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广交会还没散场,美国人已经急疯了。
沃尔玛、塔吉特、家得宝,三大零售巨头临时改口,下了死命令:“价格随便涨,关税随便加,只要货,马上发!”一箱箱玩具、便服、小家电,从广州、宁波、盐田连夜出港,不是为了填满货架,是为了续命账本。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货一断,不是少赚点,是市值塌了,信用断了,融资链崩了。这一波,不是抢货,是抢命。美国零售商嘴上还在喊脱钩,脚下早已跪着续命。
但这次急单潮背后,比表面看到的更凶险。真正让他们恐慌的,不是仓库缺货,也不是消费力骤减,而是供应链断裂引发的信用系统自我崩溃。
货柜没到,账面上的供应链票据就失去支撑;信用评级下滑,融资渠道就被锁死;一旦资产证券化产品(ABS)违约率上升,地方银行、消费金融机构都会跟着一起爆雷。
根据《金融时报》和《The Guardian》的最新数据,洛杉矶港4月集装箱到港量暴跌30%,标准集装箱预订量下降45%。这种规模的断裂,不是简单延误那么轻松,而是货物量级跌到金融系统报警的程度。
而与此同时,Hapag-Lloyd等航运公司报告称,中国出口客户取消率超过30%,进一步压缩了美国国内物流链的安全边界。表面看只是供货延迟,实质是以货物为抵押的整个信用池正在缩水。
在美国,地方银行体系本来就岌岌可危。
自2023年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爆雷以来,区域金融系统内部就充满了隐性裂缝。很多中小银行,尤其是依赖供应链融资、仓储贷款维持生计的地方法人机构,手里藏着大量以零售库存、应收账款、仓储物资打包出来的ABS资产池。这些资产一旦贬值,不仅银行自身面临流动性风险,还会触发监管红线,迫使强制减值出表,直接引爆连锁违约。
这就是为什么,4月26日当天,不只是沃尔玛在催单。
美联储内部也在开始讨论,是否提前开通地方银行专项贴现窗口,以预防局部信贷市场出现连锁熔断(据《MarketWatch》和《Business Insider》综合报道)。
这场连锁反应,比任何人想象的更快。
一边是超市在抢货救火,一边是地方银行在暗中自救,而深处二级市场的供应链ABS产品,已经开始加速折价。最新一批二线零售企业发行的供应链债券,在二级市场报价折价幅度已经超过30%。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资产支持信用已经崩塌了一角,而一旦折价蔓延到核心票据,市值塌陷、资本撤退、二次流动性枯竭,就是必然发生的连锁反应。
美国媒体天天鼓吹的“供应链转移”,这时候完全派不上用场。
彭博社在2022年已经算过一笔账:中国制造在美国市占率最高的15大类商品中,有10类在全球范围内的可替代率不足20%。
东南亚国家拼了命扩产,但产能和配套跟不上;墨西哥虽然地缘近,但基础工业差距过大;印度想抢位,可连电力、水泥和基础设施都问题成堆。
这不是想换就能换的,产业链从不是喊两句口号就能挪动的。
广交会这场急单潮,背后真正拧紧的是一根脆弱的命脉:供应链信用。
货物在,账本上有实打实的支撑,市值能撑得住,贷款能批得下,ABS评级能保得住。货物断了,一切都从根上崩塌。
更关键的是,这次急单救的是表面上的库存,救不了底下已经悄悄塌陷的金融地基。
地方银行依赖供应链资产维持资本充足率,一旦仓储贷款质量恶化,区域信贷必然全面收缩;中小零售商借助供应链贷款拉动周转,一旦供应链融资断裂,直接连锁倒闭;消费贷机构用商品销售数据支撑ABS发行规模,一旦零售数据萎缩,信用市场整体收缩,风险溢价激增。
这一切,不是媒体口中的“短期调整”,而是结构性断层。
货架可以撑一阵子,信用系统撑不住。
等到地方银行陆续爆出坏账,次级市场的ABS产品连续折价,地方经济一环接一环冻结的时候,广交会上装船的每一箱货,都不过是掩盖崩盘节奏的最后一点体面而已。
不是脱钩玩不成,是美国零售资本自己耗不起。
嘴上可以硬,账本不会骗人。货柜就是命,供应链就是信用。再厚的美元,再高的关税,救不回一条正在枯死的血管。
这才是真相。
真正懂局势的人,看的是货柜的动向,更是账本的变脸。
等到市值跳水、债券爆雷的时候,
沃尔玛们或许还会在镜头前装出一副“坚决与中国脱钩”的嘴脸,可账本不会说谎。广交会这一波抢单,才是真正的自白书:没有中国供应链,美国零售巨头连自己都救不回来。嘴可以硬,货架不能空;人可以撑,账本撑不住。这场急单潮,是美国零售帝国跪着磕出来的最后一笔救命钱。账上多一箱货,就多活一天;账上空一行数据,就提前一天送命。等下一次崩盘来临,全世界都知道,是谁,亲手撕烂了自己的信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