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前,40几天之内。

20000多起强暴案,300000多中国人遭屠杀身亡,平均每12秒就有一个人惨死,尸横遍布872处。

这几个数字的背后,是一段血写的历史:

南京大屠杀。

88年后的今天,有一部电影还原了历史课本中,那些黑白照片背后的故事。

以及故事背后,铁证如山的真相——

南京照相馆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看完点映走出影院,Sir还没从那股后劲中缓过来。

震撼,愤怒,心痛。

可以说,这是一部真实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也是独特的一部。

它用一个少见的“罪证”视角,重述了这段历史。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看过点映的观众表示真实、震撼

不只是揭露侵略者的暴行,更让生活在当代的我们,认识了那些遭受迫害、又团结不屈的中国百姓。

那段无法回避的过去,我们必须铭记。

那些昭然若揭的真相,每一个中国人都该看到。

01 历史教材外的震撼一课

中学的历史课本上,你一定看到过类似的插图: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但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是谁拍的,却很少人知道。

电影揭开了答案:敌人。

那群在1937年底闯进南京的日本侵略者,一边屠城,一边派摄影师跟拍滥杀无辜的残暴过程。

拍来干嘛?

为了记录他们大杀四方时的“英姿飒爽”,为了炫耀他们草菅人命的快乐——

“我要你拍下子弹穿过支那猪的瞬间。”

“拎颗人头是不是更威风。”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由于当时的摄影器材没那么先进,往往按快门的速度,跟不上一个人被杀死的速度。

于是,一个不够,再来一个。

一声声枪响,一声声快门,换胶卷和换子弹的动作一样残酷。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他们把杀人当成一种“功勋”般的享受。

甚至,当成一项比拼男子气概的游戏。

电影还原了那项丧尽天良的“百人斩”竞赛——

两个日本军官以一瓶红酒当赌注,谁先杀满100人谁就能喝到。

结果,这俩畜生分别杀到100多人的时候,居然忘了计数,分不清到底是谁先赢的。

于是,他们就跟闹着玩似的,一个不服,那就重新开始,比加时赛。

这次他们以杀满150人为目标,继续拿无辜百姓的生命来寻欢作乐。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当年真实的日本新闻报道

当时这场“杀人竞赛”,还登上了日本好几家媒体的头版头条。

对此,他们津津乐道。

更禽兽的是,这群日寇还拍下了大规模屠杀中国人的场景。

从成千上万人倒在血泊中的全景,到死状细节的特写,通通都记录了下来。

他们只遗憾一件事:

照片不是彩色的,拍不到血海的壮观。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所以日本人不懂这样做,实际上会给自己造成负面影响吗?

他们也知道。

于是,在上层军部,他们为了自己的国际声誉,把所有屠杀、残害百姓的照片,全部盖上了“不许可”的印章。

防止不利于自身形象的照片泄露出去。

“有辱国格”。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甚至更进一步,他们还制造假象——

为了把侵略中国包装成“正义行动”,日军用各种手段逼迫中国老百姓,配合摆拍亲善照。

镜头内,他们和蔼可亲,给百姓发粮添衣,给小孩糖果和玩具。

甚至还会蹲下来喂路边的狗。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而镜头外。

刺刀和枪就架在老百姓身旁,亲善照一拍完,他们就会死在枪林弹雨之下。

电影中,拍下这些照片的日本随军摄影师伊藤(原岛大地 饰),就是这群伪善之人的缩影。

一方面,他看起来斯文友善,自称尊重艺术、热爱摄影,还口口声声说和中国人交朋友。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另一方面,他又毫无人性。

在摆拍亲善照的过程中,伊藤嫌路边的婴儿啼哭、不配合照相,恼羞成怒。

下一秒,就有士兵把孩子摔到地上。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这下,安静了。

然后,那个婴儿被塞进了一对被迫摆拍的男女怀中。

伊藤笑盈盈地举起相机:“来,笑一个。”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一幕幕的前后反差,两面三刀。

这是Sir第一次在大银幕上,如此直观地看到日本人侵华背后,那些面目狰狞的阴谋。

他们不只屠杀了中国人的生命,更以各种形式摧残了我们的精神文化。

有些,被霸道掠夺、据为己有——

玉器、瓷器、字画、古籍等中国文物,被日寇们制式化地分类、打包,一批批运走。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有些,被当成胜利者的勋章收集——

他们粗暴地撬下南京城墙,企图带回日本,为那座臭名昭著的八纮一宇塔“添砖加瓦”。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然而 。

这群罪大恶极的杀人凶手、盗贼、强奸犯,居然还妄想着篡改历史。

在当代日本人的认知中,八纮一宇塔象征的是和平与辉煌。

却鲜少有人知道,这座塔是他们的祖辈摧毁了千万中国人的家园之后,用掠夺来的一砖一瓦筑成的。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包括日本学生的教科书和几十年来的许多文艺作品(影视剧、书籍等),南京大屠杀都被无耻地美化成了“南京事件”。

把自己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洗白成了战士、英雄、扶贫中国的好人。

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

自欺欺人,必将自食其果。

当年日本人为了炫耀杀人如麻而拍下的暴行照片,最终成了自己的罪行的铁证。

而《南京照相馆》拍的正是这么一个故事:

那些代表罪证的照片,是怎么留下来,又怎么传下去的?

这里没有壮烈豪情的英雄叙事。

只有几个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和他们痛不堪忍的屈辱。

02 红色暗房里的人性觉醒

是的,《南京照相馆》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控诉,也不是书写传奇。

而是描绘战争里的普通人。

这部电影的主角们,都是些和“家国大义”都扯不上关系的小人物——

一个因为送信耽误了逃亡的邮差,阿昌(刘昊然 饰)。

一个贪生怕死去给日本人当翻译的汉奸,王广海(王传君 饰)。

一个为了通行证去给日本人唱戏的龙套演员,林毓秀(高叶 饰)。

还有,躲在自家地窖里苟且偷生的照相馆老板老金(王骁 饰),和他的一家四口。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最接近“战士”的一位,也不过是被迫充军的基层警察——宋班长(周游 饰)。

求生,是当时所有平民的人性本能。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电影所展现的第一层是——

在一个魔鬼地狱中,普通人该如何才能活下去。

而片名“南京照相馆”,正是这样一个地方。

它是彼时难得的安全地带。

为什么安全?

其实是一个“谎言”——

日本人屠城时,拍下了许多记录暴行的照片,需要有懂技术的人专门为他们把底片冲洗出来。

可是,整个南京尸横遍野、生灵涂炭,哪里还有什么专业人士?

直到——

逃亡中的邮差阿昌为了保命,谎称自己是老金照相馆的学徒。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在阿昌的导引下,日军摄影师伊藤占用了老金照相馆,并命他洗出所有的照片。

就这样,这家看起来人去楼空,实则地窖里还躲着四口人的照相馆,变成了日本人的资产和领地。

间接地,也成为了几个平民百姓临时的保命符。

在阿昌之后,唱戏的林毓秀、从军队出逃的宋班长,也躲进了这间照相馆里。

他们互不相识、各怀私心,但都只为一个目的:

活命。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活命之后呢?

当一张张底片在红光笼罩的暗房里,渐渐显影时。

他们愣住了。

照片上惨遭日军杀害的那一张张脸,全是熟面孔。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而这其中,也包括宋班长的弟弟。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几个原本一心只想保命求生的普通人,狠狠地被这些照片刺痛了。

他们震惊、愤怒、羞耻,第一次对国破家亡有如此具象、强烈的感受。

暗房是红色的,可洗出的照片却是无尽的黑暗。

一辈子以给人拍照为傲的老金,感觉自己的职业尊严正在被践踏、羞辱:

这照片不能再洗了

洗了就是汉奸

我们干这种事情是洗不干净的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于是,他们面临着生死荣辱之间的挣扎——

洗,就是当汉奸苟活。

不洗,最后就会和照片上的人落得一样的下场。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怎么办?

可问题是,家没了,他们活下来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正如给日军做翻译的王广海。

他不认为自己是汉奸,甚至坚信自己是在救人,在他的个人视角中,自己是个宁可出卖灵魂,也要给家人同胞换一条活路的英雄。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可是啊,他太天真了,竟会相信投靠日本人是一条活路。

真相被毓秀一语道破:

万一日本人输了呢

日本人是畜生

就算他们赢了 会把我们当人看吗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所以他们的结局是什么?

Sir不想剧透。

但可以说的是,在照相馆里忍受一天天的精神折磨和人性斗争之后,他们几个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把日寇屠杀中国人的照片,突破封锁,传证给全世界。

那是罪证,是血泪,是无辜的亡灵。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没错,电影不是要拍什么小人物肩负家国使命的伟大壮举。

也不是什么乱世下的孤勇精神。

而是人性挣扎过后的抉择。

是那颗最平凡的良心。

03 血写的历史无需渲染

说起来,在中国的电影史上,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题材实在是太少了。

掰着手指都能数完。

Sir当然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意去触碰这段历史,因为它太过血腥,太过屈辱,太过沉重。

过于真实,就容易拍得恐怖。

过于保守,又容易变得轻飘飘。

两难。

但是,我们同样心知肚明的是,现实中的南京大屠杀,比任何一部电影都要可怕,都要残酷成千上万倍。

如果它不被创作者用影像记录下来。

那么迟早,会像那部纪录片《二十二》一样,上映几年之后,这个数字变成了“零”。

那么,该怎么记录?

《南京照相馆》的做法是不过度渲染苦难,不制造奇观,只是还原了当年日军暴行的真相。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说白了。

当历史已经足够震撼,当“炼狱”已经足够残酷,作为创作者来说,所需要做的并不是夸大(比如突出某个人的力量)或渲染(比如制造视觉奇观)。

他只要如实地记录下这些历史就已足够。

真实,自有其震撼的力量。

说到这里,Sir想起影片的结尾,伴随着周璇的《永远的微笑》,一个个地标像幻灯片一样出现在大银幕上。

那是如今重建后的南京城:

雨花台,挹江门,中山门,中华门......

而这些地标在1937年,是浸透了先辈们鲜血的屠杀场。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今天,我们重游这些地标,当然不会立刻想起88年前的那场暴行。

但我们也不该遗忘。

据2025年7月的最近一次统计,经历过那场“炼狱”的幸存者,目前仅剩下26位,他们就像26盏光芒微弱的灯,带着血泪斑驳的记忆,一点点变得暗淡。

而在我们的主流故事片里,上次看到这个题材,也已经是14年前了。

眼见着记忆逐渐模糊,怎么办?

或许,这也是《南京照相馆》最大的价值所在吧。

它客观地呈现了那段真实的历史。

也让我们认识了真实的“人”。

所以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年,这样的时间节点,这样一部电影的出现,是一种纪念。

也是一个提醒——

它告诉我们历史不能被歪曲,更不能被遗忘。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也许这段国耻的亲历者终将逝去。

但当银幕亮起,当万千观众成为这场伤痛新的见证者时,那些底片、过去,以及逝去的人们,便有了永恒的生命。

那些在红灯下显影的真相,终将刺破时间的黑幕。

昭告全世界,昭告未来: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

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么糟蹋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明焉过春天

《南京照相馆》用罪证视角重述历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