,73%长期啃老族,都有逃避现实的问题。这些"心理未成年"的年轻人,把父母当盾牌:用父母的焦虑挡催婚,用父母的愧疚躲避压力…

但是当父母老去需要人照顾时,他们甚至连简单煮个粥都不会,因为他们过往的日常,都是妈妈把饭端到跟前。

“新型啃老”正向全国蔓延:年轻人不上班不伸手要钱,3000块能活

三,亲情面具:畸形共生

其中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特别普遍,比如父亲骂子女天天在家啃老,母亲马上护短:"他又没吸毒!"这种戏码几乎每天都会上演,然后儿子趁机躲回房间打游戏。

这种“红白脸”模式,让父母沦为提款机+情绪垃圾桶,子女退化成拒绝成长的巨婴。

很多父母觉得没什么,殊不知,长期下来就会摧毁子女的责任感。比如武汉胃癌大叔住院三天,儿子却给他顿顿点辣子鸡外卖,父亲只能苦笑。

因为当父母老人需要人照顾时,这些“低消费极简主义者”就会变得手足无措,过去长期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已经习惯了被照顾,他们也不懂,也从未学过怎么照顾别人。

更可悲的是,这种畸形关系还会代际传递——未来的他们,很可能变成新一代"过度付出的父母"。毕竟他们从小就没有见过,健康平等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这样一来,世世代代就无法跳出这种模式。

“新型啃老”正向全国蔓延:年轻人不上班不伸手要钱,3000块能活

四,该断奶时要断奶

鸟类学家发现:成年鸟会故意折断幼鸟栖息的树枝,家庭关系也应该学会这种"温柔的残忍",因为只有父母停止当人形ATM机,子女卸载"人生代练",孩子才能真正触达自己的苍穹;而父母也才能从“终生保姆”的牢笼里解脱。

正如心理学家提醒:父母最大的成功,是让孩子不再需要你。

那些用"低消费"自我麻痹的年轻人,和用"心疼"自我感动的父母,是时候走出这场心照不宣的供养游戏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