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成了替死鬼,欧盟高层想让她辞职走人,对华态度成了导火索?

欧盟内部对冯德莱恩的不满已经摆上台面。

观察者网报道,瑞士媒体用"有毒"一词评价她的政治生涯,欧盟高层内部更是高呼“冯德莱恩辞职”,认为她的离开能解决欧盟现在面临的不少问题,起码与中国的关系能得到缓解。

在瑞士媒体的报道中提到了冯德莱恩的“三宗罪”,对华贸易摩擦加剧、对美关系因特朗普回归而失控、俄乌冲突久拖不决让欧洲安全沦为笑柄。

更讽刺的是,曾被冯德莱恩视为靠山的美国,如今正用关税大棒让欧盟尝到"战略附庸"的苦果。

在笔者看来,冯德莱恩的困境始于她把欧盟绑死在民主党的战车上。她以为跟着拜登搞价值观外交就能吃香喝辣,结果特朗普杀回来直接掀了桌子。

看看最近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的遭遇就懂了:和美国谈了俩钟头,结果人家连基本谈判条件都懒得给,工业品互免关税的建议又一次遭到了无视。发言人那句"我们根本不知道美国想要什么"道尽了欧盟的狼狈。

更讽刺的是,当年冯德莱恩跟着美国制裁俄罗斯时有多嚣张,现在被特朗普晾在俄乌谈判桌外就有多难堪。


欧盟内部为何对冯德莱恩不满

先来看看,冯德莱恩的对华政策,是如何从"去风险"到如今的骑虎难下。

冯德莱恩任内最受争议的,莫过于其对华政策的反复摇摆。她先是追随拜登政府"去风险"战略,单方面冻结《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又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更危险的是,她曾公开干涉台海问题,声称要"阻止中国武力改变现状"

这种强硬姿态直接导致中欧关系急转直下,欧盟企业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仅德国汽车业因对华出口受阻,每年损失就超过百亿欧元。

讽刺的是,当特朗普宣布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55%关税后,冯德莱恩突然转向"求和"。此前,她公开呼吁"中欧可达成关税协议",又匆忙宣布将赴华举行领导人峰会。

但中方态度明确:若要谈判,欧盟必须取消电动车歧视性关税,且不得在美欧谈判中损害中国利益。这种被动局面印证了一个事实:当欧盟放弃战略自主权时,连讨价还价的筹码都所剩无几。

欧盟内部为何对冯德莱恩不满

在俄乌问题上,冯德莱恩的盲目“援乌”让自己成为被美国狂割的“韭菜”。

三年来,欧盟不仅承担了乌克兰70%的军事援助,还因对俄制裁导致能源价格暴涨。德国工业电价翻了三倍,法国化肥厂倒闭潮席卷农村,美国液化天然气供应商收入丰厚,对欧洲的出口价格曾达到国内价格的4倍。

更令欧盟难堪的是,特朗普近期直接绕过欧洲与普京秘密接触,甚至暗示可能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这意味着欧盟过去两年价值800亿欧元的援乌投入,很可能彻底打水漂。

可以说,俄乌冲突成为压垮冯德莱恩信誉的最后一根稻草。

欧盟内部的分裂同样在加速冯德莱恩的失势。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多次公开反对其政策,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更直接向特朗普阵营靠拢。这些"叛离"现象被欧洲媒体形容为"鱼从头部腐烂",直指领导层的战略混乱。

尤其当德国经济因能源危机陷入衰退,法国农业因自贸协定爆发抗议时,冯德莱恩仍坚持"价值观优先"的僵硬立场,使得欧盟民众对其信任度跌至谷底。

回头来看,冯德莱恩当前困境的真正导火索,在于她押错了美国大选的赌注。去年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曝光的邮件显示,欧委会官员曾协助拜登团队制定竞选策略。这种越界行为彻底激怒了特朗普。

这种政治恩怨已转化为实际打击。美国同时对欧洲奶酪和葡萄酒加征报复性关税。更致命的是,特朗普团队放风可能退出北约集体防御条款,这将直接瓦解欧盟安全架构——而冯德莱恩对此毫无反制预案。

欧盟内部为何对冯德莱恩不满

但冯德莱恩辞职真的能解决欧盟的所有问题吗?

当然不能,从移民危机到产业空心化,从能源依赖到决策效率低下,这些顽疾哪个不是积攒了十几年的陈年旧账?现在全算在一个冯德莱恩头上,明显是想把她推出来当替死鬼。

要论起来,欧盟从一开始就未能确立真正的战略自主:在安全上依赖北约,经济上受制于美元体系,科技领域又面临美国挤压。

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即便冯德莱恩辞职,接下来还会有下一个冯德莱恩。

是继续做美国的"跟班",还是在中美间寻找平衡?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期提议组建"欧洲政治共同体",德国总理朔尔茨推动军工自主化,这些尝试虽显稚嫩,至少指向一个共识——没有独立战略的欧盟,永远只是大国博弈的配角。

现在来看,冯德莱恩尽快访华缓和与华关系或许是或许是她最后的自救机会。但中国早已看透欧盟的软肋:当对方带着诚意来时,我们奉茶相迎;若仍是颐指气使,冷板凳随时备着。

最后一句话总结:冯德莱恩的悲剧在于,她既误判了风向,更选错了工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